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英语分层教学构想
2017-11-07唐瑞娟
唐瑞娟
摘 要:分析高职护理英语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反思本院护理英语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结合ESP理论与分层教学理论,探讨如何基于社会需求,学生个人素质与需求,从教学目标、教材、课时、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分层,改变教学模式,使护理英语教学更适应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和国内外就业市场需求。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护理英语;分层教学;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1.070
当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越来越频繁,护理专业人员走出国门寻找就业机会的人数逐渐增加。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老龄化和护士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峻,护理人才资源却严重短缺,培养输出具有较高国际护士职业素养的护理人才可以填补国际护理人才缺口,也可以缓解国内毕业生市场的就业压力,但当前国内培养的合格的国际化护理人才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除了少数院校有较高的培养水平,很多开设有护理专业的院校对培养國际护理人才的意识不足,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相关的政策支持等方面都不到位。英语水平不够高是制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在护理观念逐渐向整体护理模式转变的背景下,护理人员同病人交流不再仅限于针对某种疾病的交流,更需要充分加强语言交际能力,密切护患关系,擅长与病人、医生、病人家属等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为病人提供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护理人才英语水平的切实提高需要院校改变人才培养的方案,需要教师走出固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适应新形势。
虽然改革的呼声已久,但因为种种原因,不少中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仍或多或少地延续了高中英语教学模式。鼓励通过四六级考试,包括更基础一些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仍然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但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早已被普遍认为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习者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Halliday(1964)首次提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概念。其后,英语国家对ESP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日渐成熟。国内一些著名英语界教授,如章振邦、王守仁,刘润清、秦秀白、蔡基刚等都对ESP课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指导意见,认为ESP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国内外涌现出的大量研究ESP的论文、专著表明ESP已成为全球英语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刘润清直接指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是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总的来说ESP“要求把语言技能、专业知识与学习者需求三者融为一体。”
1 护理英语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Dudley-Evans & St.John(1998)在论述ESP的五个可变特征中提到,ESP 学习主体一般为具有中级或高级英语水平的学习者.大部分针对语言体系有基本了解的学习者,但也可以针对初学者。Quirk、Greenbaum、Leech和Svartik(1972:29)提出学习者在学习专门用途英语前,必须先掌握基础英语。王守仁认为,“一般用途英语是基础,没有基础英语的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是难以进行的;有了一般用途英语打下的基础之后,应该考虑发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国内外学者都认为ESP课程通常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众所周知,大多数中高职院校的生源水平一直不是很稳定,学生英语基础差别很大,如果不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水平和实际需求,结合社会需求区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程,基础好需求强的学生又觉得简单的教学内容浪费了他们的时间,那么很难谈的上好的教学效果。ESP课程是以学生专业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专业的学生,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将来的就业层次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在三四线城市医院就业,英语使用的机会不多,学习一些较基础的护理英语内容就够用了,而某些学生有志于在一些涉外医疗单位或者国外就业,那么显然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种教学手段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已很难同时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那么这就需要院校在开设护理英语课程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素质和需要,在教学目标、教材选择、课时分配、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层,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正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提倡的,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2 护理英语分层教学研究现状
有大量学术论文研究了护理英语教学与中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有多所院校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模式改进英语教学,但研究护理英语分层教学的还不是很多。“英语分层次教学,就是在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原有英语水平的不同,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要求,给予不同的教学和课外辅导,并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评估,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其英语原有水平上都取得一定进步的一种教学模式。”吕小君在其硕士论文《中等职业院校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研究》中结合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中职涉外护理英语分层次教学的分层标准、实施原则、实施方案、具体的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等都做了详细的陈述,认为使各层次学生均能实现各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则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刘春妹认为,护理英语应综合运用显性分层与隐性分层。
本文认为,无论中职还是高职的护理学生,对护理英语进行分层教学都有其合理性,五年制中职学生在校时间较长,集体提高英语水平的时间较充裕,可以在一定的基础学习后分层。比起中职学生,三年制高职护理学生在校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甚至不到,英语学习的时间更少,及时利用分层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学模式的需要更迫切。下面以笔者所在的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陈述本院护理英语教学现状入手,分析护理英语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再对如何分层提出一些初步构想。
3 本院护理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 教学目标不明确。对目标的定位是否合理是一门课程教学效果好坏与否的前提。由于课程开设年限短,经验不足,目前所有护理学生的英语学习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能适应未来职场需求,目标设定上比较盲目和笼统,不够具体。endprint
(2) 护理英语教材选择上较为单调。整本教材主要是口语会话,单一的练习形式学生容易感觉枯燥。Stevens(1977)认为,ESP可以仅限于某一种语言技能的培养,比如口语交际技能、写作技能等。英语为母语的护理学生,英语语言基础没有什么问题,可以重点对某一种语言技能进行培养。但在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国家,学生各方面语言能力不足,语言的五大技能又是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的,仅仅靠训练一种语言技能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不太理想的。但可以适当改变传统的各种技能的教授方式,并侧重训练某些技能,比如听说能力的培养。
(3) 师资力量不足。由于英语教师大多没有专门学习过ESP课程,进修培训、完善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等做得也不够,对护理专业知识的掌握有限,对某些术语、操作技术等理解不够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4) 考评机制滞后。医护英语有自己的考核体系,在国内有全国医护英语水平考试(METS),成为国际护士需要通过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雅思(IELTS)等。而本院尚未组织开展此类考试,学生乃至学校仍普遍重视四六级、AB级考试,没有将英语学习与职业前景紧密挂钩。即使学生学习了护理英语,也没有较好的考核机制给学生以测评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动力,这显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上这些都导致了护理英语教学成效甚微,不能满足学院当前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需要。护理专业一直是本院学科实力较强的专业,同时学院高度重视中外合作办学,未来与国际接轨,尝试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基础英语教学已开展了分层教学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护理专业作为一个人数较多的强势学科,根据学生水平、需求差异等对英语教学进行分层更有利于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可以根据学生参加正规英语考试比如高考等的英语成绩,结合调查问卷调查学生需求,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进行ESP课程的学习,再对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几个层次的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ESP学习进展和成绩变化结合专业课成绩,由学生自己申请结合教师推荐,再由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考评,让学生调整班级层次。
4 本院护理英语分层教学初步构想
ESP强调“以学生需要为中心”,把英语作为手段或工具,“在设计ESP课程时,并不是强调由低到高的英语基础知识、能力的渐进式培养,而是首先分析不同学习者的需要,提炼出与使用英语达到目的相适应的能力类别及水平程度,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学习者的基础,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编制教材以及确定测试方法等,以保证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胜任将来工作所需的英语能力。” 张雪红认为“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应该再有阶段之划分,因为在有限的课时内,还要将一门课程进行分割,无法让教学软资源和硬资源得到集中有效地利用,必然使课程效果大打折扣。”本院护理学生现行的英语课程设置是一学期的基础英语加上一学期的护理英语口语, 基础英语学习的内容与高中差别不大,护理英语的学习课时与内容明显不足,无法使学生达到较理想的培养目标。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语域分析揭示,ESP倾向于某几个特殊形式,如被动语态、一般现在时、陈述句、祈使句等,但在语法上并无多大特色,特别是在动词形式、动词时态、句子结构、修辞手段、篇章结构上还没有超出一般英语的总框架(王友良,2008),因此,学生通常可以在入学后直接进入ESP课程的学习。分层后,各层次学生基础差异大,可以在ESP学习的同时查漏补缺,完善基础知识结构。特别是对基础薄弱层次的学生,需要随时调整教学重心。另外,分层教学并没有违反教育公平的原则,而是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教学内容进度的合理调整,让各层次学生得到合理有效的发展。
4.1 教学目标的分层
根据每年生源素质确定各层次班级数与班级人数。少数英语基础专业课成绩都很好,有未来从事国际护理工作强烈意向或潜质的学生可以编为A层次班级,要求尽可能地达到国际护理人才所需的素养。这一层次人数通常很少,需坚持小班教学,才能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保证培养质量。英语基础和专业课成绩较好的学生可分在B层次,主要是达到国内三甲医院,外资医院、合资医院等要求达到的较高英语应用水平,熟悉国内医院接待外籍病人的口语交流,如协助病人咨询、挂号、办理进出院手续,用英语交班、查房,辨识进口药品、仪器上的英文说明等。剩下的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编为C层次,以较浅显的ESP内容学习和较简单的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
4.2 教材和课时的分层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选用难易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教材。A层次学生应选择内容丰富的立体化教材,充分融合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并侧重听说,重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学习,培养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与自如应对工作场合不同人群的素质。国际注册护士的教材根据实际情况选修或必修。由于需要学习的内容多难度大,每周可安排六个学时的学习,在校所有学期安排护理英语课程,并结合大量的课外自主學习。B层次的学生可选择一本编选了重点主题的教材,安排至少一学年,每周四个学时的护理专业英语。C层次的学生可选择较简单一些的教材,安排一学年,每周两个学时的护理专业英语,或一学期基础英语加上一学期护理英语,加强基础后再学习简单的ESP课程。
4.3 教学方法的分层
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又要有所区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都需要使用,但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决定运用的多少。A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可以重点采用一些对学生要求较高的方法,如项目式教学法,交际法,情景教学法,文化体验教学法,竞赛式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加强这一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更多地利用翻转课堂、在线自主学习平台等为学生解惑答疑。B层次学生可以多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C层次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要注意利用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小竞赛,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中,提高参与程度,激发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总之,对各层次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的。endprint
4.4 考核目标的分层
没有合适的考评机制难以检验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水平。国内较权威的医护英语水平考试(METS)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联合举办,面向我国医药卫生人员的全国性专业英语考试项目”。护理专业学生参加METS考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习成果,获得医疗单位认可的资格证书。A层次学生可要求通过METS三、四级考试,如有望成为国际护士,可选择通过ISPN、NCLEX-RN、IELTS等国际认可的资格认证考试,根据实际情况选考或必考。B层次的学生可要求通过METS二级考试,C层次的学生可要求通过METS一级考试。另外,教师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还要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表现多方面考虑,不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尤其是口语水平很难通过某一次测试判定高低,要综合评价。传统的四六级、AB级考试参加与否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
5 结语
ESP课程的师资很关键,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进修学习,加强课程设计与创新,时时反思“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提高课程资源采集、编选、整合的能力,提升信息化素养,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不断提高ESP教学水平。
为了让学生增强学习和从事涉外护理的信心和动力,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改革护理英语教学体系的同时,院校要对护士出国的外派机构、国外的医疗体系、国外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外籍政府关于引进外籍护理专业人员的政策和法规、国内外从事涉外护理工作需要的资质等进行足够的调研,让学生多方面了解从事涉外护理工作需要满足的条件,薪酬待遇,工作与生活的实际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途径,帮助学生规划合理的长短期学习目标,努力开拓涉外病房见习实习的渠道,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无序性和畏难情绪。另外,创造条件邀请涉外护理专业的专家、有经验的涉外护理工作者做讲座、访谈等,开阔学生和教师的视野,学习国际护理理念,护理技能,护理道德等,顺应市场需要,有的放矢地提高护理人才培养层次,适应高等护理人才国际化趋势。
参考文献
[1]张雪紅.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2014.
[2]平原春.大学英语教师向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师转型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3]吕小君.中等职业院校涉外护理专业英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4]刘春妹.分层教学在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海外英语,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