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昆山
2017-11-08杨瑞庆
杨瑞庆
苏轼和昆山
杨瑞庆
苏轼为涵星砚题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大文豪。其诗词、书画均有出类拔萃的建树,成为中国文坛上罕见的创作全才。他考中进士后,官运一直不顺,常被贬到边远地区行政。虽然颠沛流离,饱经沧桑,但每到一地,总为优秀文化奔走呼号,赋诗题词,因此留下了大量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苏轼曾经游览过苏州虎丘山,并留下了“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不朽名句,成为今日虎丘如雷贯耳的旅游广告语。
昆山与苏州近在咫尺,因此,苏轼也曾在昆山的玉峰山上留下了足迹。据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载:“苏文忠公书隔凡二字,石刻在马鞍山试剑石西半山亭下。”说明苏轼确实来过昆山,并留下了墨宝,因此记入县志,成为引人瞩目的永久档案。
这里的“苏文忠公”即苏轼。“隔凡”之意是“天上人间”的分界点,表示走过此石就是“仙境”了,苏轼当时看到隔凡石后一定触景生情,就挥笔留书。昆山玉峰山由于形似马鞍而俗称马鞍山。隔凡石位于今马鞍山玉峰坊内,为长宽高各两米余的嶙峋巨石,卧立在上山的石阶边,显得十分醒目。具体位置在试剑石西半山亭下,即隔凡石的旁边有形似劈开的石块和位于山腰的凉亭。顺着县志上的方位提示,就能很快找到那块神秘的隔凡石,不过,现在已是新刻的魏体“隔凡”了,当然不是苏轼的手迹,为今人所写。但只要在旁边的石面上仔细寻找,还隐隐约约能看到苏轼的真迹,只是风化严重,已模糊不清。经考古爱好者用粉笔描出了字形,“隔凡”两字还能清晰显现,由于当时没有落款,此字究竟出于何人之手,一直存有争议,早期的昆山旧志上还传说是晚唐诗人陆龟蒙所题,直至编撰《昆新两县续补合志》时才拨乱反正。而且,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昆山评论家张大复(字元长)也考证苏轼确实到过昆山,并将他列入《昆山先贤遗像》,因此,“隔凡”旧迹应为苏轼所题,不容置疑。
昆山与苏轼有关的古迹除了“隔凡”题词之外,还有昆山名士顾瑛(1310—1369)收藏的涵星砚和寒翠石也与苏轼有关。
寒翠石远眺
涵星砚是端砚中的珍品,始制于苏轼之手,由于他爱不释手,曾留下了一段爱意四溢的题跋:“元祐癸酉秋,端州刺史冯元吉得下岩石,琢为斫,以赠予者北壁石也,眼在池者二,在阴者五,甚莹活历历,若晨星之在天,余名之曰涵星砚,永以为宝。子瞻记。”
这段文字记录下涵星砚的不凡来历和命名出典:那是1093年的秋天,端州监察官冯元吉由于崇拜苏轼的才气,将他得到的一块上等岩石上劈出最好的一部分(北壁阴者)赠予了苏轼。苏轼得石以后,就将这块质地上等的石料雕成了砚台。只见砚台晶莹活灵,石质中好像还有闪烁的晨星在跳动,于是就命名为“涵星砚”,并把涵星砚当作宝贝一样地珍藏。
当顾瑛经商致富后,建起了具有三十六景规模的玉山佳处时,为了营造出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他收藏了文房珍宝涵星砚,成为一件人见人爱的案头文物。只见砚台背面四周密密麻麻地记录下许多厚重的文化信息:右上方留下了“东坡居士涵星砚” 字样、顶部还有“苏文忠公”字样(苏轼谥号“文忠”),说明此砚确为苏轼曾经拥有,右下方有“沈周”(明吴门画派创始人)签名,左下方有“吴宽”(明成化年间状元)签名,还有一些模模糊糊的文字,砚底上似有“文氏”“珠璧”(文徵明原名璧)的印记,好像文徴明也曾收藏过。还有三个白点,犹似涵星闪耀,顿使这方古砚身价倍增,牵引着文人的眼球,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1344年的仲春季节,倪瓒(无锡人,元末著名文学家)与顾阿瑛、柯丹邱(《荆钗记》作者)、吴仲圭(号称“元四家”之一)一起游园赏春,偶然间发现了顾阿瑛收藏的名声在外的涵星砚,心情十分激动。当他看到砚台上的题迹后,顿觉这个古砚物稀为贵,因此引发了题跋冲动,于是挥笔点赞:“至正甲申仲春之月,柯君敬仲偕余玉峰之游,访金粟先生于茜泾之玉山草堂,得观坡仙涵星砚,碧眼莹活,玉质坚润,希代之珍也,拜观,以识岁月。是日,同观者丹丘柯敬仲、嘉兴吴仲圭,东海倪瓒书并记。”
在这篇题跋中,交待了倪瓒他们欣赏古砚的时间(至正甲申),同游者(顾阿瑛、柯丹邱、吴仲圭),砚台主人(苏东坡)、砚台形态(碧眼莹活,玉质坚润)、砚台价值(希代之珍)等内容。顾瑛得此题跋后爱不释手,事后刻石留存,还加盖了“仲瑛鉴定”“金粟道人”的钤印,以表真迹。
顾瑛离世后,玉山佳处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涵星砚开始流落于民间,上文题跋拓片上留下的一些人名,成为后来的接力收藏者。
昆山于1936年出版的《昆山景物志略》一书中,有一段对寒翠石的精辟评语:“石本维扬王忠玉家快哉亭物,有东坡题识觞咏之语。至元戊寅顾仲瑛得之,于通阓桥新安尼寺。明年,丹邱柯敬仲见而奇之,再拜而去。御史白野达兼善来观,复为作古篆‘拜石’,又题‘寒翠’以美之,遂砌石为坛。仲瑛自为记,至清嘉庆八年移置半茧园。”
这段简略文字基本将寒翠石的千年身世全部勾勒出来。寒翠石原籍江苏扬州(古时别称维扬),首先拥有者为王忠玉,官至提刑执事。由于他是北宋时代的扬州大户,所以有条件建造私家园林,并在快哉亭旁置放了名胜寒翠石。
这段文字中还披露了一个事件:东坡先生(苏轼)去王忠玉家的快哉亭做客,在对酒当歌时,看到亭旁的寒翠石具有伟岸的身躯、空灵的造型、深沉的色泽、幽静的姿态后,赞叹不已,对“寒翠”含意已心领神会,激动之余,便信手题字,因此就有了“东坡题识觞咏之语”的说法。当苏轼挥笔泼墨后,主人就将题词刻于寒翠石上,使这块名石更加熠熠生辉。
自从快哉亭寒翠石上多了东坡题词后,观者如潮,大家都被这块文气厚重的名石所陶醉。后来,这块寒翠石却与昆山结缘了。关于寒翠石的收藏转折,《昆山景物志略》中已有明晰记载:“至元戊寅顾仲瑛得之,于通阓桥新安尼寺。”
顾瑛为了放飞艺术梦想,吸引名家大师前来玉山佳处雅集,就看中了那块赫赫有名的寒翠石,于至元戊寅(1338年),将寄存在昆山城内通阓桥堍新安寺内的寒翠石移置到了玉山佳处,顿时引来了滚滚人流。
到了明初,顾阿瑛离世,玉山佳处随之逐渐萧条,但形态奇秀、巧夺天工的寒翠石还昂立在天地之间。明清两代中,未见史料记载寒翠石的下落,可能仍然立在玉山佳处的断壁残垣中。直至《昆山景物志略》中有了“清嘉庆八年移置半茧园”的记载后,才广而告之寒翠石最后落户在半茧园的信息。
半茧园是昆山叶氏名门的私家园林,自从引进寒翠石后,就成为昆山城里的一块文化高地。光绪二十七年(1901),昆山的第一所新学樾阁学堂就设在半茧园内。民国初期,这里又被修成公共园林供百姓休闲。后来,还在半茧园内建成广仁医院和公立医院,这便是今日昆山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
但是,涵星砚和寒翠石最后都不见了踪影,使苏轼与昆山的关系渐行渐远,实在令人遗憾,感到十分惋惜。但是曲圣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曾有“北曲与南曲大相悬绝……有磨调、弦索调,乃东坡所仿”的评述,肯定了苏东坡对昆曲早期阶段的磨调和弦索调有过“仿曲”贡献,所以在魏良辅的经典著作中为他记名立传,成为苏轼与昆山最见分量的关系。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