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蓬蓬远春

2017-11-07束舒娅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蓬蓬洞察升华

束舒娅

河对岸地势略低的地方,疏疏落落地长着几棵樹,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落光了所有的叶子、褪去了所有关乎生命力的色彩,就那么兀自地立着。只一个转弯的路程,这几棵树却总能跳进我的视线,推开其他的景致。那个短暂的弯道,只有天、地、水和树。

是的,那些树有点跋扈的味道,却不惹人讨厌,反倒让人安静。

冬天,在结构主义者和原型批评家眼中是和反讽相呼应的。想起《吕氏春秋》说“冬主藏”。冬天,岁末,是粮食的储藏,是知识的修养,也是人的埋葬。历经三季的洗礼,收获的深刻,却是对人世间的反讽,这样的结局大概也是对那些意义和价值的一次狡黠设问。一面是萧索的季节、凋零的树,一面是升华的认识、洞察的心。枯瘦和丰腴,老朽和饱满,奇妙的自然在冥冥间讲述的恰恰是:“世界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

树,大概是自然界的朴素主义哲学家,用圈圈合抱的年轮自然天成地记载着实际上莫须有的时间。生于土、归于土;生命的轮回诡秘也简单。简单的,一如童言无忌的一针见血和耄耋老者的童心未泯;复杂的,一如“犹豫不决,要灵还是要肉\生下只为死亡,思索只为犯错\他的理智如此,不管是\想多想少,一样是无知……创造出来半是升华,半是堕落\万物之灵长,又被万物捕食\唯一的真理法官陷于无穷的错误里\是荣耀,是笑柄,是世界之谜”。

真正的反讽只属于洞察者和老者,不至流于玩世不恭,不至浅如破口大骂。反讽,从修辞学来说,也是一种“藏”。然而,反讽的语调,多少是让人心凉的,如同《为了忘却的纪念》和《思旧赋》的“没有写处”。此时的感悟大多是精辟而残忍的,也许不免违了一个时代轰轰烈烈、红红火火的发展大潮,是的,残忍。是生活的毫不留情,在风雨如晦之后,留下关于生活的残忍的见解。代价,在此时,了无意义。

反讽、老人、洞察,中西方“秘响旁通”里勾连的,都有如一枚荔枝:粗糙的、执拗的外壳和干净的、剔透的果肉。岁月神偷,偷走那些刻骨铭心,偷走那些记忆,偷走那些人、那些事,偷走那些单纯,那些无忧。年少时仰望的深刻,在岁月的淘洗里,就干瘪也凝练了,如同那些在天空肆意的枯枝。

“人/无畏的勇士/走在坟的路上……”从反讽的意义来说,我们正是死亡路上的勇士,因为无知我们如此无畏,让舞台上的喧闹和荒诞都自愧弗如。结构和解构,硬的秩序让牵强附会何其信手拈来,支离和游移最终玩弄的都是人自身。历史和真理,当太平只存于文字的粉饰,当狸猫堂皇太子的冠冕,指鹿为马就是权杖和律令。文艺复兴用人文主义扫去了漫长中世纪的阴霾,然而个人主义对自我的标榜也同样始于这个伟大的时刻。启蒙运动以科学、理性掀起技术和生产力的狂飙突进,也因为物质的泛滥把人趋于物化乃至异化。复兴和人道主义,启蒙和幸福感,会不会如同双曲线,在16世纪和18世纪的趋近后渐渐分道扬镳?历史事实无从改变,但价值判断却能让人保持清醒,并真正以史为鉴。

从昂扬的意义看,戏梦人生未必就是一种不尊重。纵使一生如戏,人也是舞台上最忠诚的演员,如刀尖起舞的小人鱼。残忍之下,死亡之前,较之其他生物都更清醒的人,从不曾停止探索和思考。苏格拉底之死,是人类对伊甸园之逐最好的答复。海边的人鱼有巫婆夺不走的善良,坟之路上的人有岁月偷不走的信仰。黑格尔以喜剧为艺术的终结,虽有待商榷,却是个给人鼓舞的结论。悲剧以英雄的崇高熏陶人心,喜剧则以上帝般的智慧流泻对人的宽容。

反讽已经在了,喜剧这春天的神话还会远吗?

豁然开朗于那几株树的扑面而来。那些自在于天际的枝干,有着国画里枯笔的遒劲飒爽,于是,这寥廓的天空里便绵延出蓬蓬远春的气象。

猜你喜欢

蓬蓬洞察升华
洞察雁荡
贪吃蛇升华记
“洞察号”在火星
毛蓬蓬为什么不洗澡?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善洞察 巧分类 妙解题
命制历史试题要强调科学性和洞察性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
关心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