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发展研究

2017-11-07段玲玲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25期
关键词:学科服务互联网+互联网

段玲玲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7.25.251

摘 要: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品质的一项重要服务之一,“互联网+”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理念为图书馆进行学科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从实践层面出发,分析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从制度建设、学科馆藏资源建设、学科平台建设、用户体验等方面提出“互联网+”环境下学科服务创新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学科服务 “互联网+” 图书馆 嵌入式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9(a)-0251-03

Abstract: Subject servi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ervice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to improve the service quality.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library serv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in Henan province from the practical level,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service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Internet +"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collec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platform and user experience.

Key Words: Subject services; "Internet +"; Library; Embedded services

2015年3月李克強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一词,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各行各业正式拉开了“互联网+”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热潮。“互联网+”倡导的创新驱动、跨界融合、重塑结构等理念为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提升服务、创新服务成为图情界学者研究的一个热题。

学科服务在高校图书读者服务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良好的学科服务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科专业层次的提升,保障重点学科的发展而且可以更好地以“读者为中心”,个性化服务读者。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制定学科馆员制度,拉开了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帷幕。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内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学科服务工作,取得经验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多数高校学科服务嵌入化程度不高,学科服务效果不够理想。

“互联网+”的到来,为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提供了新的方向,学科馆员可通过大数据库挖掘用户行为,深度了解用户需求,利用新媒体为特定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科研信息和专业的馆藏文献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支撑教学科研的功能和价值。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对河南省高校学科服务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学科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互联网+”平台提出切实可行的学科服务创新发展的建议,为普通高校图书馆开展新型学科服务提供参考。

1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调查与分析

1.1 学科服务的现状调查

教育部2016年公布的最新高校名单中河南省共有55所本科院校,因河南省高校学科服务水平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多数高校学科服务还只停留在传统的信息咨询、文献传递、科技查新等服务,对所有省内高校进行调查必要性不强,因此本文选取省内已更名为大学的11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从开通情况、制度建设情况、新媒体平台使用情况和馆员学科层次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发现省内仅有4所高校学科服务建设相对较完善,其他7所院校在网站上没有学科服务模块,但对传统的文献传递、信息咨询等简单的学科服务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调查表明目前河南省学科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亟需借鉴国内外高校学科服务的经验,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实现学科服务的飞速发展。

1.2 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

1.2.1 学科服务开展率较低

本次调查11所院校中,仅有4所学校提供较完善的学科服务,开通比表明学科服务并未受到各高校领导层的重视,学科服务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

1.2.2 学科馆员数量匮乏,层次不高

学科服务水平主要体现在服务主体学科馆员身上,学科馆员的数量和质量在学科服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省内高校学科馆员的数量相对较少,1个馆员通常需要对接多个院系专业,且多为兼职馆员,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嵌入式学科服务。学科馆员层次仅有郑州大学进行了详细公布,副研究馆员8个,有博士学位的5个,其余多为硕士学位,学科馆员专业范围广泛,层次相对较高。其余3所院校没有明确公布学科馆员的学历及职称信息,主要是由各部主任和硕博士馆员兼任,馆员学历和职称有待提升。

1.2.3 学科服务制度不够完善

学科服务制度是学科服务实现科学管理和高效运行的规范体系,也是学科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根据服务开展顺序可分为学科服务管理制度、学科馆员服务制度、学科服务评价制度3个层面[2]。本次调查中4所院校网站上均公布有学科馆员服务制度,3所高校学科馆员有明确负责的院系或负责的数字资源,岗位职责制定较完善。学科馆员服务制度和评价制度均没有明确的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endprint

1.2.4 专业服务平台较少,学科服务较浅

调查发现,河南省院校开展学科服务主要使用电话、E-mail、qq群、网站等形式,专业的学科服务平台仅河南农业大学应用的较好,为学校11个重点学科建设了学科专业分网站,提供学科分析、学术动态等较为深入的嵌入式学科服务。郑州大学也正在建设中,其余学校尚未开展学科网站服务平台这一新的方式。

从学科馆员服务制度和岗位分工可以看出,目前河南省内学科服务主要负责对应院系馆藏资源的推广;数字资源的试用、评价;数据库使用培训及日常维护等工作,真正的嵌入式的跟踪科研团队服务、专业学科评价、人才评价等深层次服务较少,嵌入式学科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强。

2 学科服务创新发展建议

2.1 强化学科服务意识,重制度、人才建设

2016年教育部印发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3]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应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领域,提供数字信息服务,嵌入教学和科研过程,开展学科化服务,根据需求积极探索开展新服务。”可見,学科服务在图书馆和高校发展中的重要程度,高校领导和图书馆馆长必须转变思想,通过调研结合图书馆自身情况,有计划的开展深层次的学科服务。

高质量的学科服务需要完善制度的保障,学科服务应从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培养等层面出发,组成学科服务小组,根据学科服务的顺序性、主体和对象设立相应的学科服务制度。首先,应从学科服务发展的层面,结合本馆和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学科服务发展规划制度,学科服务委员会制度,学科服务管理制度,人才引进、评估、培训制度等;其次,针对学科馆员制定馆员服务制度,岗位培训和晋升制度,岗位职责与分工制度,保障学科馆员的权益,提升学科馆员的地位;最后,针对学科服务本身的反馈和评价制度,多维度保障学科服务的科学开展。

2.2 丰富馆藏学科资源,充实学科服务内容

馆藏学科资源是扎实开展学科服务的基础,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发展需要和办学特色整合已有学科资源,引进新的学科资源,构建学科资源服务体系。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应充分引入“互联网+”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思维理念,突破传统资源的“单向输出”模式[4],利用元数据立体化构成学科资源网络,学科用户可通过任意关键词获取所有关联的学科资源。

学科资源建设重点是文献的采购,包括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学科馆员要广泛征求院系用户的意见,确保所购置的资源能够满足学科建设发展需求,对重点科研团队起到支撑作用。合理的馆藏学科资源建设,学科馆员需做到以下几点:(1)了解自己负责学科的馆藏资源体系并通过阅读推广手段向院系用户进行推介;(2)多渠道、多方式了解用户需求,将用户建议反馈到资源采购部门;(3)协助开展数字资源的试用、评估工作;(4)利用大数据平台,撰写分析学科资源使用情况分析报告。

2.3 智用新媒体,多渠道搭建学科服务平台

“互联网+”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提供了新的便利,图书馆可利用网站、微信、博客等新媒体搭建学科服务平台,整合学科资源,开展深层次学科服务。目前,省内高校学科服务平台的使用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多数高校通过qq群、微信群、馆员博客等社交工具开展简单的学科服务,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力度急需加强。高校图书馆可通过自主开发、委托信息公司开发、购买成熟的学科服务平台或利用开源软件等方式搭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科服务平台[4],如美国Springshare公司开发的LibGuides学科平台。

学科服务平台建设需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学科平台建设的顺序性,优先保障学校重点学科、新增学科的发展。(2)平台建设以网站为主,微信、博客等新媒体辅助进行学科资源推介。(3)合理设置平台模块,使用户能方便快捷的获取所需信息。(4)专人负责管理,及时更新学科新增馆藏和前沿内容,吸引用户的持续关注。

2.4 落实嵌入式服务,重视用户体验性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最新的学科服务理念,强调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建立合作伙伴的关系,在深层次了解用户需求基础上主动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教学、科研信息。目前,省内高校由于领导不重视、学科馆员缺乏等因素,嵌入式学科服务开展较少,需要各级领导予以重视。嵌入式学科服务倡导“以用户为中心”,用户的意见和建议是对学科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学科馆员及学科分管领导需定期深入院系搜集用户对学科服务的建议,并把用户的反馈作为评价学科馆员的一项重要指标。此外,图书馆在制定学科服务计划时也应该多听从用户的意见,真正将学科服务嵌入到用户的教学、科研及学习过程中。

“互联网+”发展理念已经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高校图书馆应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推介馆藏资源,以读者为中心提升服务品质。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发展的过程中,需秉承协同创新、融合贯通的理念,融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通过新媒体收集学科用户服务需求、创新建设综合学科资源、培养新时代学科馆员、建立“互联网+”学科服务平台与完善学科服务管理体制这一系列的对策,能够把图书馆学科服务与“互联网+”全面融合在一起,并不断创新学科服务模式,完善学科服务体系,提高学科服务效率、质量,真正把学科服务落实到用户的需求上。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3/16/content_2835101.htm.

[2] 沈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制度体系建设研究——基于我国39所985高校的调查[J].现代情报,2017(5):121-124,131.

[3]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EB/OL].[2016-01-05].http://www.sal.edu.cn/news_info.sapx?id=6653.

[4] 谌志成.“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探讨——以长株潭地区高校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6):71-75.

[5] 李玲,毛伟.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的障碍与保障机制[J].图书馆学研究,2017(7):98-101,55.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服务互联网+互联网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