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模式

2017-11-07贾娜尔·贾曼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青少年

贾娜尔·贾曼

【摘 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因此,如何把青少年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不仅要教会他们各种知识和能力,更要重视他们德行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养成高尚品德的关键阶段,需要采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模式,共同担负起对未成年的道德教育工作。本文通过以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基础,浅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模式,从而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青少年;高尚品德;小学德育模式

学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它可以系统化的、有目的、有计划和策略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道德品质教育,育人是学校设立的最终目的。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能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作为德育实践的主要场所,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应该采用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导向的“三位一体”小学德育模式,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共同使学生的品德良好发展。

一、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孩子的德育教育,学校、家庭、社会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家庭、社会应当融为一体,相互沟通、相互促进。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这三者配合不好的现状还是比较突出,由此出现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尴尬局面。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随着时代的快节奏发展,家长的心思都是在物质这一方面,对子女的关心缺乏,认为给予子女更好的物质享受就是爱子女的表现。还有一些家长重智轻德,让孩子报兴趣班、补习班,从而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不能全面的培养孩子,从而使孩子的价值观缺失。

(二)学校教育的困区

现代教育提倡的是生本教育、素质教育,而一些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以考进重点中学的人数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给教师定目标、定人数,从而导致教师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社会教育的盲区

社会现在充斥着各种诱惑和不良风气,一些不好的东西冲击着孩子,比如说沉迷于电子游戏、炫富等不好的东西信以为真,对好的东西却将信将疑。甚至一些不负责的报社、媒体、电台大肆炫耀负能量事件,以上的种种,对孩子的思想道德的构建产生危害。

二、借助家庭教育的优越性,为德育发展奠定基础

家庭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每一个孩子都会一直接受家庭教育,是形成品行的起点,有着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孩子的德行也会高尚。家庭教育的内容具有自然而多彩性,让孩子能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受到最自然、最深刻的灵魂熏陶,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所以说,要借助家庭教育的优越性,为德育发展奠定基础。

(一)改变家长狭隘认识和观念,提升家长素质

家长应当要自觉学习,参与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从学生教育中吸取育人的技巧和方式,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相关方面的知识,运用科学的方式和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进行德育教育。家长应该转变狭隘的认识和观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懂得孩子渴望什么,需要什么,成为孩子的朋友,全面了解孩子的一切,让孩子的心态平和、行为稳重、心理健康。

(二)尽可能避免“隔代监护”

当今的社会需要家长不断地工作,才能让孩子过得更好,这就导致把孩子交给老人去看管。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溺爱、教育方法不对、沟通不顺等问题,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很容易成为问题孩子。所以应尽量避免“隔代监护”,即便不得已为之,父母也应该多抽出点时间进行亲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体谅父母的无奈之举,从而使孩子能够懂得父母的艰辛。

三、增强学校的实效性,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

学校的德育教育是核心,它的工作重点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所以要想真正落实“以教育人”的目的,就得要求学校重视德育教育,从小事抓起,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校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大力改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坚持以德育为主

学校应该转变教育模式,把教育工作的中心转换成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效果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提升教师的德育水平,使学校上下一心围绕着德育在各自的层次下开展工作。在全校范围内,每一个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形成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参与的格局,从而为德育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一个夯实的环境基础。

(二)德育教育从小事抓起,让学生身体力行,形成习惯

让学生读《论语》,能够让学生懂得规范自身行为的准则;让学生读《出师表》,可以懂得责任的重要性;让学生打扫教室卫生,可以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让学生照顾孤寡老人,可以让学生懂得感恩和尽孝。所以德育教育要从小事抓起,一本好书、一次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增加自己的德行,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开发和引进新的方式,以小事作为素材普及德育教育,让学生身体力行,养成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三)认真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生,都会有考试的竞争和升学的压力,这样会让学生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所以教师应当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说,可以设立心理辅导课程,每星期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次心理辅导,确保消极情绪能在萌芽时就被扼杀,从而健全学生人格,确保学生心理健康。

四、促进德育的社会化,宣传正能量

全社会应当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社会教育充满着很多可能性,其方式灵活多样,能够寓教于乐,不仅能巩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水平,还能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拒绝假恶丑。因此,只有促进德育的社会化,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融入社会这一个教学系统之中,才能够保证“以德育人”的教学理念全面实施。

(一)净化社会文化市场,弘扬健康向上的文化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如果社会给孩子染成积极向上的色彩,那德育教育就会很顺利的进行;如果社会给孩子染成不良消极的色彩,那就谈不上德育教育。所以就应该出版一些宣传正能量的读物和影视作品,比如《战狼2》这样宣传爱国色彩的电影就应该被赞扬,从而开发出更多的健康向上的影视作品。针对如今混乱的网络,有关部门应当设立“防火墙”,将一些危害未成年人成长的信息拒之以外,倡导网络文明,规范网络行为。比如说,某些黑网吧,让未成年人进入里面玩游戏,这种行为就应该收到严查乃至取缔。只有宣传弘扬积极向上的文化,才能帮助学生端正心态,强化认识,增强信心。

(二)加强青少年社会德育基地的开拓建设力度

社会应该给予学校、家庭相关的物质帮助,进一步通过政府投入、招商引资等形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给学校建立图书馆、活动中心、体育场所等设施,让学生在这些场所中进行德育教育。给那些困难的家庭一些社会资助,并鼓励贫困学生好好学习,将来做祖国的栋梁。

五、总结

综上所述,孩子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因此,只有借助家庭教育的优越性,增强学校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德育的社会化,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的德育模式,才能够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从而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參考文献:

[1]陶启栋.“三会”与科学发展观——试论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1)

[2]张燕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J].考试周刊,2012(87).

[3]马健.小学与社区德育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D].广州大学,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