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话地理
2017-11-07李秋玲
李秋玲
“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32页对大洲的定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习惯把“大洲”写成“大州”,虽然一再强调纠错,但收效不大。几年前我对“洲”字,自编了一段“说文解字”:“州的甲骨文是在■(川)的中间加一个小三角或小圆圈■,义为独立于河心的冲积沙洲。在这里可以看成是大块的陆地,氵可以看做是一个个小岛,‘氵+‘州=‘洲,意思就是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当时我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和氵+州=洲。形象的甲骨文■和我的这段说文解义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学生书写的错误率明显下降。这几年我一直用这个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效果不错。
1001年北宋在今川渝境内设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简称“四川路”,“四川”一词即由此出。元朝时合四路为四川行省,明、清、民国设四川省,设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分驻重庆、成都、泸州、南充。1952年合并称四川省。
无独有偶,在听评我市地理大赛课时,发现也有老师运用了“说文解字”,为课堂增添不少文化气息,赢得师生的赞誉。
第一位是乌鲁木齐市第54中学何明径老师。她在参加高新区(新市区)地理名师工作室待培学员课堂大赛课《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时,有一段精彩的解说。当何老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完成“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这一活动后,总结道:“一般自然资源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我們也会发现,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有共同的特点——多分布在河流附近。这是因为这里饮水便利,土壤肥沃。我们中华文明也是如此,起源于黄河流域,我们的老祖先在造‘聚落两个字时也体现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取字下面三个人,意思是四面八方的人聚在一起;‘落在一个有草有树的地方,这里水源充足,地形平坦,道路阡陌纵横,人们从四面八方来此定居,种地生活,逐渐形成了聚落。”
何老师边说边写,两个大大的篆体“聚落”款款呈现。
此时此刻教室里的所有师生都沉浸在这一视听享受中,“说文解字”成为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本课获此次比赛的特等奖。
中国文字属于表意文字,起源于象形,其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汉朝被取名为“汉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篆字的大部分具有描摹物态形象的表意特征,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及艺术。何老师将地理的信息很好地融入文字中,使一节地理课烙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
何明径老师参加乌鲁木齐市地理课堂大赛课《高原湿地——三江源》中,对“源”字也有一段精妙的解说。
何老师:……所以,我们来看“源”这个字的写法,河流最初的水源来自高原之巅的皑皑白雪,这是第一“点”;冰雪融水注入湖泊沼泽,湖泊沼泽在枯水期成为河流重要的水源补给,这是第二“点”;湖泊沼泽水蒸发到空气中转化为大气降水(包括植物蒸腾的水),大气降水又补给积雪冰川湖泊沼泽,因为大气降水少,所以是三点中的最后一“点”。这些涓涓细流汇成小溪,形成我国三江最初的源头,这个源就是今天我们讲的高原湿地。
我校的维吾尔族老师马力哈巴在参加乌鲁木齐市2016年教科研月名师课堂(地理)大赛的参赛课《降水的变化》中一段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雨,水从云下也。”即从天空中降落下来的水■。甲骨文■雨是一个象形字,字形上的一横表示天空中的云层,下面六点表示下落的雨水。在天气符号中用形象化的云■代替上面一横,就有了■这些天气符号。
■在分析了“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知识点后,马力哈巴老师一边写下一个篆书的水字,一边总结道:“这是篆书的‘水字,滴滴雨露降落地表,不断汇集,不断丰富。形成涓涓细流。蜿蜒流淌汇成江河,当阳光照耀,水汽蒸发,又再次从天而降,完成了神奇的水循环,同时也是降水的全过程。可见,我们只有遵循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做大自然永远的朋友。”
“说文解字”让学生在对文字理解、欣赏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还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理解。学生发至内心的爱国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20世纪50年代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国家他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参考文献:
[1]陈亚颦.现代地理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07.
[2]王树声.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