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思维的识字教学思考
2017-11-08孙冬梅
孙冬梅
随着小学语文部编版的使用,如何以部编版教材为契机,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置于创新思维的框架中,探索更有效的、真正为学生发展打基础的识字教学,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笔者以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为例,阐述基于创新思维的识字教学思考及具体做法。
《动物儿歌》是原人教版中的课文,在部编版教材中处于本册中第二个识字单元,主要是体现以形声字的特点为主的识字策略,和第一个识字单元中“韵语识字”《姓氏歌》、“字族识字”《小青蛙》及《猜字谜》相承接,并在《小青蛙》等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呈现形声字的特点。《小青蛙》是初步呈现形声字的特点,主要是相同的“声旁”,而本课则着重呈现相同的“形旁”。本篇课文有非常丰富的识字资源,也有非常多的识字策略与之匹配,非常适合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并在识字中进行全面的语文教育启蒙。
一、“文字——文章——文化”教学主张是基于创新思维识字教学的基本策略
“文字——文章——文化”简称“三文”识字教学主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故“三文”识字教学从文字着手,立足于教材文本,着眼于文字背后的文化,用文化浸润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文”识字教学基于创新思维,是促使识字教学走向优质、高效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教育启蒙。
教学基本问题无外乎是“教什么”“怎么教”,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成就高品质的教学。
“三文”识字教学力图让学生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收到广博、深厚的文化熏陶,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从而清晰回答“教什么”,指出“怎么教”的路径,从根本上避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为破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积弊提供了范例。
“三文”识字教学主张符合时代的诉求,是基于创新思维的识字教学。
二、打通“文字——文章——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创新思维识字教学的实施路径
“三文”识字教学主张突出的一点是构建开放的识字教学系统,打通教材之间的联系,打通课内外之间的联系,打通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既在课堂之内又跳出课堂之外,既在教材之内又在教材之外(即深入到其背后的文化与素养)。下面以《动物儿歌》为例,阐述如何打通“三文”之间的联系,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识字教学。
(一)打通课文与识字教学研究的联系
《动物儿歌》是原人教版中的课文,如何将原有教材和现在的发展需要相结合,打通他们之间的关系,避免穿新鞋走老路?这就需要把古代蒙学识字与现代多种识字教学流派的研究建立联系。
《动物儿歌》在部编版教材中处于一年级下册第二个识字单元,主要是体现以形声字的特点为主的识字策略,以“虫”为义符(形旁)的形声字群,有集中识字、字族识字教材的特点。从课文形式上来看,是一首押韵的儿童诗,具有蒙学识字的特点及识字教学流派如集中识字、韵语识字的元素。
(二)打通课文之间的联系
这需要建立“一组一组”备课的思维,构建开放性的识字教学资源。
《动物儿歌》处于第二个识字单元,和第一个识字单元中“韵语识字”《姓氏歌》、“字族识字”《小青蛙》及《猜字谜》相承接,并在《小青蛙》等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呈现形声字的特点。
“韵语识字”《姓氏歌》展现了会意字的构形特点、内容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姓,形式非常轻快、活泼。《小青蛙》《猜字谜》具有明显的字族识字的特点,两篇课文密切相关,能够初步呈现形声字的特点。《小青蛙》中以“青”为“母体字”,衍生出“清”“晴”“睛”“情”4个形声字,主要是相同的“声旁”。《猜字谜》的第二节则给“母体字”“青”加上不同的偏旁“言(讠)”“心(忄)”“日”“水”,形成新的形声字时还能展示出字义,应该说构思非常巧妙。而本课则着重呈现相同的“形旁”——“虫”。本篇课文有非常丰富的识字资源,也有非常多的识字策略与之匹配,非常适合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并在识字中进行全面的语文教育启蒙。
另外,《动物儿歌》的语言相对书面化,所以可以在课后专门设计一个“和大人一起读”的环节,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读一读改编后的《动物儿歌》,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
(三)打通学习和积累之间的联系
低年级学生学得快,遗忘得也快。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积累是识字教学中的难题。打通学习和积累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难题,在“知识”和素养之间搭一座桥。
在《动物儿歌》上课前可设计如下这样一个复习导入环节。
1. 出示上学期生字表中所有的与动物相关的生字:“马、羊、牛”“狗、猫、兔”“鸡、鸭”“青蛙”“鸟、乌鸦” 等,学生自主复习,强调读准字音:“鸟、青蛙”。
2. 归类,并引出词语“动物”:书写课题中的“动”(“动”是本册第一个识字单元《猜谜语》中要求会写的字)。
3. 迁移复习积累:动来动去、运动、感动(并出示識字一中《猜字谜》的句子:心至令人感动)。书空复习“动”的写法。
在课文学习的后面还可设计以下这样的一个语言积累与运用的环节。
说话练习: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
仿说: 来 去。
(四)打通识字与培养习惯的联系
低年级尤其要注重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强化以下几个学习习惯的培养。
1. 读准字音,培养“字字入目、句句铭心”的读书习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打基础。
2. 通过学生互相检测预习情况,强化学生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 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
(五)打通识字和理解、运用之间的联系
1. 摆一摆。将“蜘蛛、蜻蜓、蚂蚁、蚯蚓”等词语卡片摆在课文图中相应的动图旁边;用同样的方法将课文后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摆在图中相应的地方。
这样的“摆一摆”将识字和感受内容、理解内容相结合,将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和儿歌内容相结合,变单纯的读记为有思维的语言训练,能让学生手脑结合,学习活动趣味化。
2. 比一比。出示儿歌中所有的形声字词:“蜘蛛、蜻蜓、蚂蚁、蚯蚓……”根据相同的偏旁“虫”,找一找这些字的特点:形旁表义,声旁表声,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特点。
拼音非识字的唯一的拐杖,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也是非常重要的识字方法,可以利用形旁猜出字的大致意思,利用声旁猜出字的大致读音。认识形声字的特点是学生重要的识字策略。
3. 练一练。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拓展认识相关的形声字。
文——蚊——蚊子
下——虾——大虾
牙——蚜——蚜虫
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进一步感受形声字的特点和识字方法。
(六)打通多种识字方法之间的联系
本课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
1. 看图识字与形声字特点相结合学习:“蜘蛛”、宫殿等。
(强调形声字识字方法:一字带一串)
2. 字理识字,学习及学写“网”,展示字源,了解字理,指向背后的文化。
3. 字族识字(一组一组识字)学习“池”。
(儿歌:有水就读池,有人就读他,有土就读地……一组一组识字)
4. 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学写“迷”等半包围结构的字。
这样,强调多种方法识字,将识字一中《小青蛙》及《字谜》的方法结合起来,在一组一组识字等方法中将思维训练和识字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写字姿势等习惯,进而凸显出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
责任编辑 罗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