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需要“素读主义”
2017-11-07董雪静
【摘 要】当今时代,中学语文课堂可谓丰富多彩,各式各样,但却逐渐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意味,在这华而不实的幕布背后,教师与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产生了怀疑与迷惑。面对众多中学生对于语文课“消化不良”的社会现象,如“清粥小菜”般的“素读主义课堂”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它追求以虔诚的态度主动介入文本,与文本进行直接交流,以心灵自觉的方式对文本知识进行再创生。“素读主义教学”正是语文课堂回归本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语文课堂;素读主义;本色缺失
语文课是传递中国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伴随着每位学子的学习生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我们不能否认,有些中学语文课堂虽热闹非凡,文本却冷冷清清;学生个性张扬,思想却贫乏苍白,情感贫弱无力。这种缺失了本色的语文课不利于中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对语文课堂本色缺失的现象进行一系列的反思与探索。
一、中学语文课堂本色缺失的现象
在互联网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空前丰富,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花样翻新地追求着各式新意。教学课件越来越精美,音乐舞美越来越动人,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陷入一种误区——形式主义的过度表演,使语文课不再是语文课,在抹去了色彩斑斓的外形之后,我们会发现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寥寥无几而且毫无逻辑。当一场盛宴结束之后,回荡在耳边的阵阵回响是那么空洞无力。这是真正的语文课吗?
在这种现象背后,是一定时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造成的。从外在方面来说,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多媒体科技,已经运用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但有些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的使用,渐渐弱化了板书、互动等环节的重要性。从内在方面来说,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庞杂多样,甚至涉及政治、历史、德育等学科,强权和政治使语文成为空壳,失去原味,造成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
二、“素读主义教学”的回归与发展
“素读”乃是一种返璞归真的阅读方式,它回到以文字化为主导的指向,追求耐人寻味的真正思想,摒弃泛滥的抒情和过度的阐释,期待温情的文学化表达。将“素读主义”运用在语文课堂上,就是以一种原始的心态贴近文本,把握作者原初的内在的思想,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读”的内核是“以心会文”,就是用“本心”去和文本会面、交流、对话,得出属于自我的心得、心语、心情。反观当下语文课堂所弥漫着的一种迷惘与迷离的现象,“素读主义”何不是指引广大教师和学生通往光明的一条大路呢?何不是语文课堂本色回归的关键所在呢?
三、“素读主义”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文本阅读,坚持素读
在“素读主义”引导下的课堂,进行文本阅读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语言的使用和言语的把握。首先,语言的使用是语文课上师生共同关注的对象,真正的语文课,应如叮咚的泉水一样清澈透明,而又缓缓而流,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上所使用的语言要清新自然,简洁明了,同时能够一语中的,不拖泥带水。其次,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由点滴文字积累而成,我们需要以最原始的心态来对每一处的语言进行体会,带领学生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地都读懂,把握和利用好文章的言语才是对文本最大的尊重,当我们能够做到不依靠外在的事物来达到对作品的领悟时,就能够真正将知识达于内心。
(二)本色课堂,心灵素读
语文课与其他课程不同,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师生之间往往在课堂上是能够心灵相通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互动过程。“素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真实的阅读文本的能力,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向文本敞开自己。教师与学生需要以心灵自觉的方式来展开对知识的追求与体会,静心涵咏,诵读体悟,这也就是我们所谈到的“心灵素读”,保持一颗安静的、不被外界事物所喧嚣的内心,去静静地体会文字的魅力、文学的魅力与情感的魅力。
(三)经典名篇,传承素读
语文学习以诗歌、散文、小说等经典文学作品为依托,在初高中阶段,更应该大量学习经典作品,把握其艺术魅力,当秉承着“素读”的学习经验来重新审视这一部部经典作品时,我们能够产生更多的来自读者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从而对经典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学习意义重大。因此,“素读”不仅让学生学习到古今中外的语文知识,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从而促进自身的精神成长。
近日,央视热播的“诗词大会”和“成语大会”等节目,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与感悟,有多少人已经开始重拾经典,来体会那来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语文课堂需要回归到它本身最质朴的样子,纯粹、自然,而又回味无穷,这正是语文所赋予我们的生活意味,“素读”正是对语文教学最好的坚守。
参考文献:
[1]陆云峰.“素读:多维文化冲突中的根性覺醒”[J].江苏教育研究,2008(6)
[2]杨建章.“语文教学应重视素读”[J].语文建设,2013(07)
作者简介:
董雪静(1994.3~),女,籍贯:安徽亳州,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位: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