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学习方式
2017-11-07林嘉滨
林嘉滨
【摘 要】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到九年级)部编版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基础教育理念也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关键词】学习方式现状;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几轮教改实践无不证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有成效的,这是对我们语文教师多年教改实践的肯定。新基础教育倡导者叶澜教授、李政涛教授也不予余力地宣导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成事、成人,真正促成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十多年的教改印象深刻的是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一起讨论很热闹,特别开公开课时成了“家常便饭”。合作发展了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智慧的优势,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和精神,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学习积极主动。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现状
教改如火如荼,十几年如一日,可是时间长了慢慢地把合作做为一种形式,用“合作”点缀课堂,浅显的问题也要小组合作,忽视了课堂中的生成性与不可预测性;热闹中容易忽视差生的成长;合作中有些学生产生惰性等等,产生负面影响。合作好处很多,为什么又会产生诸多弊端呢?我想初中语文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获取知识,不一定要有特定的模式,因文施教。更不能不能淡化自主和探究,应该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的合作效果才会有效。新基础教育语文指导纲要对此有独到而实用的指导策略。初中语文学习方式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合作、再探究。可以因文、因生而异,不可硬套。教改以来常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老师先给答案,学生核对答案,然后小组讨论,交换自己的意见。这样,大部分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老师只是解释难点。这样,既抓住了难点,学生又学得深刻,可谓一举两得。可是久而久之老师们发现差生面更广了,有些甚至考试都不想动笔了。新基础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难道最后就是这样的结果?本以为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带动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不久发现差生原本就怕别人知道他学习能力差,让讨论他只不过做做形式,更加极力的遮掩他的“差”,结果看起来在学习,成绩却在下滑。还有些学生因为每节课都小组合作,就开始偷懒了,以为:我不懂没事,同学会回答,我只要跟跟喊喊就可以。再过一段时间又有更多同学开始这样想。小组中成绩较好的越做越多,成绩也更好,差的更差 。我开始自我反省: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最终的归宿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发展!那么是否和学生沟通得不够呢,是否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是否小组学生安排不够合理,我们在时间、空间上还给学生后怎么办?经过多次的调整、反思,直到重视学生个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后再小组合作讨论,取得较好成效,此刻终于明白:新基础教育不是让老师从一种模式套到另一种模式。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探究学习的主要倡导者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是指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可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可以发展全体学生,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等。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的《猫》生动,有趣,故事已能吸引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三言两语得归纳出三只猫的外形特点 动作特征、 结局、 作者感受不同等,探究出三只猫的不同命运,也能分析出第三只猫的死不是偶然的,是“我”主观臆断倒致的结果,告诉人们凡事不能主观臆断。通过教师的点拨,第三只猫的死还可以让学生探究出更多的启示: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能较好得 感悟到: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类似《猫》这样内容浅显、有趣,主题明确的文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已能把握其思想内涵,不必花时间去小组合作讨论,不必让学生因合作而有时间“偷懒”,也不必让简单明了的知识复杂化。至此,学生发展了,课堂发展了,老师也发展了,真正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能够认知自己的知识、能力等缺陷,根据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地学习知识、技能和能力。教师从学生自身的学习中发现每位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三、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习是个体行为,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一环,学生只有通过独立的思考与练习,才能使知识得到内化吸收、外化表达。为此,有意识地增加预习及自学的时间,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让他们在预习中养成遇到困难主动使用工具书及查找资料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课堂上,在学生自学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自读、自思、自问、自答、自練、自查等,借助独立、积极主动的个体活动,为群体的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七年级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的最佳时期,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三个臭皮匠也顶一个诸葛亮”,合作探究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享受群体智慧的快乐,拓展个体视野,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合作,他们的体会就得到补充和拓展,学生自主学习所得也由狭隘走向广阔。这将引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利用各种资源来促进自己的学习。教师教语文的关键是要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和读书方法,因此还是那句话初中语文学习方式没有定规,应该因文施教,不必硬套。
七年级下课文《土地的誓言》等文章,通过诵读学生就能理解作者对祖国一草一木的赞美与热爱,我们的孩子都是爱国的,他们会主动的充满激情的去诵读,有了这份情,可见学生已理解了作者,再深挖无益。这样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而每次自主、合作探究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还可以融洽师生情感,让学生大胆探索,主动求知,不断进取;适时对学生进行期望激励和成功激励,强化学生及时的主动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情感意愿,并注意保持和强化这种情感,达到兴趣先导,情感投入,主动学习,不断进取的目的。
初中语文学习方式应当及时调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行为,改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获取知识,不一定要有特定的模式,因文施教可以因文而异,不必硬套。合作自然是需要的,只是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后再合作,在合作之后再探究,在探究竞争里找快乐,学生应该会乐于学,教师也会乐于教,最终促成新基础教育理念下师生共生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8月1版
[2]李政涛,叶澜.《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2009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