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浅谈
2017-11-07张玉清
张玉清
摘 要: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必要,初中英语教学是通过基础单词的背诵,学习简单的句型、语法,让学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通过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学习氛围,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从英语学习中得到快乐。另外,转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英语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文化,礼仪制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英语的魅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方法;兴趣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的形式任重而道远,英语由于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学生普遍不喜欢学习英语,对待英语的态度也是置之不理。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课堂枯燥无味,课后作业繁多,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导致英语教学任务迟迟没有进展。另一方面是学生本身对英语学习热情不高,在平时的学习中花费少量时间来学习,认为英语对自己完全没有用处。
以上是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下面我就针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其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充满英语气氛的课堂中,能更好地开发思维,培养自己的语感,积极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针对这些教师在课前应该积极做好准备,课堂上尽量运用英语教学,学生听不懂的地方可以多讲几遍,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听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为学生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兴趣,让英语课堂变成开放、自由、畅所欲言的课堂,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验到乐趣。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工作,课堂是学生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书上死板的知识点、句型变成同学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活学活用,充分动手动脑动嘴,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2.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每个学生由于其自身学习能力的高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对于有些较难的语法点,可能还没有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让成绩不好的学生感受到英语本来并不难,只是自己没有认真去学习。另外,英语教学需要积极用嘴去说,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时,不要一味地布置大量书写任务,多布置一些听说任务,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背诵单词,短语,做大量的习题。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自然也就会主动学习英语。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现在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都有一个显著的缺点,那就是不善于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怕回答错误,自尊心受到打击,缺乏信心。在课堂上被动学习,承担“听众”的角色,不能很好地把握学习主动性,长此以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得到提高,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大声说话,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氛围中来。要想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声音洪亮,首先我们老师上课时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激情,有特色,给学生起到带头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消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胆怯心理,使学生养成不怕他人耻笑,敢读,敢说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课堂趣味活动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激发学习热情。
三、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说英语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同外国友人更好地交流,那么,这门课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能“听得懂”,更要“说得好”,部分学校为了应付考试,只注重学生的读写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习的英语成了“哑巴”,在将来不能很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因此,用英语教英语是英语这门课的基本要求之一,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多用一些简单句给学生上课,语速不宜过快,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适应,这时可以穿插一些汉语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以后逐渐用英语代替上课,语速逐渐加快,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听说能力、对语言的应用能力、语感等方面会有综合性提高。
四、帮助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单词的积累量少是我们大多数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应严把单词关,教会学生更加便捷的记忆方法,比如,我们可以认真上好英标这一节课,让学生掌握用英标记单词的方法,同时,每单元的单词短语要听写,督促学生的词汇积累量,并且引导學生及时复习学过的单词,使单词的记忆更加牢固。
总之,英语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学生长此以往的坚持,重视词汇的积累,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我们作为老师,应积极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愉悦。
参考文献:
[1]赞科夫.和老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吕静,周学平,刘国正.陈鹤琴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