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思维:高校开展依法治校的基本思维模式

2017-11-07侯璐郑雪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依法治校法治思维高校管理

侯璐+郑雪莹

摘要:十八大之后,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中的重要一部分,在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中大力推行,其中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这一方针在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具体体现。而推进高校依法治校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依法治校观念淡薄,传统的治理管理模式无法突破等诸多问题。法治思维,作为社会创新管理的思维模式,同样适用于高校开展依法治校的工作。通过对法治思维内涵与依法治校工作要求的具体分析,探寻出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法治思维,从而推进高校各方面的建设。

关键词:法治思维;依法治校;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148-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目前正在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社会各项事业都在贯彻依法治国的重要精神。依法治校的开展,是对这一政策方针的切实落实,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使法治在高校的运行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学校治理管理由传统向法治化转变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在努力创新治理方式,转变模式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治理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要以法治思维的方式全面开展依法治校,这是一切工作的基本思维模式。

一、思维方式转变:进行高校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基础

目前,在國内大多数高校并不缺乏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与相应的管理制度与规章。但是,制度愈加健全的今天,问题却较之过去暴露得更多,高校管理问题频发不单单全是现行制度与模式存有漏洞这一个原因。那么进行高校管理模式转变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何处,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走出这种制度越健全,问题越多的怪圈?那么就是要从转变高校管理的思维方式开始。思维方式与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起到一种指导的作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则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意识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形成的主观反映,意识对于行动具有指导作用。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会对个体思维与群体思维产生引导作用。因此,在高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思维方式的正确性与恰当性是尤为重要的,这决定着管理行为是否符合具体情况,是否能够推动高校整体的发展,是否能够让治理模式走向创新,所以,思维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

转变思维方式,进行高校管理观念的改变,核心就是要确定法治思维的基本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依法治校。法治思维,是法律方法思维范围内的一种,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关于法治思维的内涵,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但是从其特征来看,法治思维是一种底线性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所谓底线性思维,指的是将法律知识、法律理念运用于实践,用合法性思维进行价值判断,无论是在决策,执行决议等行使权力时都不能违背法律相关规定,这是一种底线[1]。而规则思维,指的是对于各种法律法规的遵守,规则意识是重要的归结点,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校指的是高校各个管理层从内部对学校各项事务依法进行管理。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具体表现,也是教育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这种底线性思维、规则思维对于依法治校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法治思维相较于传统的管理意识具有先进性与合法性,故而在依法治校的推进过程中,要以思维方式的转变为着力点,确立法治思维为基本的治理思维模式,这是进行高校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基础。

二、法治缺失:导致高校管理矛盾频发的重要因素

目前是高校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重要建设阶段,也是矛盾凸显的转型期,影响高校依法治校工作推进的因素有很多,如现行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法治的缺失。我国已经构建了良好的法律体系,但是却常常出现法律法规存在却可操作性不强,依法治校这一观念并没有被完全认同接纳,法制存在但是法治缺失。

法治缺失,是导致高校管理矛盾频发的重要因素。就目前的状况来看,首先,思想因素。高校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权利诉求。高校在进行日常管理,开展行政工作的时候,就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不断推进教育法治化与教育结构的创新。但是目前高校的管理模式多数仍旧是行政性集权式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条块结合型” 的 “直线—职能”式的学生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究其实质,是一种以“人治”思想为指导的管理,学校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推动决策,与行政工作的执行。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是,缺乏管理中的协同机制,并且决策的推行是依靠行政权威进行,长期下去形成一种人权大于法治的现象,更是使得传统的管理思维成为定式。这种思维下的管理,必定是难以将师生关系定位为平等的法律关系,那么在管理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言堂”教师指挥学生的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的权利不被保护,身份不能获取平等的尊重,漠视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学生正当性权利诉求和自主性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冲突增多。其次,高校管理人员自身法律意识淡薄。高校的管理者是直接从事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学生管理政策与制度的实践与推行中都要依靠于这些管理者。但是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之下,高校及其行政人员受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还并未发生质的改变,仍旧是传统的以领导文件为实施行为依据的模式,并没有采取法律的思维,依据法律的原则与精神对高校的内部事务进行管理,这就使得行政人员缺乏法律信仰,从主观上缺乏法治的意识。更缺乏的是主动学习法律的意识与动力,可以说,高校管理人员的法律水平参差不齐,高校行政人员自身法律意识的缺乏,将会成为高校法治推行中的一大阻力,行政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会让高校管理缺乏制度执行力。只能运用情感与经验去进行学术管理,而难以形成法治文化与法治氛围。再次,高校现存的规章制度有违法律精神。高校中矛盾频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职称评定、师生管理矛盾等方面[2]。同时,现在高校中的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容是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甚至是严重侵犯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违背了法律的精神。比如,高校规定不通过四级英语考试就不能获得毕业证,还有高校明文规定禁止大学生谈恋爱,违反则将给予纪律处分。高校的规章制度的不合法性,就会造成当矛盾纠纷出现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不信任学校的处理办法,就会导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最后,高校缺乏权利救济途径。高校中的规章制度大多数并没有对于维权途径进行明确的规定。依法治校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要在进行学校管理事务的时候实现民主与信息的公开化。而当前高校中的信息公开度匮乏,民主、公开是依法治校价值深化的表现。校务不公开就会使依法治校难以推行,也会产生诸多的矛盾。在矛盾存在的时候,校园规章中又没有规定相应的维权途径。这就会导致矛盾更加复杂化,增加了常规问题的解决难度。总之,法治缺失,是导致高校依法治校难以推行的主要原因。endprint

三、法治思维:高校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

法治思维在进行依法治校中应用的核心就是,要在解决校园纠纷与高校冲突事件与矛盾的时候,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解决,实施管理行为要有法律依据,从而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从而使高校形成依法治校的管理模式。法治思维是实现高校管理走向法治化道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针的必然要求。因此,将法治思维在高校管理中进行运用,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运用法治思维是重中之重。

1.推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培育法律意识

法治文化是影响国家进行依法治国,高校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因素,对于法律意识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更无法用强制性规定去强行让社会成员去遵守法律,这就无法达到法律所预期的实现结果。所以,只有当法治成为习惯,在主观意识上去积极主动地遵守规定习惯,当遵守法律成为一种主动性的意识,也就形成了文化。高校推进依法治校,要注重对法治文化的建设,这是开展相应工作的基础。人治与长期不变的传统高校管理模式就是法治与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立面,因此要逐步突破人治对于法治建设的拘束。具体而言,推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对高校育人环境的改善,将法治建设与校园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第一,注重宣传工作,采用多种媒介与手段介入,例如微信平台推送相关的文章,在校园广播中进行宣传,宣传栏上放置海报。第二,在课堂教育方面进行宣传。充分发挥课堂的教育教学功能,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增加法律知识的内容,同时开设相关的公共必修课。课程的开设要面向高校中所有专业的学生,不只是法律专业的学生,让法律知识在整个高校有一个普及。第三,针对国家宪法日,高校应当在这一天开展全校的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并且高校中应当要结合本校情况,确定法律文化节,通过举办知识竞赛、知识普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全校师生参与进来,在全校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逐步培育法律意识。

2.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树立法治思维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正确的思维方式,恰当的管理手段,能够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但是目前,高校中普遍运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思维,这种思维就会使得管理手段的运用上缺乏合理性,也有违法治的精神,更会导致许多不必要的纠纷发生。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树立法治思维就尤为重要,具体而言,首先要增强制度的认识与自觉。对校园制度、校园管理、行政权利都有一个法律上的认识。学生管理的法治思维就是要在教育法治化的框架内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规定,自觉履行自己的管理义务,为学生权利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 其次,就是要对旧的校园制度有一个整体的反思。并且要总结以往学生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对制度尚不能解决的问题,还未覆盖的问题上加以思考与研讨,在新制度的确立之中加以修正与增添。

3.健全高校的法制体系,完善校园章程

高校在进行事务的管理,在校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时候要遵循着每个学校的制度与章程,章程属于学校中的刚性规定和一种顶层设计。因此,要实现依法治校,学校中的制度规章就必须符合法律精神,内容上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合理合法的校园章程与制度,是高校开展行政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学校进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高校要严格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本校的自身情况,制定学校的章程。在制定校园章程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校园规章制度一定要符合法治精神,不得与现有的法律规定相违背,否则是无效的,要嚴格遵循现有的法律法规。第二,制定的校规制度,不得规定学生的刑事责任问题,因为此类问题只有法律才能决定,学校并没有相关的制定资格,要严格遵守法律保留原则。第三,高校所制定的校园规章,要有法律的授权,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的范围,否则是无效的。目前来说,国内的高校基本都具有校园章程,那么高校首先应当针对现存的章程进行一个合法性的审查,对于违反宪法与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予以修改,对于侵犯学生与教师权利的规定予以废除,高校要依据《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制定相关的校规章程[3]。在修改章程的过程中,要运用法治思维,遵循法治精神,实现法制统一。校规章程在制定的程序上要遵循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要举行相关的内部听证会议,对于新的草拟章程注重倾听师生的意见与建议,尊重师生的民主权利,保障师生的话语权与监督权。与此同时,规章制度要突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明确高校党委领导、行政管理与学术民主三者的对应职责,界定高校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权限。总之,高校的校园章程的制定要遵循法律精神,在制定和修订过程中运用法治思维,在内容上要对校园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覆盖,做到健全完整形成一个法制体系。

4.完善高校维权救济机制,推行民主监督

在依法治校推进的过程中,高校应当建立健全法律救济机制,以此来保证管理与决策执行的规范与合法。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依法治思维建设高校维权救济机制。不仅要在规章中明确规定维权途径,还要在高校中设立专门的纠纷调解部门。当管理行为侵犯了师生的合法权益的时候,师生可以依据明确的规定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也有校方的行政部门介入纠纷,进行调解与解决,所有的救济行为都依据章程,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透明化与公正化。在这一过程中,法治思维被合理运用,高校依法治校也会不断走向正轨。第二,依法治思维完善领导机制。目前国内高校内部运行的领导机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制度是符合《宪法》《高等教育法》的规定的,同时也是依法治校,党的领导二者紧密结合的成果。那么,在高校中要切实维护和保障这一制度,坚持党委领导的核心地位。只有坚持党委领导,高校的方针决策才能是正确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健全科学决策体制。要在进行决策的时候,贯彻程序意识,使用程序方法,严格按照《高等教育法》赋予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分工,制定关于学校的政策方针。各个部门要确保自己合法地行使权力,遵守决策体制的法治要求。科学合理的领导与决策机制,将会对权力的滥用现象加以遏制,在高校建立民主与法治的校园环境,促进高校内部的公正与公开。第三,依法治思维实施民主管理。除了在上文中赋予高校学生参与校园管理的权利之外,高校要在校园管理的过程中善于运用教职工代表大会这一载体。教职工代表大会要依据高校章程,在党委领导下,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要切实行使听取讨论权、讨论审议权、审议通过权。高校也应当建立沟通机制,切实保障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权利得以实现,对于教职工代表大会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要加以记录,并且进行讨论,进行决议表决。不被采纳的意见与建议,学校领导要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加以说明。当教职工有问题、有意见建议,应当先向教职工代表大会进行反映,形成层级化的管理体系。通过制度、程序的建设不断完善高校依法治校,实现治理法治化。

参考文献:

[1]徐显明.确立依法治校理念,提升依法治校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2]苏玉刚.对大学依法治校的思考[N].吉林日报,2014-12-20.

[3]秦兆伟.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endprint

猜你喜欢

依法治校法治思维高校管理
中职学校学生维权的意义探析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依法治校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