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影响的质性研究
2017-11-07杨元
【摘 要】近年来有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也逐渐增多。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与研究,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更直影响教师自身的生活状态与生活质量。本研究以某中学为例,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归纳。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师心理;质性研究
近年来,国外有研究者采用纵向追踪研究的设计,直接考察了班级环境与学生的行为问题、同伴关系和成绩水平等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发现,学生行为的变化可以被当前的班级氛围或环境因素解释,不良的班级环境会导致更糟糕的行为表现和同伴关系,影响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从八年级学生中选取两个班级约99个学生作为书面开放式问卷访谈对象,另在其他4个班级选取8位学生做直接访谈,访谈贯穿一个月,整理出相关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访谈问题主要围绕学生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认识与理解,探讨教师心理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促成影响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与了解
1.传道者角色
接受访谈的学生认为,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虽然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学校、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且用这种观念引导年轻一代。
2.授业解惑者角色
学生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这也是传统意义上大家对教师的普遍和最为代表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教师”职业的代名词,或者说是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解释。作为教师本身,对自身职业的认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程度上,而应该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理性、全面地看待教师职业。
3.管理者角色
学生认为每个教师必须要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学校教育是一个规范化的教育教学过程,它是对学生集体的教育,而对于集体而言,要实现共同的目标或目的,就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因为教学要有一定的形式和原则,而教育又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来进行渗透和教化的,所以教师就必然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担当起了管理者的角色。
4.示范者角色
学生在成长过程,即个体在由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中,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缺失了样板,就无法对行为的正确恰当与否做出合理的判断。于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作为德高望重的人,他的言行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的这种向师性特点,使得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事的态度,就对学生产生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行为是其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而教师的不良言行或问题行为又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或心理行为问题,教师应自觉地控制焦虑程度,提高自身素养,在学生面前始终保持镇定、愉快的心态,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还能精确地阐述教学内容,更能影响学生的心情。教师保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是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巨大影响。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1.教师角色和职业特点
调查表明,目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这与教师职业,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有关。教师角色的多元性,不仅表现为教师必须同时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他们既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有指导和管理学生的权威;他们在一定时间又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要负责照顾好学生;他们还是学生的朋友,需要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思想和感情。此外,他们还要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领导打交道,还要应付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多种人际交往。教师要胜任工作,必须要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随时进行角色转换。多方位不同性质的交往容易造成教师心理矛盾冲突,引起心理上的紧张和疲劳,这是产生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2.社会文化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高,教师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使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挑战,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受到强烈冲击,教师必须处理好普通人和榜样的矛盾,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多重角色的矛盾,这些矛盾造成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必然造成挫折,挫折又转化为压力。工作有压力是必然的,但“高压”必然会影响到教师心理健康。
3.内在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如焦虑、紧张、挫折承受力等。焦虑是个体对当前面临的预计到的对自尊有潜在威胁的情境所具有的某种担忧的反應倾向。一般地,教师的自尊心都比较强,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各种因素时常威胁到教师自尊心来自内部的因素往往反映在教师对自身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的评估上。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1.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是学校中的主导者、支配者,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2.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
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可能高,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积极地学,积极地思考。研究者通过直接的行为观察研究发现,处于高焦虑水平状态下的教师会对学生更多地采用任务取向的行为(task-oriented behavior),而较少地使用积极反馈,从而会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发展和学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3.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评价以及师生间的关系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或者用不合理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导致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是否产生对立的师生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4.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5.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JOSEPH A. MAXWELL.质性研究设计[M].陈浪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8.
[2]陈淑萍.教师心理健康浅说[J].中国成人教育.2003(09).
作者简介:
杨元(1990.5~),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