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
2017-11-07蒋璐
蒋璐
【摘 要】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再加上语文学科的特点,导致语文学困生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为了有效改善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状况,就要对小学语文学困生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而采取有效的转化策略,对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本文提出了从多一些关爱、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自信心、加强辅导以及进行有效的激励等方面对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对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
1前言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部分智力正常但是由于心理素质和环境因素等影响,造成其语文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的学生,即语文学困生。在农村由于大多数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而看管学生的爷爷奶奶往往会对其比较溺爱,造成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农村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也稍显不足,进而导致在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学困生。
2多一些关爱,保护自尊心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给予优等生更多的关注,而对学困生却很少下功夫。但是真正需要更多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困生,为了有效的转化语文学困生,就需要教师给他们多一些关爱,少一些批评,尤其是学困生,由于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导致其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遇到了较大的障碍,不能对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多付出一点耐心,不要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指责,避免对其自尊性造成损伤。在教师的不断关怀下,提高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逐渐对其进行有效的转化。
3用身边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许多的语文课堂上,由于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导致许多学生处于“发呆”的状况,教师所讲授的语文知识对他们来说就是过眼云烟,无法在其心中造成形成深刻的印象,进而造成语文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为了有效的改善这种语文教学困境,教师要充分借助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而充分的调动语文学困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效果,对语文学困生进行逐渐的转化。语文教师要对每位学困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而设计出接近学困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将其中注意力完全的拉入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转化。
4借同伴力量培养自信心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难以对学困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全面的照顾,而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充分的发挥出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力量,进而有效培养学困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设立语文学习小组,在小组内部开展互帮互助的语文学习,让语文学习成绩好、有热心的同学去帮助那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差的学困生,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控制,进而确保小组的语文学习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小组语文学习互帮互助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5加强课后辅导,培养好习惯
为了对语文学困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而逐渐对其进行转化。课堂上的时间非常有限,而教师又不能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学困生身上,为了提高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效果,教师就要对其语文学习状况进行更加深入的全面了解。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加强对语文学困生的课后辅导,进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讲解,进而辅助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有效的促进学困生独自进行语文学习,进而不断弥补语文学习中的漏洞,逐渐改善其语文学习状况,从而完成有效的轉化。
6作业当面批,写好激励语
为了促进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教师还要对学困生的作业进行认真的批改,不能因为学困生的语文作业字迹潦草就听之任之,而是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批改,并进行详细的说明,由于学困生的理解能力较差,教师更要注重进行简单的讲解。必要时可以与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批改,对于作业中的问题,耐心询问其不理解的地方,并对其进行细致的讲解。同时,教师对于作业中出现的亮点要对学困生进行肯定激励,进而增强学困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逐渐将其进行成功的转化。
7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农村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语文学困生,进而影响整个语文教学的效果。为了对语文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教师要对其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给与其多一些的关爱,保护其自尊心,并充分发挥出同学的互帮互助,对其加强课后辅导,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对其作业进行认真的批阅,并给予其适当的激励,进而促进其语文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对其进行成功的转化,从而有效的减少农村的小学语文学困生数量。
参考文献:
[1]农喜永.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6(17):132-133.
[2]者粉莲.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J].宁夏教育,2017(06):64-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