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梦?知梦?圆梦

2017-11-08曾清萍

广东教育·综合 2017年10期
关键词:雷夫师者圆梦

曾清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么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的这番话,看似仅是三首不同的词的叠加,实则暗含玄机,尤为耐人寻味,也不由得触发我对当前教育的感悟。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足以应付时下的教育教学。我想,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如何学做一名专业化、高素质、有境界的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是提升自身素养的需要,也是学生和家长的热切期望,更是时代的召唤。我将其简称为教师教育教学生涯的三重境界——如梦、知梦、圆梦。

所谓“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飘零”的第一重境界,即为如梦之境。既表当前形势之恶劣,又唯有他能攀上高楼,居高临下,目之所及乃远方直至天际尽头;又唯其方能高瞻远瞩,排除干扰,不为过眼烟云抑或浮尘俗务所困扰。故能别人所不能,犹入如梦之境。

也许,我们有时不免感慨,教师这个职业本身的稳定性难免让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甘于停留在生活的表面,身心俱疲,无暇顾及梦想,又谈何激情!惟当夜幕寂寥盖掩苍穹之时,方知追忆昨夜星辰、似梦年华。但随时日渐去,当日风起云涌般的教学激情也如退去的江潮,有减无增。年过半百,自知生活事业无太多改变,渐觉淡然。安分守己,也无谓求功,但求无过。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慷慨陈词,也只能留待后人承继。信誓旦旦最后化作终日平淡,徒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无限唏嘘。

有别于为谋其一职只添温饱的居庸之士,初涉教坛的教师最富理想,也最有干劲。他们不屈不挠,甘为人梯,育人之志,犹如梦境般,欲去還留。“桃李满天下”的宏愿早已植根灵魂深处,周而复始,辗转反侧,初心无改,却依然孜孜以求。如此良辰美愿,终其一生,也是值得呕心沥血的。年月渐长,即便化作平淡,但逐梦之心无减,反与日俱增。如此之境致,谓之“如梦”,皆因众多为人师者初出茅庐时,皆满揣理想,大有抛头颅、洒热血,并一心为三寸讲坛而肝脑涂地的大无畏精神。倘若从教之初,便能抓住形势发展的主流,明辨专业发展的方向,并且树立坚定的信念,那么在今后漫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上,便能始终秉持初心,潜心修行,如梦方能知梦。

有了第一重境界的修行,知梦之境才成为可能。即便人瘦了、憔悴了,仍“终不悔”。也就是说明知教育之路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困境,仍坚持信念、毅然前行,甘愿为了教育事业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借用汪国真在《热爱生命》里的一句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最合适不过。正所谓人生无坦途,教育亦如是。真正经得起的人生,要勇于突围,也要善于等待。教育需要等待,理应基于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深刻觉醒。

正所谓知其志而行其事,即是说为人师者,你非但要了解你的教育对象,更要明确你自己的教育理想,师生之间的定位,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并肩同行。教育的等待,需要时间的磨合;良知的唤醒,需要岁月的沉淀;同样,人格、习惯的形成,更需要超乎寻常的耐心和智慧。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作家丁立梅。她之所以令我钦佩,不仅是因为她是一位优秀的母亲,更因为她是一位有爱的老师。她的文字,字里行间都浸润了满满的爱、浓浓的情。与天下所有平凡的为人父母者一样,她对自己的儿子始终满怀期待,并且深信孩子应该是最优秀的。可天不遂人愿,儿子的表现却让她屡屡看不到光明的未来。儿子不爱学习,得过且过。丁立梅在《等待绽放》一文中如是说:“等待着你的绽放,或许你只是寻常的一朵小花,将淹没于红尘阡陌中,可是,对我来说,你是唯一的,你的绚烂将无可替代。”对待孩子的成长,作者没有压制,鲜有怨责,更毫无动粗之心,有的只是比常人更多的忍耐和等待。因此,不论是站在为人父母,抑或为人师长的角度,丁立梅式的等待,终于迎来了教育的春天。

当今教育界的励志典范雷夫和他缔造的56号教室的奇迹,更令人钦佩。雷夫一生享有众多美誉,如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天才与圣徒”“当代的梭罗” “全美最佳教师奖”,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M.B.E),等等。对此,雷夫本人只有这么朴实无华的一句:“对教育,我不过是比其他人多了一点热爱。”他比许多人都更能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中坚守,坚信奇迹背后的每一次探索终将有所回应,他比许多人都更乐于施予他的博爱、善爱之心。有的人也许会觊觎雷夫的成功,殊不知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也是难以言状的。

如何方能达成师德第二境界?个人以为,如能坚守教育这份沃土,种梦、生根,用心浇灌,也终将能开出一片片花来。故此,知梦者,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学习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树立理想的师德榜样,坚决摒弃得过且过、碌碌无为的狭隘师道观,秉承韩愈笔下的“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赤诚师德形象。立德树人,安身立命。从教之路漫漫,若能一如既往地忘我探索、钻研,必将开花结果。

于是乎,几经周折,终有所成——此所谓师德的第三重境界。也就是说为人师者,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会逐渐成熟起来,随时日不断沉淀智慧。觉别人所不觉,通别人所不通。即便对普通的教育现象,他也能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由此,他往往能在事业上缔造独创性的成就。

但凡古今中外,孜孜以求追随教育事业且颇有建树的大家不在少数。古有“万世师表”孔子,终其一生都在周游列国,亲身践行其伟大的政治理想。困厄贫寒也无法消减其讲学的决心,他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更有甚者称:“孔子乃中国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的人,在他之前不农不工不商不仕。”孔子一生都以“朝闻道,夕死可矣”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并极力寻找弘道的机遇。同时,孔子也十分注重实践德育,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无疑,孔子的许多教育主张,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上影响尤为深远。对比近些年美国、新加坡等地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汉语热”现象就不难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也是一生都致力于教育前线,并卓有成效的、当之无愧的师德榜样。他曾坦言:“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就德育而言,他要求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还结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教育应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育主张,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从苏霍姆林斯基身上我们不难感悟到:真正的教育家应该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除了做好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外,也应肩负理论研究的使命,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增添亮丽的一笔,同时也为继往开来的教育事业做应有的贡献。显然,一个人在教育事业上的卓见,与其高素质的德育观念、专业化的教学态度以及强烈的使命感都是密不可分的。在我看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生都在努力践行“爱满天下”的教育家陶行知,无疑也当属此类。

统而言之,上述三重境界中,个人以为:如梦之境者,最是实在;知梦而行者,最是难得;圆梦居心者,最富创见。其境界之深远,又岂是一介莽夫所能及!境界之别,皆因其素质要求、价值理念以及使命感有差而已。《旧唐书·魏徵传》唐太宗所言极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事实上,任何一个秉持初心的为人师者,他往往担当多重角色,他既是历史的凝望者,又是德育的实践者,更是教育的先行者。任何一个富有卓识的德育工作者,理应视“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为己任,着力践行之,以如梦、知梦、圆梦。endprint

猜你喜欢

雷夫师者圆梦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追梦 筑梦 圆梦
师者风范
治穷致富路上的圆梦人
圆梦路上 你我同行
江枫:诗人气质 师者襟怀
无视我,这很好
我们向雷夫学什么
敢做梦 勇追梦 能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