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2017-11-07付娅
付娅
摘 要: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关键字:《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1.084
0 引言
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本文对《骆驼祥子》 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1 《骆驼祥子》简介
《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2 《骆驼祥子》译者葛浩文简介及《骆驼祥子》翻译背景
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英文名字 Howard Gold-blatt。 他是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 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翻译家戴乃迭评价他的翻译作品 “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经葛浩文之手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老舍、陈若曦、朱天心、苏童、老鬼、贾平凹、白先勇、李昂、张炜、刘震云、虹影、阿来、杨绛、姜戎、莫言、王安忆、王朔、古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五十多部作品。是有史以來翻译中文小说最多的翻译家。
葛浩文在翻译《骆驼祥子》之前已经对这部品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和详细的研究,他还研究过其他英译本:当时《骆驼祥子》一共有三个英译本,其中一个版本完全颠覆了作者的本意,《骆驼祥子》是一部悲剧作品,主人公祥子一开始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后来受到拉包车厂主刘四爷女虎妞的胁迫和她结了婚,婚后虎妞怀孕,难产而死,然而这部英译本中虎妞并没有死,还高高兴兴的讲述以后的生活,不是一部忠实原文的译本。 第二个是外文出版社杨宪益手下的人翻译的,译本不灵活,读起来不真实。 最后一个版本是一个中文不是太好的人翻译的,不但语义上有较多的错误,具体情节也不能够详细描述。葛浩文吸取前人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免自己再犯同样的错误。
3 林语堂简介及其翻译理论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译作《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的著名英文作品,在美国出版后短短几个月就印了七版,一度成为畅销书之一,因此林语堂先生在国外小有名气。
林语堂先生对中西方文化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他对中英两种语言的运用自如以及熟知程度,为他在翻译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林语堂在他的《翻译论》中最早,也是最全面最系统的提到他所主张的翻译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和翻译标准。
3.1 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关于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林语堂先生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第一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
3.2 翻译标准
另一方面,他也解释说明了翻译标准的问题,并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
(1) “忠实”。林语堂认为的忠实标准是译者第一的责任就是对原文或原著者的责任。在他看来,“忠实”的真正涵义在于:①非字字对译。并不是每个字需一一对应全部照翻无误,因为字义是活的,可以随时随地因用法而改变,一个字有几样用法,就有几个不同意义。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其与上下文融会贯通的缘故, 所以译者对于原文应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②须传神。“神”是什么?就是每个字的字面意义之下的引申意义(感情色彩)。因此译者不但需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翻译时,需忠实于原文之逻辑意义与言外之意。③绝对忠实不可能。字译之徒,以为若字字译出可达到完全的忠实。其实一百分的忠实,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译者能够达七八成或八九成之忠实,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因为只要是文字就会有声、体、形、意等多种美感,译者很难将其同时译出。
(2)“通顺”。林语堂先生认为译者首先要想将橘子意义根据中文语法全部译出,必须先将原文全部意义详细准确地体会出来,吸收中心,然后在译;其次要按中心心理行文,因为翻译者所表达的思想,既本于外国文,则不免多受外国文之影响,且译者亦不应过改其本来面目。另外,林语堂认为“通顺”是译者对本国读者的责任,也是“忠实”的内在要求。endprint
(3)“美”。林语堂先生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作为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所以,译者在翻译艺术文时,不但须注意其所表达的是什么,而且还要注意是怎样表达的。
4 从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看《骆驼祥子》英译本对原文再现
下面分析几个例子来看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例1:街上越来越热闹了,祭灶的糖瓜摆满了街,走到哪里也可以听到“扷糖来,
扷糖”的声音。
The streets were coming alive, with peddlers of streets made of sticky millet to
honor the Kitchen God everywhere and shouts of “Malt taffy, get your malt taffy”.
这句话中“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令”,泉人一般称“灶君公”。此处葛浩文将其翻译为“honor the Kitchen God”是非常恰当的,很明显他对中国的文化习俗做了非常彻底的研究,才足以明白祭灶这种中国民间活动。“糖瓜”一词,葛译为“sticky millet”而不是“sugar and fruits”,他采用了意译手法,了解到祭灶王爷用的食品,所以才能更加精准的翻译。这两部分的译文正好符合林语堂先生的“忠实”,“传神”翻译标准,让人更加明白祭灶是什么,也让人家知道祭灶时该用什么食品。
例2:咱们不招谁不惹谁的,临完上天桥吃黑枣,冤不冤?
Wedont look for trouble and we dont cause it, so how fair would it be to wind up with black dates in our chest at the Tianqiao execution ground?
此句中“吃黑枣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吃,联系上下文“吃黑枣儿”的意思是枪毙或者被别人暗算的意思。译文译的是“wind up with black dates”,此处采取了直译,更加直观。“天桥”过去在北京是指处决犯人的地方,所以作者在此加了execution ground,让人明白天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而且作者对语序进行了调整,此处林语堂先生的“通顺”标准更加突出。
例3:对于发了邪财的人,不管这家伙是怎样的“不得哥们”,大家照例是要尊敬的。
And anyone who came in to easy money, whether he was on good terms with people or not, was worthy of respect.
此句“不得哥们”是说同伙里大家不怎么喜欢她,没有人缘。作者意译处理,并没有直接翻成“do not gain brothers”,这样表达的意思才淋漓尽致。也表达出,在当时社会,人们只认钱的思想和旧道德水平。在此葛浩文做到了“忠实”,“通顺”,结合上下文把原意还原的很好,并且句子做了些调整,也达到了“美”的标准。
例4:人把自己從野兽中提拔出来,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中去。
Mankind had managed to rise above wild animals, only to arrive at the point where people banished their fellow-men right back into the animal kingdom.
此句 “提拔”一词用的rise above , 而没用其他的,非常传神形象,表达出人类和野兽不同,人类在野兽之上,但后半句也讽刺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不禁牺牲同伴的利益。所以此处葛的翻译非常符合“传神”标准,并且也很忠实原文,把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5 结束语
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文学著作和在译学方面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葛浩文译的《骆驼祥子》在也全世界享誉盛名,他以自己的独特翻译方式而被大众认可,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对中国习俗等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在他的翻译中处处可以看到中翻译理论家的影子,对“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表达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黄燚.从翻译风格角度解读葛浩文《骆驼祥子》[J].语文建设,2016,(2);71-72.
[2]侯羽,朱虹.葛浩文为读者负责的翻译思想研究--以《骆驼祥子》英译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93-96.
[3]刘映黎.从《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看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J].长沙大学学报,2012,(1):112-114.
[4]陆洋.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理论研究[J].中国翻译,2005,(5):49-55.
[5]老舍. 老舍作品经典 [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9.
[6]Goldblatt, Howard (translated). Rickshaw Boy [M]. Sydney Happer Perennial, 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