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2017-11-07周海芬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小艇船夫威尼斯

周海芬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此建议可以理解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升阅读能力,学会阅读。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时都要关注学生“学的活动”,建构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阅读教学。下面就以自己执教的五下《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为例,谈谈“以学定教”下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充分研究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于一堂课的教学起着统率作用,如何设置确当的教学目标,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学目标的确立,一是要联系课标,以学段目标为导向;二是要关注文本,以文本特点为基础,除此之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研究学情,找准教学的起点,确定教学的终点。

《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的散文,篇幅虽短,却把小艇勾勒得活灵活现,富有情趣。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是对学生进行“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训练的好例子,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生动、具体是与作者的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及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分不开的。抓住事物特点描写也是本组课文表达的主要特点。“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是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明确规定的,这一目标的达成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实现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安排在一定的学段和教材特定的单元中,所以,当我们在对语文课程有正确的认识、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来逐步落实课程的目标。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然而大部分学生最怕的是让他们对具体事物进行描述,如何通过《威尼斯的小艇》的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表达的精妙,在阅读中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于是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理清文章的结构,能借助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二是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三是了解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初步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这些目标的指向不单是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指向有关表达方式的领悟和相应的阅读方法与策略的获得。

二、注重阅读实践,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课标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基于此我认为语文学习的基本行为特征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注定是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通过教师告知,或者诠释,以及教师主导的训练,都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阅读能力怎样发展起来的?大家都知道要多读会读,多读解决“量”的问题,而会读解决“质”的问题,但多读和会读,都依托于阅读实践。本堂课注重学生阅读实践为前提,我选择了课文中“小艇的特点”和“船夫的驾驶技术”这两块内容作为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范例。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方式很多,在这两处内容的学习中我着重抓好以下两方面:

1.读写结合,在读中学写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我把“小艇的特点”作为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会对某一事物做具体描写的范例。我先让学生默读这一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好在哪儿?自己写写批注。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明了作者连续用了三处比喻写出了小艇的三个特点,把小艇写得形象生动,而且这样一比喻似乎小艇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了,有个同学说“读着这段话,我还能把小艇画出来”。于是我顺水推舟设问:“马克吐温为什么能把小艇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学生很快能概括原因,因为他观察仔细,善于抓住小艇的各个特点,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胜过教师一味地、空洞的说教。于是利用学生的兴趣点,马上出示课后的小练笔“模仿第二自然段写法,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要写出特点来。”我给学生提供的景和物有:沙滩、大海等,螃蟹、虾和海螺等。有个学生这样写着:螃蟹身披青色“铠甲”,像古代的青铜战士。两只大钳子就像一对老虎钳,张牙舞爪,一旦抓到东西就牢牢不放。一張嘴巴总喜欢往外吐着气泡,就像珍珠泉一样冒不完。最有趣的是行走时与众不同,简直一副横行霸道的样子。只有学生真正通过课文这一例子揣摩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后,才能模仿运用,有所悟便有所得。

2.读背训练,在读背中积累语言

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手段。熟读成诵,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方法,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即“船夫的驾驶技术好”这一内容是课后练习要求背诵的。如果学生只是面无表情的反复诵读,既不能很快背诵下来,还会觉得是负担。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设计:

①当学生了解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具体是从三个方面来写的时,我采用了师生配合读的方式:

师:在行船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的情况下,他(生接读)……

师:在拥挤的情况下,他(生接读)……

师:在遇到极窄的地方的情况,他(生接读)……

②学生闭眼想象船夫驾驶的精彩场面,去寻找那飞一般的感觉,师范读。

③此时此刻,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学生有的想当船夫,有的想做游客,“船夫”和“游客”自由搭配,“船夫”把自己的驾驶技术介绍给“游客”,让“游客”听了不由自主想坐你的小艇去游览;“游客”坐过小艇后,夸一夸“船夫”的驾驶技术,在互相说的过程中注意人称的变化,有能力的不看课文。学生演示读。

这样,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还在互相“介绍”和“夸”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把课文片段背诵下来。

三、凸显学生主体,实施教学过程

以往的教学我们往往关注教师怎么教,而在“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我们则更多地关注学生怎么学。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充分开展“学”的活动,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呈现的是两大板块:一是充分开展自主学习,二是充分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要营造这样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其中的关键是教师的“导”。如《学记》中所说教师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充分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践着“为了学生发展”的课堂。上课伊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再读课文,用一句话或一个词组作为小标题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在探究课文重点内容时,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承担的是“陪”的角色。但是在“陪”之前,一些关键问题的设计,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要求及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明确,让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而不是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如在探究“小艇的特点”和“船夫的驾驶技术”这两块内容时,我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我出示的“学习单”是:①小组成员商量选定一个内容;②自主学习(步骤:默读、想想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好在哪儿?批注);③组内交流学习情况,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此段;④小组交流展示。这样的“学习单”既有自主学习的指向,又有合作交流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时批注感悟,沉浸在思考之中;合作交流时畅所欲言、互相补充,智慧在碰撞之中。这样的课堂,有效性会不期而遇,欣然而至。

让我们教师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告别,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我们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猜你喜欢

小艇船夫威尼斯
哲学家与船夫
池上
寻常威尼斯(节选)
船夫和风
威尼斯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母船带航速收放小艇实施方法研究
话丢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