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题答题策略研究

2017-11-07曹汐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高中语言

曹汐

【摘 要】高中阶段是高等教育的关键时期,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升入大学以及步入社会之后的学习生活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改革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越来越关注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高中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注重语言文字运用题的答题方法与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为学生参加高考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情操,培养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在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考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本文通过简要分析高中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内容与特点,进而探究高中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解答策略,提出相应的答题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言;文字运用;答题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国家与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尤其是对高中教育的水平与方法特别关注。根据我国高中学生的水平与前景,落实贯彻素质教育,国家针对教育模式方法都进行了相应地改革。在教育改革中,语文学科的改革最为深入,也更为彻底,通过一系列文件的颁布,使教师与学生越来越高度重视语文学科。高中语文文字运用题考题较活,题型多样,一直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难点,也是学生在考试中的主要失分点。

一、当前高中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教学状况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题是当前高考应试教育考试中的必考题。历年考试常考常新,内容丰富多样,题型灵活多变,既考查学生扩展压缩语段的能力,又考查学生语言表述是否简洁明了、连贯得体,是许多學生在高中考试中的拦路虎。文字运用的常考题型包括:成语辨析、病句查找并修改、语言衔接问题、压缩语段与扩展语句以及修辞题型。不同的题型,对学生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因此在高中考试中难度大,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高。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只注重教师个人教学目标计划的完成,忽略学生主体,那么文字运用的教学将得不偿失。

二、高中语言文字运用题的特点

1.注重实用性,操作性强

在2016年高考全国卷第14题考察语病中:C选项为“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D选项为“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从这两个选项中可以观察出在高考语文的文字运用题中,出题者的选材多是当今时事热点与中华传统文化。因此说明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答题技巧,还要积累自身的生活经验,从而学以致用。

2.全方面考查学生语文水平,对学生要求高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题包含题型广,通过成语辨析、病句分析、压缩语段、扩展语句等综合考查学生语法、修辞、逻辑以及文字表述的能力。除此之外,文字运用题还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生活经验与生活常识,归根结底,高中阶段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语文思维与文学素养。

3.题型丰富多样,难度系数高

过去的高中语文主要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文字应用题所占比重很小。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文字应用题型的分值由4分左右提高到10分左右,2010年以后有些省份将分值提高到20分左右,由此可见,文字应用题也越来越成为检测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重要工具之一。但与此同时,由于题型灵活多变,也是学生在语文考试中的主要失分点。

三、高中语言文字运用题的答题策略

1.关注时事热点,积累生活经验

高中学生往往重视课本与试卷,常常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随着教育的深度改革,时事热点成为语文考试中的常考内容,学生如果想要在高中语文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就不能只注重考试,而应该适当地关注时事热点,明白生活处处是语文,积累自身的生活经验。教师也应该定时给学生讲述时事,分析热点,从而提高学生解答文字运用题的能力。

2.培养语文思维,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与学生在高考中过分注重数学与英语,漠视语文的重要性,导致了学生语文思维较弱,在解答语言文字运用题时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教师要在明确考试大纲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采用创新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同时,学生自身要注重在课外多读书,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逐渐培养自身的语文思维。

3.丰富练习内容,提高学生水平

语言文字运用题作为高考应试考试中的一项考查内容,虽然题型多变,内容灵活,但万变不离其宗,在答题方面也有技巧可循。部分学生由于觉得题型不可控,便放弃了对相关方面的复习,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学生应在教师的帮助下,丰富练习的题型,从中寻找答题的技巧与方法。

四、小结

总而言之,高中语言文字运用题答题策略的关键在于通过不断地练习,结合时事热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响应国家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考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陈彬莉.高考制度历史演变轨迹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2010.1.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中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论语言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