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性分析儿童文学价值的消失与重构
2017-11-08俞冬梅
俞冬梅
摘 要:儿童文学的隐性价值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明确道德标准,培养文学审美的重要隐性价值。但我国儿童文学作品其隐性价值缺失的情况较为普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文学的文化价值发挥。为此,本文基于隐性课程的视角,分析了儿童文学价值消失的客观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重构策略,旨在恢复消失的儿童文学隐性价值。
关键词:隐性课程;儿童文学;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一、儿童文学的隐性价值
儿童文学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产物,对儿童具备深远的文化和审美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儿童文学是学生在童年时期的文化审美。儿童文学针对的读者在文化汲取中能够利用的有效途径并不多,儿童文学作品是其产生文化审美标准的重要渠道。其次,儿童文学是童年奠定道德观念的人性基础。当代作家曹文轩提到过:“文学使命是为人类提供优质的人性基础。”儿童在最早的成长经历中,对世界的认识极为模糊,儿童文学作品中所阐述的人文关怀与道德标准,是学生认知世界的必要途径。最后,儿童文学是学生一生的精神怀念。多数儿童文学作品是学生在成长经历中始终无法逝去的童年记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这种印象是成长与进步的情感动力。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的文学素养、道德观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思想文化隐性价值。
二、儿童文学隐性价值的消失因素
儿童文学是文化审美的表达形式,其教育功能需要通过主题、题材、词汇、形象为依托,传递出儿童文学的隐性价值。进而对少年儿童的想象力与情感进行引导。然而当前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作者在构思儿童文学作品时过多考虑图书销量的问题,而忽视了儿童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的隐性文化功能。在几部比较流行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能够发现其功利化的价值导向。但是一些隐性文化价值突出的儿童文学作品其热销度较低,也成为儿童文学作品无法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少数儿童文学作品中“礼仪意义降低”、“羞耻概念被淡化”等文化内涵趋于模糊。如果任其发展,最终的结果将应验大卫·帕金翰教授提到的“童年之死”的文学现象。
三、重构儿童文学隐性价值的实施策略
(一)恢复儿童文学作品的儿童本位
现代儿童文学作品在进行人物设计时应当亦儿童视角思考文学构思,其主旨在于真正立足于儿童本位,以儿童的价值观念与视野去看待健全童年文化意义。此前,张天翼在兒童文学作品构思的问题上进行思考,提出儿童文学作品的核心是如何给予儿童更多的文化引导。在文学儿童文学编辑时其标准有两个方面。其一,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能够得到一些益处,对儿童的思想情操具备引导价值,从而以文学视角促进其性格品质的体验。那么儿童文学的选材上,应当注重儿童能够接受的文化信息,进而深入儿童的思想层面,树立儿童文学的隐性价值。其二,就是要让儿童能够看懂,在儿童文学中涉猎之乎者也的文字元素虽然升华了文学底蕴,但是儿童并无法从中理解文字与文章的内在含义,那么这样的儿童文学也就无法从隐性价值上引导儿童的关注。从儿童文学的隐性价值审视,构思文学作品应当恢复儿童本位,将读者定位在儿童的童年视野,才能深度挖掘儿童文学的隐性价值。
(二)建造儿童文学作品的儿童世界
我国文化传统在儿童文学的影响较大,其中明显表现为实用性与理性。但是儿童的理性思维尚未形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仅能够从感性角度作出文化评价。那么儿童文学作品能够返璞归真,重塑文学作品中的“儿童世界”,才能还以儿童纯真美好的理想境界。郭沫若曾经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提出,儿童文学对人性的熏陶是建设儿童文学的迫切性。在儿童文学的本体描述上要辨析儿童视角。而在文学创作中以“银光幻境”般的写作手法可能为儿童描述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但这也是激发儿童想象力的设计理念。可以说儿童文学绝不是浅薄通俗的文字,而是在通俗易懂的文字中描绘出澄明清净的世界,这个童话世界就是儿童文学隐性价值的内在表现。泰戈尔在《婴儿的世界》中表达过儿童世界的文字描绘,以“圣洁”与“光华”为核心记录过这样一段文字:“此世界中有种不可思议的光,窈窕轻淡的梦影;一切自然现象于此都成为有生命、有人格的个性;不能以‘理智的律令相绳,而其中自具有赤条条的真理如像才生下地来的婴儿一样。所以儿童文学的世界总带些神秘的色彩。”由此引申儿童世界并非虚幻一个让儿童陷入其中的文学幻想,而是赋予文学作品儿童能够接受的美好形象,进而发挥出儿童文学的隐性价值。
参考文献:
[1]蒋燕. 论隐性语文课程对儿童文学课程的作用[J]. 文学教育(中),2012,(11):109-110.
[2]王晓阳. 论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改革[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29(02):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