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如何做好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2017-11-07朱建军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年30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规划

朱建军

摘 要:在我国的南方城市中,防洪排涝一直是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内容。防洪工作与排涝工作相互联系,在海绵城市背景中两者的建设工作紧密相连。目前,面临水资源紧缺的严峻状况,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防洪排涝建设,对于改善城市水循环,构成和谐安全的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将对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做出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30-0193-02

引言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环境,由于这种环境的不同,导致各地在降水量上出现了较大的差别。对于降水量较大的城市,一旦遇上汛期,防洪排涝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由于洪涝灾害已经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严重威胁到相关城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通过对海绵城市合理规划,做好城市建设工作,对于保障民生,加快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1.1 海绵城市概述

在城市的建设规划工作中,通过对城市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海绵的特征,进而合理利用城市内的有效资源,实现城市与资源的健康发展,这就是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1]。在进行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时,应该以城市雨水洪水问题为中心,通过整个生态系统进行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生态结构,科学对雨水进行防护,同时还应该重视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从而不断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

1.2 安全隐患

1.2.1 防洪问题。在南方地区,以扬州为例,防洪问题以江淮工程病险为重,由于相关的建设问题,导致沿线的大量小型建筑存在防洪隐患。加上淮河归江河道部分的堤防断面不足,自身的填筑质量较差,导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区域防洪工程依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部分河流的主干道行洪能力较差,有关防洪建设未达到相关标准。

1.2.2 排涝问题。在排涝问题上存在区域除涝标准低,与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不适应的严重问题,目前部分工程配套标准偏低,河道淤塞,工程老化。此外新区水系、闸站等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有效解决区内除涝问题[2]。

2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与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具体规划的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健全河网水系布局;完善防洪除涝体系;促进地块开发和利用;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

2.1 规划重要性

城市防控排涝规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调整城市內部水系布局、有效划分河道等级、准确定位功能、控制水域面积、保护内部水资源及改善环境、打造水景观灯,实现构建宜居城市的目的。

2.2 原则分析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主要原则为:保护或整治水域的自然形态与主体功能,有效发挥其生态调节、防洪排涝等功能,有效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3]。具体规划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水系的自然属性。在进行人工建设时,应该尽可能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重视自然环境的循环过程,从而形成自然的生态循环系统;(2)坚持全面规划,进行统筹兼顾。防涝排洪规划满足城市发展规划,并与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充分考虑城市内部水资源配置、供水及水环境治理保护等内容,并妥善处理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等方面的关系,有效发挥水系统的作用;(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水利公共服务的要求。在进行规划时,应该做到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实现水景观建设与人文水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4)坚持水利建设与城市发展一致性,以城市和谐发展为基础进行水利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防洪减灾体系,提高区域防洪涝灾害的能力,大力提高水利基础设施服务;(5)优化资源配置[4]。积极调动水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水环境容量,通过使用最少的工程量完成改善水环境的目的。进而实现环境质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统一。

3 如何做好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做好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构建可持续性雨洪排水系统、在入渗设施中增设海绵体、合理布置环境缓冲区和城市湿地、修建排洪蓄洪设施以及做好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措施。

3.1 可持续性雨洪排水系统的建设

城市防控排涝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融合雨洪排放系统与城市生态发展,就形成了可持续性雨水排放系统,通过利用排水系统,达成雨水净化与减少雨洪量的目的。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河流与城市排水系统的衔接处理是系统建设的重点所在。雨洪排水系统作为排水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进入排水系统的污水经过污水厂处理后直接进入到行洪通道中,最终排入道自然水体中。城市排水系统将部分城市径流排除。为了降低洪涝灾害的影响需要合理布置雨洪排水系统,具体措施为:排水系统直接将地表低洼区域、行洪通道作为大系统存在,一旦洪水超过设计标准后,可以将超出的部分排放到蓄水地域中,通过这种方式最大程度避免洪水浸湿地面,促进城市防控排涝水平提升;(2)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建设自然雨洪排水系统。人工排水系统的主要特点为:加快汇流速度、洪峰变大,这两个特点会造成洪水风险一定程度上增加,因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选择贴近自然的排水系统。自然雨洪排水系统本身具有蓄水与下渗的双重功能,可以有效延缓洪峰回流时间,减少洪峰流量。同时城市排水系统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考虑水质与水流问题,选择合适的地区建设滞留洪池、透水铺面及地表绿化等,通过建设相应结构建设持续性城市雨洪排水系统。

3.2 增设海绵体提高蓄水能力endprint

现在城市发展迅速,也造成了对自然水循环的影响,从而导致地面的透水率和下渗量变小,导致城市的抗风险能力下降。因此在城市开发区进行水利系统建设时,应该提前将渗入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对于老城区改造时,应该设置海绵体,增加地面的入渗能力,进而里面地面的大量积水,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3.3 缓冲区与湿地的合理布置

加強城市的湿地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的绿化,降低汛期的地表径流量,发挥湿地的排涝能力和防洪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城市湿地的抗洪能力,需要在湿地的四周布置缓冲区。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因地制宜做好绿化工作。充分利用城市的现有资源,修建自然湿地,人工湿地,通过修建草地,建设花园等工作等降低地表径流量。改善城市的环境,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另外,还应该建设绿色空间。修建公园、滨水走廊、荫道等绿色空间都是提高湿地抗洪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采取这一措施还可以有效降低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从而降低城市洪涝的影响。在缓冲区域可以通过种植树荫的方式涵养更多的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另外在湿地区域还应该避免人类活动,以免对湿地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在湿地区域还应该合理制定种植计划,进而完成城市的规划建设。

3.4 排洪蓄洪相关设施的修建

降低洪峰量的有效措施在于建设排洪和蓄洪设施。当蓄洪容积较大时,这种建设设施发挥出来的作用更加明显。在实际进行规划建设时,应该加大力度对运动场、公园绿地等多用途临时蓄洪设施的建设。城市的洪水负荷过大时,这些设施便可以发挥出相应的作用。这些场所对于应对强降雨天气,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建设排洪蓄洪设施,大幅度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避免出现强降雨、暴风雨等天气时,城市排洪不畅,进而造成局部地区被洪水淹没的情况,给民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3.5 其他防洪排涝的措施

做好城市防洪排涝的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排水工程。建设排水工程主要目的在于应对汛期时,低洼地带或者平缓地带由于积水导致的问题,进而避免出现洪涝危害;建设抽水站。城市的部分区域由于低洼处积水严重,利用排水管道难以及时排除,此时需要借助抽水泵对积水进行外排;对城市内河道进行整治。城市内河道是抗洪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应该通过对内河道的整治,改善城市的排水蓄洪能力。整治城市内河道,充分发挥这些自然河道的作用,提高内部防洪排涝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中安全建设从来都是重要工作。海绵城市背景的城市建设应该通过对防洪排水进行合理规划,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本文论述,可以为海绵城市建设及防洪排涝规划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文忠.浅析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机,2017(08):32.

[2]杜亦婷,王涵.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展望,2016(05):81.

[3]韩中华.概述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原则及标准[J].民营科技,2012(06):112-114.

[4]陈本田.信阳市主城区防洪排涝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05):78.endprint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规划
规划人生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