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分析
2017-11-07段金惠
段金惠
摘要:近年来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成果可谓是硕果累累,形势大好。二语习得理论进入我国以来,使外语教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的外语学得理念逐渐被习得所取代。二语习得是一门学科,在语言类大学和一些综合大学的外语学院都有专门的课程开设。二语习得理论的出现为我国外语教学的稳步发展和科学的成长与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文献综述和举例的研究方法对常见的、影响力度比较大的几种二语习得理论进行阐述,并扼要介绍它们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进而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二语习得;英语教学;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136-03
一、几种常见的比价有影响力的二语习得理论简介
1.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最早由美国的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所谓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自然构建形成的处在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着的概念,并逐步靠近目的语。Selinker强调中介语理论透析了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三个方面的重要问题:第一,什么样的过程负责中介语的建构?第二,中介语知识系统的性质问题;第三,为什么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具备习得近乎母语水平的目的语的能力?这就是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内涵[1]。后面的章节我们将详述中介语理论对于课堂英语教学的影响与作用。
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Modal)
文化移入说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Schunman)提出的比较著名的二语习得理论。文化移入说强调语言学习中文化知识的渗透与交织,强调任何语言的学习绝对不是纯粹的文字游戏,需要文虎的浸润,语言才会有生命[2]。语言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认知与习得过程。无论是作為母语、第二语言,还是外语,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势必伴随着文化学习。
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
渐进体系说是由英国著名教育家Palmer 提出的,渐进体系原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二语习得理论。它还有个俗名叫“滚雪球原则”。这个理论有四项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帕默的渐进体系说很好地说明了语言的习得要遵循一定的渐进原则,遵循教学材料先简单后逐渐变难的规律,先学习最基本的简单的概念再到复杂的体系,课堂教学要关注集体的学习效率,而后再处理个别问题,不能因为个别学生而丢失了整个课堂[3]。要大胆去尝试,即使暂时的失败也不能否定后面的成功。
4.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只有语言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comprehensive input),换而言之就是输入的语言的水平略高于它现有的水平,而且只有他把注意力放在对语言学习的意义或信息的分析理解上而不是只关注形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习得。这就是著名的i+1理论,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水平,而i+1正是他习得语言所需要的输入水平[4]。克拉申的输入理论有四个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一,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量必须是足够的,只有充足的语言数量才能有助于语言学习者语言的习得;第二,语言输入的材料必须是可理解性的,处在i+1水平,但是不能人为地过度干预,而是处在自然状态下的可理解的输入;第三,非语法程序安排,即语言的输入环境应该是在纯自然状态下给予的,不要用语法规则进行干预;第四,输入的语言必须具备关联性与趣味性,也就是输入语言材料要质量高,可以做适度的精加工。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调查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特别是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输入材料、教学技巧或者学生自身的语言习得水平与方式的迥异,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学问题,笔者对大一英语专业的新生做了一项随机调查,从两个班随机调查了16名学生,并对他们发放了基于英语课堂教学困惑的调查问卷,具体的结果分析如图1所示:从图1中我们发现可能是由于学生在高中接受英语学习的方式与习惯问题,刚来大学,他们还对英英授课的方式不能完全接受。20%的学生对教材的内容不感兴趣,这说明学生对于教材的可理解性和基于自身需求的关联性上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故而缺乏兴趣;14%的学生认为在课堂的知识巩固环节,教师设置的英语练习题目关于偏难,这应该是学生现有水平与知识高度之间的落差问题。还有20%的学生在英汉汉英翻译的过程中出现直译现象,结果参考答案与自身答案相差甚远,导致挫败感,这其实是母语的负迁移问题导致的结果;最后还有10%的学生出于个人基础还有认知风格的问题,不敢正面回答问题,一想到犯错的惩罚或者尴尬,就自动放弃了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其实长期下去是对学生语言的习得大为不利的。
综上所述,学生们容易在课堂出现的这些问题并不奇怪,也是比较常见的,这说明我们的英语课堂出现了一些策略上或理念上的偏差。基于二语习得的理论,要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并不困难,但是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对以上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看问题都出在什么环节、什么地方。
三、基于二语习得理论对上述问题的解决策略的构建
1.探讨问题之所在
我们可以对以上在英语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大致的归类,首先我们来分析第一个问题,对于教材内容不感兴趣的问题应该归结为教师的备课问题上,首先说明教师在新授课前对于学生没有进行摸底,其次教师没能很好地利用对学生的需求分析来合理处理教材。我们都知道教育的三要素直接影响着教育活动的效率。教师、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环节当中受教育者出现问题说明教师这里也多少出现了问题,教育影响也出现了问题。总体来讲,兴趣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准备给学生的语言输入素材有了问题。
针对学生认为课堂设置的巩固题型的难度过大问题,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和二语习得的相关知识,认为问题存在于知识衔接上具有一定的跳跃性,题目中设置的知识有一部分可能是比较超前的知识或者说是对课本基础知识过高的拓展,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优生认为问题不大,但是学困生就吃不消了。注意分层布置习题,考虑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endprint
有20%的学生发现自己在翻译英语短语或者句子的时候,有些词汇的表层意义理解是正确的,翻译出来却是牛头不对马嘴,这其实是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所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衔接要遵循一定的文化互信原则,例如学生把红茶翻译成了Red tea,而不是black tea,把black bird翻译成“黑鸟”而不是“画眉鸟”,这其实是文化知识的欠缺导致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学生不敢回答问题,这种现象很常见,但是却很少有教师专门研究如何消除这种现象,这不仅仅是内向自卑的问题,而是长时间会挫伤一个人的对该语言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最后就完全失去了学习该门语言的动机。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是教师缺乏鼓励让学生不断地试误。“滚雪球原则”中就有一条,先死后活。经过不断地尝试失败,最后取得了成功,所以要允许学生犯错。
综上所述,学生们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基本是属于外语学习中二语习得理论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范畴,只有最后一条涉及到教师的纠错艺术,是上文的二语习得理论里面没有涉及到的。
2.对症下药及时补救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容易出现照本宣科和就课程要求严格按照条目进行教学设计,而容易忽视学生的需求分析和教材处理的实用性。以下是笔者在调查了若干名大学英语教师包括英语专业的和公共外语系的教师后,就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问题进行的统计:
通过图2我们发现英语教师们虽然备课都很充分,但是真正做到了既科学处理了教材按照大纲设置了教学目标,又关注了学生的需求分析的教师的人数只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15%。因此,学生出现上述问题就不难解释了。针对语言习得输入材料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克拉申的i+1原则,教材中过分简单的材料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補充语拓展,过分难的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或者删减。尽量做到语言材料的输入量大、质量好、兴趣浓厚、新旧知识的关联性好,这样,学生对教材的喜爱程度就会增强,乐意去记住这样的语言材料。
针对学生课堂巩固练习题目的难易度问题,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语言基础入手,找准学生的起点设置好适合学生语言习得的i+1的学习材料,时间长了,问题逐渐就解决了,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鉴于学生英汉互译时直译时出现文化词汇对等性偏差而出糗的问题,只要教师充分意识到二语习得理论中Acculturation Modal,在教材的语言点中多设置文化内涵的题目,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渗透文化知识,强化跨文化意识,这些问题就自然解决了,但是文化渗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就要明确并付诸实践[5]。
对于学生出现知识断层前学后忘的问题,应该归类到在语言教学的循序渐进环节上出了问题,帕默的“滚雪球原则”很好地说明语言的习得过程是十分漫长的,需要每个知识点按照先难后易、先简后繁的原则进行,对于普通学生,任何一个环节的逾越或者简化都会导致知识学习的不系统和断层问题,教学中要打好语言基础就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激进。
针对学生上课怕回答问题的情况,那是因为语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批评不当或者奖惩方式不当造成的学生自尊心过强,害怕犯错的心理。对于犯错,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允许学生犯错,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不要及时纠错,可以利用帕默的循序渐进理论中的“先死后活”原则,让学生明白一次的失败并不可耻,并有勇气进行多次试误后自己找到成功的钥匙,以后就不会有回答问题出现犯错的负罪感与自卑感。关于纠错艺术与批评艺术,在以后的研究中再做进一步研究。
四、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课堂的影响
综上所述,良好的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英语语言课堂教学的影响有以下几点:(1)能切实提高英语语言教师对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认知水平;(2)是语言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PCK的重要内核;(3)对于引导孩子进行语言学习,最终习得语言的发展规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4)是语言教师进行教材处理,科学高效备课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Ellis N..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anguages. SanDiego, CA: Academic Press, 1994.
[2]Ellis N.C.. At the interface: Dynamic interactions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language knowledge.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5(27):305—352.
[3]Ellis R.. Modeling learning difficulty and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 Differential contribution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Applied Linguistics, 2006,27(3):431—463.
[4]Long M.. Focus on form: A design fea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K. de Bot, R. Ginsherg, & C. Kramsch (Eds.),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1:39—52.
[5]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