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2017-11-07陈健荣
陈健荣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更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策略
在新课标影响下,高中语文在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在新课程标准基础上来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革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成了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首要任务。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
一、深入钻研教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备课,是我们老师必做的一项工作,但要备好课,如何才能在备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是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要精心设计的。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打造高效的课堂,要做到知识容量、广度、深度、技能训练达到新要求,课堂上注重过程方法,互相交流、思考、释疑针对性强,收获全方位,课前的准备很重要。平时备课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参,还应广泛的收集资料,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备课中,重视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述的实际事物或者其背景。能解决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首先重在要把握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水平;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一味图热闹,甚至哗众取宠,情境内容的选取要适切;第三,情境的设置要有一定的连贯性,理想状态下,一节课的情境应是环环相生的。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做到四个“必须”:①目的必须明确,要防止仅为增加气氛课堂热闹而创设情境,要防止仅为给听课教师看而创设情境,要防止流于形式创设走过场的情境;②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低年级许多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的方法创设情境,高年级更要突显一种真正的问题情境;③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要与时俱进,有时代气息;④必须有利于认识知识、体验和理解知识。
三、语文生活化
所谓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模式,开放语文课堂,让生活走向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紧紧相连,将学生从抽象、枯燥的课本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交流中产生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和完善人格。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国正认为“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这样,会使教学充满生氣,使语文训练多趣而有效。”中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他们都带着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他人、对事物的认识、看法和态度等等。因此,课本中出现的一些人或事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缺乏细心观察,这些常见的人或事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想方设法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指导学生再用心去细心观察,使其自身拥有的经验感受与书本抽象、间接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产生共鸣,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时间和空间距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文本作者相似的情感经历和体验,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感受文章真正的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还语文教学以生命的本色,要通过积极创设“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常常发现有的课文内容情节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情节创造性地将语文课堂变为为“生活大舞台”,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亲自演一演。学生表演课本剧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如临其境。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改编和表演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更真实地去体验到角色的内心情感和性格。课文是对生活的反映,而生活是个万花筒,中学生的阅历和见识毕竟有限,如果没有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离文章的距离就远了,对文章理解也随之增加了难度,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这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情境,教师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提供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号刺激,积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把实际生活中事物通过多媒体的三维效果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引起高度注意,从而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不仅能使书本知识、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有机的结合起来,还克服了学生感官的局限性,增强了教学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教师事先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教学,如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课堂,而教师能采用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那么课堂将真正成为探究的阵地。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常有问题才会常思考,常思考才会常创新。如此的教学,就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