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俄心理诗学研究
2017-11-07王金凤赵秋野
王金凤+赵秋野
摘要:俄罗斯心理诗学是心理学、语言学与文艺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诗歌的心理语言学特点,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中国学者所研究的心理诗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考察与追踪诗歌的生成过程,旨在建立新的诗歌体系。为了论述中俄心理诗学的研究内容,将其进行简要对比,挖掘其中的异同,以期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俄罗斯心理诗学;中国心理诗学;研究内容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109-03
今天,哲学的高度发达,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与自我的锐利思想武器,心理学的长足发展,已有可能揭示出大脑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某些机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诗文创作的研究已不足为鲜。心理诗学研究应景出现。俄罗斯不同学者对心理诗学的研究有交叉也有不同。列昂节夫(А. А. Леонтьев,1997)的“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心理语言学基础》)、В. А. Пищальников的著作“История и теория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心理语言学的历史与理论》)和Е. Г. Эткинд的著作“Психопоэтика”(《心理诗学》)等多部著作均对心理诗学研究进行了详细著述。中国学者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系统地展示诗人创作心理的构架与全过程。童庆炳的《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1992)和吴思敬的《心理诗学》均对心理诗学的研究进行了系统论述。
一、俄罗斯心理诗学基本研究
心理诗学通常被认为是研究作者形象、情节、结构等艺术作品理解的心理学或文学创作心理学的分支[1]。但В. А. Пищальникова(Пищальникова и Сорокин,1993)认为心理诗学是研究艺术言语的心理语言学[2]。而А.А. Леонтьев认为,心理诗学不是研究任何艺术语言的心理语言学,而只是研究诗歌语言的心理语言学。Е. Г. Эткинд在其著作“Психопоэтика”中指出,心理诗学研究诗歌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心理描写是其本质研究内容。至今,心理诗学的理论尚未完善。
В.А.Пищальникова认为,心理诗学是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其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Л. А.Выготский)的“Психология искусства”(《藝术心理学》)。心理诗学的研究目的不是确定艺术文本的内容,而是阐释文本作者的言语活动个性。他认为心理诗学主要研究两方面,一是诗歌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二是艺术语言的心理语言学问题。因为在他看来不同形式的所有艺术语言均有某种特定的共同规律。 В.А.Пищальникова认为,心理诗学分析的对象是:组建艺术文本要素的方法、文本的形式、对特定形式艺术文本的感知所引起特定的美学感受、对文本的结构和要素进行功能分析、艺术文本动机思维的规律等[3]。诗歌作为美学言语活动,其特点是:该活动产生于需求,它的对象即活动过程本身,目的即反映个性思维,结果是形成艺术文本、艺术文本结构中各语言成分相互依存的特征即是审美言语活动的动机系统。
А.А.Леонтьев认为,心理诗学取自“语言活动观”的思想。当今众多语言学家均指出,为充分理解某些语言现象,必须突破语言学的局限去关注个人的心理过程,通过此过程,语言材料在人脑中组建并适时输出。心理诗学的研究对象即这些心理过程,研究诗歌的心理语言学特点。文本分析时,心理诗学更关注语言个性(языковая личность),将文本的生成和理解看作是个人言语思维活动的结果。
Е.Г.Эткинд在其著作“Психопоэтика”中指出,心理诗学研究诗歌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心理描写是其本质研究内容。具有形式化特点的言语也属于心理诗学领域。主要研究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心理诗学不仅描写诗歌的表达方式且将其系统化,并且指出它们的文体功能[4]。
俄罗斯不同学者对心理诗学的研究有交叉也有不同。共同之处是其理论基础,如赵秋野在《维果茨基艺术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中所述,维果茨基的艺术分析理论与方法和审美标准就是心理诗学的上层理论指导[5]。不同之处是不同学者对其研究内容各有侧重。
二、中国心理诗学基本研究
中国心理诗学的研究分为古代和近代研究。童庆炳在《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1992)一书中,用一半的篇幅来介绍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研究。主要从古典诗学的观念与范畴进行了审美心理学的探讨,主要阐述了古典诗学中的心理学色彩,而后又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古典诗学作品作了阐释[6]。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心理诗学可以说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内容的界定上也比较模糊。
中国现代心理诗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吴思敬学者所著的《心理诗学》(1996)及后续大量学者的研究与评述。中国现代心理诗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考察与追踪诗歌生成过程的心理内容,落脚点在新的诗学体系的建设上,本质上则属于文艺学的范畴。学者从创作心理过程、创作心态和诗人的个性特质三个方面研究诗歌创作的心理结构。创作心理过程的研究又包括三个内容:一是诗人的创作动力——“内驱力”;二是创作的心理环境——“心理场”;三是研究诗歌创作过程中的信息流程。诗歌的创作从现代心理学看来,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7]。所谓内驱力,是诗人从事诗歌创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创作内驱力是由自我实现的渴望、心理平衡的追求、社会因素的诱导三者共同作用而构成,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形成诗人的创作动力。所谓“心理场”就是诗歌创作主体的生理姿态与心理定式,是在诗人自我因素与生存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特定创作氛围。诗人将诗歌创作的心理过程看作是信息的生成和转换过程。所谓信息的内化,是指诗人借助于感觉器官和大脑的作用,将外部客观世界的信息转化成可在诗人头脑映现、可为诗人的贮存系统贮存、可为诗人的思维所驾驭与改造的内在信息(如图1所示)[8]。信息的再生是指以上述内在信息为原材料,经过重新加工与改组,从而转化、生成融入诗人主观思想和审美情趣的新的信息(如图2所示)。信息的外化则是把诗人头脑中生成的新的信息,以语言符号的形式转化为物化的、外在的、可为读者接受的信息(如图3所示)。创作心态是诗人进入创作过程后,其知觉、表象、思维、想象等认识因素,其情感、动机、兴趣、注意等意向因素,其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等深层心理因素,在诗人个性特质的影响和渗透下,互相交织而形成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状态。个性指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文学创作是作者的思想、意志、情感的凝聚和表现,因而与作者的个性密切相关。诗人的个性对创作的影响表现在艺术知觉和艺术思维。以上为中国心理诗学的古代与现代研究。综合来看,中国心理诗学研究从最初的无理论体系,研究内容界定不清,发展到现代具有自己的完善理论及明确的研究内容,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诗歌的创作过程为主要研究内容。
三、结束语
从学科定位和研究内容上看,中国心理诗学研究最核心的重点在于借鉴了实验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某些观点与方法,系统地展示了诗人创作心理的构架与全过程,属于文艺学范畴;而俄罗斯心理诗学的研究内容是诗歌语言的心理语言学特点,是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学科定位和研究内容均不相同[9]。从审美上看,西方将审美价值等同于科学价值;而中国人强调美与善的结合,将审美等同于伦理价值注重情感的表现真实。西方作品注重写实、再现;而中国诗文创作注重内在情感的抒发。所以中国学者与俄罗斯学者对心理诗学的研究必定有所不同。但对诗学的研究都做出了不同寻常的贡献。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更加重视诗学研究,更注重俄罗斯心理诗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Леонтьев А.А. 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M.“См-ысл”,Москва, 1997:45.
[2]Пищальникова В.А. Сорокин Ю.А. Введение в психопоэтику. Барнаул. П, 1993.
[3]Пищальникова В. А. История и теория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 M. Москва, 2010.
[4]Эткинд Е. Г. “Внутренний человек” и внешняя речь. Очерки психопоэтики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XVIII-XIX вв. М. 1999.
[5]Выготский Л.С.艺术心理学[M].周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6]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2.
[7]吴思敬.心理诗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赵秋野.维果茨基《艺术心理学》的主要观点[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5(1).
[9]邹建军.心理诗学[J].文艺研究,199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