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新教育晨诵课程的认识

2017-11-07石海荣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晨间记忆诗歌

石海荣

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中明确指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是通过晨诵,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给孩子们带去一首优美的适合他们当下心理成长的诗歌,就为孩子教育生活、语言生长和智力背景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新教育实验晨诵取了一个非常诗意的名称:与黎明共舞。希望孩子们在每天的黎明时分与经典诗歌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灵魂得以空灵,师生共同传达一种愉悦、饱满的精神,并以此开启一天的学习。

晨诵吸取了传统的读经强调内容的经典性以及大声朗诵的经验,但是与读经运动强调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段记忆大量的经典,等长大以后会慢慢地理解的方式不同,晨诵特别强调所选诗歌是以儿童当下的经验所能够感受到的。

晨诵的主要形式有:晨间诵诗、日常诵诗、生日赠诗和情境诵诗。晨间诵诗提倡在一定的时间内,用同一首诗歌来“开启”黎明,为每一天注入生命的源泉。这个一定的时间可能是一周,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这样的诗歌,往往需要千挑万选。晨间诵诗一般都是那些意义深远的诗,既能够让孩子一下子感觉到它的力量与美,又无法对其全部奥秘进行把握,每一次朗诵都会带来新的感悟,而从新的感悟中又将萌生出新的力量与美。因此,晨间诵诗是需要反复咀嚼、吟诵、玩味的。

日常诵诗的内容可能达不到晨间诵诗那类诗歌的“无数次打动人的灵魂”的高度,但也必須是优美典雅的、天真纯净的、奋发向上的,更重要的是,是儿童以当下的经验能够感受得到的。日常诵诗是晨诵的“必修课”。

生日赠诗是最受孩子们欢迎和期待的一种晨诵形式。在每个孩子过生日时,新教育人都会精心选择一首诗或者一个故事进行改编,如金子美玲的《向着明亮的那方》等,把学生的名字嵌入其中,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朗诵给他(她)。这首诗一定是当下最适合这个孩子的,也一定是暗含了他的将来的,所以具有“唯一性”。许多老师还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表现及作业、作品等拍成照片,和生日诗一起做成漂亮的课件,展示给孩子们,让人终身难忘。

情境诵诗则是在特别的日子,或者是特别的场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诗歌。比如教师节、母亲节等节日时诵读一些写给教师、写给母亲的诗歌,再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选择一些悼念遇难同胞的诗歌等等。在不同的节气,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校园环境的不同,我们还进行了“在农历的天空下”的晨诵探索,用诗歌、音乐、绘画,让孩子们共同见证自己的成长,见证大自然的神奇,见证教师与学生共同编织的生活。

晨诵课程的主要形式有大声诵读、积累诗歌、理解诗意、走近诗人、诗配画、编曲唱诵等。晨诵最终是走向个体,让每个孩子都亮出自己的声音,感受自我的存在。晨诵是一个从群体走向个体,再次走向群体的过程。晨诵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形象地、充分地表达自己。小学阶段一个孩子每个月有几次面向全班的朗诵和一个孩子从来没有当着全班面朗诵相比,差距甚大。

鉴于以上对晨诵的认识以及一年来对晨诵的教育实践,个人觉得晨诵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首先要用自己的声音,唤醒每一首被我们选择的日常诵诗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不能置自身于诗歌之外,而且要更加地投入,惟有自己的投入才能带动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对黎明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所以老师的声音就是最大的引领,这种引领不是说声音多大就引领的多好,而是教师要能把握好诗的基调,诗热烈晨诵就热烈,诗宁静晨诵就宁静,诗朴素晨诵便朴素,诗沉默晨诵就沉默,通过我们用生命对诗的理解,来范读,来领唱。

二、教师其次要处理好诵读与感悟、个体读与齐读的关系

诵读为主,感悟为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反复的诵读中自然获得感悟,在不断的深入感悟中提高诵读的水平。对于个体读和齐读的比例安排是根据诗歌内容合理采用个体读及齐读。自由单独的吟诵要多于集体的齐诵。要让每个孩子亮出自己的声音,感受自我的存在。

三、让学生充分释放灵性

晨诵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记诵一些名家名篇,也不是单纯为了训练记忆力,而在于丰盈儿童的生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让学生每天通过晨诵感受诗歌带来的美好启迪,丰富他们当前的学习生活。每周可以选择一首固定的诗歌作为首诗,首诗一般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的一些名家作品,比如金美玲的《这条路》《向着明亮那方》,金波的《寻找春天》《风筝》等。每周二的早读课上,我们都会让学生拿我们学校的晨诵课本一起学习一首新诗,每周末我们会把所学的新诗集中起来复习一遍,通过表演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诗歌的魅力。

四、教给方法,轻松积累

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大量熟读、记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要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光靠记性强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出声背诵。背诵必须读出声来,这是被心理学及教学实践证明了的。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读书“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上口与耳才好”也就是说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工作,背诵效果才会是最好的。因此,在记忆的过程中,如果把无声的文字诉之于有声的语言,特别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行记忆,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诵读内容要循序渐进,灵活安排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的阶段安排相应的诵读内容。比如,低年级以诵读浅显的韵文为主,中年级以诵读经典诗文为主,高年级开始涉猎经典名著。同时,我们还可以按照专题安排诵读内容。一是按时间安排专题:把诵读与民风民俗、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诵读活动。二是按体裁安排专题:把诵读与趣味学习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整理对联、猜灯谜、戏文成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诵读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六、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对于古诗词更应该如此,如诗人背景及写作背景等,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以后,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入情入境。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素质教育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些文艺、体育的课程,而是通过一种整合的生活方式,并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把那些真正对于一个人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让阅读、在生活中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存在,让教师与学生能够真正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endprint

猜你喜欢

晨间记忆诗歌
诗歌岛·八面来风
晨间咖啡
糊涂的我
记忆中的他们
记忆翻新
论晨间谈话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