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新生养成教育点滴谈
2017-11-07田秀云
田秀云
理想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教十几年,班主任也担任了十几年,越来越感到聋生在低年级形成了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品德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惯具有巨大的惯性,所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就目前我校刚入学的聋生分为部分,一部分学生在我校接受了几年的学前教育,有些行为习惯已经形成;另一部分是第一次离开了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失去了许多所熟悉、所可以依靠的对象。这些聋生少了一份母爱,更多了一份恐惧和不安。作为新生的启蒙老师,应该以更温暖的怀抱迎接他们,给他们全新的爱,使他们也能高高兴兴地上学读书。为了使刚入学的新生能更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入学教育是形成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
新生刚到校对周围的环境较陌生,老师可以领着他们去认识教室、操场、食堂、宿舍等,然后认识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的姓名,对他们进行课堂常规教育,如:红灯亮,小朋友们进教室赶快坐好,并向老师问好;绿灯亮,请他们站起来,模仿学说“老师再见”,同时出示字卡。下课后和老师一起在操场上做游戏,见到老师要说“老师好”。通过教学挂图,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了可以当画家、工人、厨师……并带领他们去高年级看大哥哥、大姐姐是怎样认真学习的,及时树立榜样,及时让学生有一个安心读书的愉快心情。通过反复训练,教师反复演示,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以榜样感染学生的言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逐渐对周围的环境熟悉起来,变得喜欢活动与交往,但由于他们先天失聪,较少获得外部刺激,又不易和大人沟通,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对他们来说还是一张白纸,等待老师正确地塑造,精心地描绘……模仿是小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聋生的模仿力更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班主任。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于引导聋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我在与学生、家长和他人的交往中,有意识的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当地面有废纸时,我总是捡起;教室桌椅歪斜时,我总是轻轻地摆放整齐;讲桌和黑板不整洁时,我也随时清理干净……这一切,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我教过的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做的比其它班级要好,每学期被评为模范班级,我也被评为模范班主任。
另外我还在学生中开展“身边的榜样”“我要向他学习”“这样做才对”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聋生主动学习身边的榜样,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以训练落实养成教育
“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都需要进行长期的工作,反复地训练。发现做得好,及时竖起大拇指表扬,榜样示范,发现做得不够好,及时纠正、耐心引导。例如,要求学生排队时要做到“快、静、齐”,我就在训练上下工夫。学生在反复训练中体会到,怎样做才能快,怎样做才能静,怎样做才能齐。另外,训练时教师还要具体指导。在培养他们坐、立、行的姿势时,我讲清楚原因,规则,然后反复训练,不断纠正每个细小动作。时间长了,学生在坐、立、行方面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四、需要一个和谐、友爱的氛圍
新生除了大部分时间由老师带领、引导教育外,课余的自理生活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在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时代,对于这些残疾学生来说,更应该懂得自立、自强。他们离开了父母的照顾,生活上要逐步学会自理,所以生活老师和一些大同学应该以友爱的方式教他们洗脸、刷牙、洗衣、吃饭……使他们在大同学的耐心帮助下,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劳动习惯,并使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离开父母后的快乐。班主任老师只要做到爱心、细心、恒心,那么对聋声行为习惯的早日养成是指日可待的。
五、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新生一般都是住宿学校,由于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只有七、八岁,就在学校一个人生活,觉得这是让他们在受苦,对不住他们,等到放假接回家就包揽一切,或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会造成孩子怕上学吃苦,愿在家享福;也有的可能把在学校学到的好些东西都抛之脑后。对于这些问题,班主任应该和家长多谈心,了解他们在家的表现,并引导父母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我经常电话联系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即使处理和教育。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密切配合,有助于他们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聋孩子也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利于聋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以无私的爱去培育他们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