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多样化
2017-11-07韦鸿军
韦鸿军
我国现今的家庭教育境况是越来越引起国人与整个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很重要也是很急迫的问题。当代中国,国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变,以致家庭教育的支柱作用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家庭教育核心的价值观遭到了严重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当今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这种情况使得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呈现多样化。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们在居家生活当中,对其子女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影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期望,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接受这种来自家长的教育与影响后,又会用自己的言行表现反作用于家长,所以说家庭教育并不是单向的对孩子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协同作用的过程,是家长基于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诸多综合因素,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而对孩子施加影响的教育过程与行为。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主要包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教孩子如何学习好好的“做人”。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家庭教育的启蒙性
家庭是新生命的摇篮,家长则是新生命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无疑最具有启蒙性。一个人最初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往往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
(二)家庭教育的长期性
家庭教育的时间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每天都在接受着来自家长的教育。尽管这种教育往往在有意和无意、有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在教育影响着孩子,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伴随着人的一生。
(三)家庭教育的及时性
在家庭教育中,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常言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是了如指掌,只要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很随意的一个手势、眼神,都能使家长心领神会,默契于心,所以作为家长是最能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防微杜渐,以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使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能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三、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多样化
(一)把孩子当孩子
许多教育人士主张“把孩子当孩子”。爱护孩子童年独有的天真和快乐,不要把孩子当作成人一样去要求。“把孩子当孩子”是指的“莫把孩子当成人”。
先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A、“小孩子,除了玩还知道什么。”B、“小孩就爱瞎倒腾”C、“一个小孩子家,想怎样就怎样,那还行!”D、“去去去,小孩子家添什么乱。”E、“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 F、“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管!” G、“小孩子嘛,哭一会儿,闹一会儿也就过去了!” H、 “孩子们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其實,“孩子”背后是有诸多含义的。
首先,孩子在智力、心理和生理上远不成熟,我们在无形中很容易给以轻视和限制。台湾作家三毛说过一句话:“成年人最幼稚的想法就是小孩子又懂得什么。”其实,小孩子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简单,我们会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懂得太少了。以为孩子什么也不懂,孩子在我们眼里就是“除了玩还知道什么”、“就爱瞎倒腾”。对于孩子来讲,是没有“学”和“玩”的区别的,他们从游戏中获得了快乐,从探索和尝试中发现事物的不同和世界的奇妙,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着各种“实验”,他们兴趣的广泛和各种向往与冲动是他们生命活力的表现。
其次,因为孩子还小,所以,我们觉得“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管!”“孩子们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诚然,大人的事有太多孩子还不懂,但是,我认为把孩子完全的隔离在成人生活之外并非明智之举,虽然孩子很少能给予我们实质意义上的帮助,但是,了解和参与成人生活,对孩子的成长却有非凡的意义。
让孩子参与成人的生活决策,更容易形成亲密、融洽的亲子关系。因为它让孩子感觉到,他了解父母,父母需要他。
(二)问题孩子的教育方式
训练孩子的“同理心”,孩子拥有高“情商”不再是梦!同理心,就是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他人的一种技术与能力。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即透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是情商(EQ)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让孩子辨识自己的情绪。孩子必须先能辨识自己的情绪感受,才有可能“将心比心”,进一步觉察、接纳和同理别人的情绪感受。而这样的能力必须在生活中反复练习。当孩子很开心时,你可问问孩子:“你喜欢这样玩,所以觉得好开心!对不对?”当孩子闹脾气时,请先同理孩子的情绪,再指出孩子不适宜和可以补偿的行为。
(2)实时回应,让孩子有被同理的感觉。当爸妈实时、适当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自然会感觉被重视,也会主动地去注意别人所传递出来的需求讯号。刚下班,你正在厨房里忙着料理晚餐,孩子却硬缠着你陪他玩,这时与其气急败坏地打骂小孩,不如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很想要我陪你玩,但是妈妈现在要煮饭,请你先等一下!”然后再给孩子一个“爱的抱抱”作安抚。通常,孩子并不是无法理解妈妈的忙碌,只是需要多些引导。当你说出孩子的心情,他会有一种被理解的感受,也会逐渐学到如何同理他人。
(3)以身作则,做孩子最佳同理心典范。再多的口头训诫,都不及爸妈以身示范同理行为来得有效。不论是亲友或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生活中随处都有展现同理心的时机。当孩子跌倒时,你帮他贴上创可贴;换你切菜受伤时,孩子也会帮你温柔地贴上创可贴。孩子跟在你身后,不论你让座给老人或孕妇,或是帮问路的人指点迷津,透过你的示范和说明,孩子会观察到你的一言一行,并从中学习到同理助人的行为。
(4)扮演游戏,体验他人感受的最佳方式。玩角色扮演游戏,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不妨通过它来学习对他人的理解和同理。你和孩子一起玩医生和病人的扮演游戏,让孩子当医生,转化自己生病不舒服的经验,在对话中,学会同理病人并提出提醒。你也可以跟孩子互换角色,你当小孩,让孩子扮演爸爸或妈妈,请孩子打扫家中的卫生,说故事给你听,或带你去公园玩。在孩子扮演小妈妈、小爸爸角色的同时,会发现当爸妈的忙碌。当孩子了解当大人其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后,也会试着体谅你或主动帮忙你。
(5)伙伴互动,学会观察和关心他人需求。同理心的养成必须从人与人的互动开始,因此,可多带他到公共场所玩,多与小朋友交往。当孩子乱丢沙子时,可提醒他注意其他孩子的安全,不妨碍他人;带孩子到公园时,可引导他观察其他大孩子的助人行为;与小朋友一起玩时,让他多观察别的小朋友的言行举止,关心他人的喜怒哀乐。这些良好的人际互动中,就包含了同理心的学习,会经过模仿而内化在于孩子的心里。
总之,孩子的愿望、好奇心,孩子兴冲冲提出的建议,孩子向我们展示他们的进步和成果时的兴高采烈,孩子对我们的倾诉和抱怨等都应该受到我们应有的重视。重视孩子心理感受、内心体验,才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否则,就难免造成对孩子不易预测的伤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