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律动的重要性
2017-11-07范巧燕
范巧燕
【摘 要】律动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对于小学低段儿童,关键是利用律动来接受音乐教育,接受音乐美的熏陶。
【关键词】律动;音乐教学;兴趣;协调
律动教学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音乐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特点,随之做各种相应的、有规律的动作,使学生在“动”中体验音乐形象,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笔者从几年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努力利用这一音乐教学原则,从中收益很大,以下是我几点教学体会。
一、律动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观察力记忆力及创造力的提高
观察力是学习知识的必要前提。而律动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就提供了学生观察模仿的环境,引导学生有序地、系统地观察过程。例如在学习音乐歌曲《小青蛙呱呱》时,最后一句2 0 2 0|2 2 2 0 |× 0 0 0|的节奏,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又如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让学生即兴表演,尽情表现对国旗的热爱。《动物音乐会》时让学生听音乐想到什么动物就有节奏的律动。这些对儿童创造潜能,开发智力,展示自我起着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要让孩子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天性好奇、好动、好玩。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他们需要有那么一种力量去吸引他们,那也正是“兴趣”。而看似无声的“体态律动”他能像一个庞大的吸铁石深深的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它的“手舞足蹈”正是迎合了孩子的心理,所以运用体态律动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在学习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中,在同学们初步熟悉了旋律的基础上,我就让孩子们自己创编动作,这样不仅让孩子很快的记住了歌词,同时也满足了孩子好动的天性,最后孩子们主动要求再来一遍,再唱一遍等。所以在歌唱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遍又一遍的让孩子跟唱,那么孩子很快便没了学习的兴趣,但是加入了体态律动,则会让孩子们越学越开心,越学越想学。
(三)有利于促进动作协调
小学阶段是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同学们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通过学习各种模仿动作、基本舞步等使控制动作的能力和平衡能力都有所发展。他们不仅能合拍做一些简单动作,而且还能完成需要手脚、眼手配合等较复杂的动作。若注意培养,他们还能随着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动作的速度与力度,能快慢、强弱地做动作,并达到一定灵活的程度,孩子们能协调灵活的做各种动作,这就对他用动作表现音乐提供了条件。一个人的动作协调灵活,在生活上也会更轻松。
(四)有利于获得愉快的情绪
当学生们围着圆圈跳集体舞时,会因为动作的一致、合拍而感到快樂,那是因为同学们的动作是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进行,动作与节奏同步了,若在此活动中,哪个同学的动作不合拍就会使别人感到别扭、难受。同学们通过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增强了节奏感,常常能合上音乐,与同伴们同步动作,这就会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情绪。
二、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律动这一原则最能体现小学生那种活泼好动的特点
小学生天性好动,当他们听到一段优美动听的旋律,一首节奏欢快的乐曲时,洋溢在心中的不仅仅是欢快的情绪,也迸发出“闻歌起舞”的感觉。所以,根据这种心理特征,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具有“动”的特征的音乐,施教于他们,使其身体的动,配合着音乐的动、音乐的动又调节身体的动,是动作更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各种感官“通感”活跃起来,就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例如,我在第一节课初次与学生见面时的自我介绍,我是用一个律动导入的:
× . × × × × × × × × × × × × × ×
我的名字叫 × × 我喜欢听我喜欢唱
结果,学生们听了之后,立即欢笑起来,并且鼓掌起立欢迎我,随后他们争先恐后的举手要求,尝试我的律动导入节奏型,高年级的学生还进行了不同节奏型的创编,向老师介绍他们自己。整个课堂的气氛被活泼可爱的学生渲染得生动多彩。我也达到了拉近与学生初次见面零距离感的预期效果。
(二)通过律动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
音乐课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唤醒学生的音乐意识,所以作为音乐老师要尽可能的去发现和研究学生身体活动,特别是游戏活动,将游戏活动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以学生自己的体验为主,诱发、唤醒和扩大学生的音乐意识和本能。
总之,在教学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从语言、动作、舞蹈、表演的节奏和方式开始训练对基本音乐节奏的反应、配合、协调等能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教材节奏的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律动练习,既能强化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又能减缓难度、化解难点,并且也为新课的传授增加情趣,让学生自觉、高兴地去“动”。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小学音乐教育》,2010.5.
[3]《论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