聚焦绿色金融
2017-11-08
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成为各地着重发展的方向。
《中国经济信息》综合报道
10月11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办法》,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基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上市公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首次提出“建设绿色金融功能区”,在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将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绿色金融示范区。《办法》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北京绿色金融的发展,也为其他地区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绿色金融是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
绿色金融的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6年3月发布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发展绿色金融”这一顶层设计作出指导。2017年6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委印发五省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涉及的省区有浙江、广东、新疆、贵州和江西,方案指明了绿色金融试点的六大主要任务:建立多层次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绿色保险、夯实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构建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对于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参加“2017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论坛”时表示,绿色金融体系至少要达到两个目标才能充分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第一个目标是提高绿色项目的回报率,要提高绿色产业、绿色项目的融资可获得性,即解决绿色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把融资成本降下来,从而提高回报率。第二个目标是要降低污染性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他提出通过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来降低污染性行业可获得性和回报率。
马骏认为,基金能够增加绿色产业的股权融资。过去十几年,中国宏观杠杆率增加很快,企业总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二十国集团中排名靠前,必须要有更多的股权投资来降低杠杆率。在绿色领域当中,通过加大股权类的基金发展,可以达到降低杠杆率的目的。“目前为止,不完全统计,中国已经有22个带‘绿色或‘绿色环保字样、由地方政府发起的基金,未来还会更多,五个试点省区当中,每个省区和省区当中进行试点的城市都要考虑和筹备发起绿色基金。”此次北京市颁布的《办法》中也提到“整合相关资金,设立北京市绿色发展基金,投资绿色产业,并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管理、支持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设立各类民间绿色投资基金”。
“目前据银监会的统计,中国绿色信贷余额占到全国信贷余额的9%左右,未来还会提高,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明确的激励机制,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贴息、担保、人民银行的再贷款等等,通过这些工具降低绿色信贷的融资成本,从而提高社会资本包括银行资金介入绿色项目、绿色产业的积极性。”
而对于绿色债券市场,马骏表示,“在绿色金融当中,最突出的一项工作是国家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欧洲绿色债券市场起步比较早,2007年就有第一支绿色债券的发行。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于2015年底启动,2016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中国在2016年发行的两千多亿人民币绿色债券占到全球绿色债券发行总量的40%。”
“除了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外,还有很多工具可以用起来,比如绿色保险,绿色保险中最主要的产品是环境责任保险。如果企业在环境高风险当中运作,有可能会发生环境事故,中国有很多造成环境事故的主体都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在事故发生后跑路,没有支付环境成本。中国国内做的试点效果有限,因为很多中小企业宁可跑路也不愿意买保险,所以我们明确提出要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当中建立强制性的环境责任险。试点地方有立法权,可以通过当地人大立法强制推行制度,未来可变成全国范围的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挑战
政策的扶持、相关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使得绿色金融发展迅猛,但考虑到我国绿色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诸多挑战值得关注。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李峰在参加3月11日的“中国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论坛”时表示,在推进绿色金融过程中,会碰到三个挑战性环节:一是可投资的绿色指数,如一家英国机构所做的上证180碳效率指数,应当投入相关的研究,比如做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碳效率指数,包括指数的基本面开发,以及通过和养老金、社保基金、公募机构合作,推行指数投资方式。二是资产证券化,即通过证券化方式为绿色项目进行融资,而绿色金融领域很多产业非常适合证券化,如太阳能光伏。三是建设碳交易或各种绿色金融资产交易的综合性市场,“国外已有各种期货期权碳交易市场,但目前我国仍都是基于现货交易。针对这一挑战,我们还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绿色金融领域,其实我们有非常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碳交易论坛上,马骏表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当中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标准不一样,即人民银行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发改委《绿色债券指引》对于绿色项目的界定存在不一致。另外在绿色债券发行过程中有认证要求,大部分绿色债券发行人必须要找第三方认证公司,证明所投资的项目是属于绿色的,认证的领域当中也需要相应的规范,这个问题是需要设法解决的。“还有是强化披露,绿色债券融资的去向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披露。大部分绿色债券发行人披露了相关信息,但在披露指标上还有进一步规范的空间,这是下一步绿色债券市场当中要解决的问题。”
马骏认为,也要强化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更多的上市公司包括发行债券企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氮氧化物、污水、固废等等,有了这些信息披露,资本市场包括第三方如券商、评级公司、指数公司就有可能量化这些企业的绿色化程度,把这些企业做一个排序、评级,从而能更好的识别好企业,把资金引入到行业中去。”
他进一步表示,从全国范围估算,每年大概需要4万亿人民币的绿色投资,绿色投资包括节能领域、新能源领域、环境治理领域、清洁交通、清洁建筑等方面汇总的投资需求。90%的绿色投资必须来自于社会资本,须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动员和激励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
对于绿色金融的风险隐患,有专家表示,要警惕绿色金融优惠政策在执行中出现不当行为,如虚构绿色项目来骗取信贷资金、变更项目投资金额、将绿色项目的资金变更用途等。
相关学者认为,防范绿色金融风险,要完善相关制度,也要有法律保障。法律作为最强有力的武器,可以保障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若法律可界定违法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行为,绿色金融风险就能有效地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