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内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程的实践研究
2017-11-07黄小丹
黄小丹
【摘 要】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人文血脉传承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同样强调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为学生输入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人生正能量,培养学生良好人格。
【关键词】中小学;国学课程;校本课程;操作策略
一、探寻国学校本课程的操作策略
(一)以校本课程补充国家课程的空缺
以国家课程(必修模块,选修一模块)为基础,以拓展课程(选修二)为延伸,以丰富的社团活动课程和假期实践活动课程为补充,全面构建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以艺术课程为例,可以深入开展民族小乐器项目,推广自编的民族小乐器教材,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扩大学生参与面,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文化的认可。同时开设了二胡、古筝、琵琶等社团活动项目,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可以通过歌唱、演奏等,让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在感受中进行传统文化创作,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园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弥补了国学课程不足,让校本课程成为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补充。
中华经典文化篇章。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普及教程系列图书《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论语》、《孟子》等,划出重点内容,开设国学课和经典诵读时间,由班主任老师任教,进行全校诵读。
中华民俗体育篇章。学校利用自身优势,深入开展中国武术项目,推广自编的武术教材,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扩大学生参与面,提高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认识和武术文化的认可。同时开设了中国象棋、围棋、踢键等社团活动项目,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广泛的中华民众体育活动中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体质。
中华传统艺术篇章。学校新建书法教室,在全校推广软笔书法教学,定期开展书法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参与书法学习和活动的兴趣。同时结合学生情况,开发了水墨画、折纸、剪纸、戏剧、刻画等一系列的校本和班本艺术社团,为学生了解传统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中华传统节日篇章。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契机,春节、元旦、中秋、重阳等节日学校都充分利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
(二)以诵读经典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学校的校本课程
各年级各班级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与校本、地方课、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特点,搜集整理本年级的诵读内容,打印成册,制成简易实用的校本教材。音乐教师可寻找或自编教学内容,将诗文诵读与音乐融为一体,指导学生编排一些相關的文艺节目。美术学科则可以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著名的书画作品引入课堂,指导学生给经典诗文配画,使学生充分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同时学校统一购买一些相关书籍,发放到各班,并在学期末回收,循环使用。
小学阶段可以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普及教程系列图书《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论语》、《孟子》等,划出重点内容,开设国学课和经典诵读时间,由班主任老师任教,进行全校诵读。
中学阶段,可以在课内学习古诗文的基础上,选取适合学生理解、与统编教材在内容、题材、体裁及作家作品等方面有一定联系的古诗文,形成若干个专题,编成校本教材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唐宋诗词鉴赏》供比较阅读,便于学生深入认识传统文化在诗词方面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反复吟咏和体验,来丰富情感,影响价值观。
二、拓展国学课程与人文素养培育的结合点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活动教育相结合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契机,春节、元旦、中秋、重阳等节日学校都充分利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每年的元旦迎新之际,学校都会利用学校的在校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包饺子、贴春联和猜灯谜活动,让学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
推动学生“读经典、做谦谦君子”的养成。与校本培训结合,指导学生开展占诗文诵读活动,在教师中开展“四个一”(每年读本教育理论专著、每学期读本经典文学著作、每月读一木教育期刊、每周读一篇教育论文)读书活动。以扩展视野,区内定期开展“我与经典诗文”征文、书法创作等大型活动,积极开展“我看古诗文”、“我谈古诗文”、“我与古诗文”征文、书法创作等比赛,进一步拓展延伸,发展特长。广播站每周播放经典名篇和经典名曲欣赏,升旗仪式上,领导讲话和国旗献词也会适时倡导国学经典的学习、应用;通过这样的安排,使每一个师生一走进我们的校园就知道我们崇尚的文化内涵是什么。营造浓厚的国学教育氛围,强化了师生国学教育的意识,使国学教育的思想深入每一个师生的心灵。并根据部同年级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分别布置不同的培养目标,收到良好效果。
三、实施国学教育的传统意义
(一)国学课程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
(二)国学课程推进教育创新,对深化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我区学校依托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构建研究,实现了语文学科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与家庭教育、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结合,把学生的精神放到了一个自由翱翔的人文空间,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大量经典古诗文的过程中激发灵感,增强其原创力。
(三)学校育人规格、社会认可度全面升级
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实验学校的特色,学校经典诵读已经成为学校在全区和全市的品牌项目。学校通过家长开放日、校园艺术节等活动展示,家长对于学校的传统文化特色取得认同,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提高。
(四)国学课程引领学校特色呈现
根据学校特色结合学科特点,全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撰写随笔,及时总结提炼,使师生在教与学互动中时时刻刻感受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刻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探究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经典的知识点等,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经典内涵,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提升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科研成长。
参考文献:
[1]郝立新.《中国传统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版.
[2]张万红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
[3]张亚新.《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