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摔跤吧!爸爸》的女性色彩

2017-11-07畅同欢

戏剧之家 2017年19期
关键词:摔跤吧!爸爸宝莱坞女性意识

畅同欢

【摘 要】电影《摔跤吧!爸爸》上映以来凭借精良制作获得好评,票房突破12亿,刷新了本土宝莱坞票房记录,成为第一部进入我国进口片排行前十位的宝莱坞电影。电影制片人阿米尔继承关注现实问题的风格继续关照现实。由真人故事改编的传记片《摔跤吧!爸爸》涉及了印度突出的性别歧视问题。电影既有激烈对抗的摔跤场面随时调动观众参与,也有人们熟悉的亲情、梦想、挫折、平等,使不同经历的观众产生共鸣。电影既深刻反映现实问题令人反思,又不失轻松幽默滑稽。本文通过分析电影的叙事、镜头和人物形象来探讨电影中的女性色彩。

【关键词】体育竞技电影;宝莱坞;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9-0103-02

《摔跤吧!爸爸》由真实故事改编,在印度获得第62届印度电影观众奖[1]。电影豆瓣评分为9.2分[2]。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评分为8.8分[3]。Metacritic评分为8.3分[4]。烂番茄网站(RottenTomatoes)百分之九十六的观众喜欢这部电影[5]。电影在本土刷新了宝莱坞票房记录,上映30天累计票房已达10亿以上,成为首部票房破10亿的非好莱坞引进片[6]。而电影排片率在多部好莱坞上映后数次的回升保持了持续的热度[7]。

《摔跤吧!爸爸》既没有炫酷的特效,也没有华丽的画面,作为一部接地气的中等成本电影为何在众多电影脱颖而出并保持了持续后劲。一方面以生活为题材的大众电影适合不同类型的观众。而制片人阿米尔的知名度也带来一定的票房影响。另一方面就是电影以内容取胜。故事具有可信性,至情至真。敢于揭露现实女性问题,敢于坚持女性梦想,敢于否定权威等正能量治愈观众。真诚的制作,至情至真的故事是无国界的,为电影赢得好口碑。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女性成长电影,讲述了两位印度女性运动员成长历程。电影展现了印度突出的性别歧视问题,在女性问题严重的国家敢于揭示女性问题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印度女总统甘地曾说:“在法律上所有男女之间的歧视均已废除,但是危险在于执行远远落后于法律,妇女权利的立法与社会实践存在巨大鸿沟。[8]”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使印度女性问题越来越严峻。反映女性问题的影视作品与现实生活体验产生共鸣,引发更多人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印度陆续出现了反映女性地位低下,赞美独立女性的电影。如《土匪女皇》(1994年)、《没有女人的国家》(2003年)、《月亮河》(2005年)、《印式英语》(2012年)、《女皇》(2013年)、《欲火巾帼》(2014年)、《36岁正美丽》(2015年)、《炙热》(2015年)、《劫机惊魂》(2016年)。

不仅电影重视女性问题,印度的电视台以全印电视台为例制作了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的电视剧加以定位,全印电视台的官员和政策制定者认为,妇女问题是国家建设议程中最本质的部分[9],可见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对于女性受众都较为关注。而《摔跤吧!爸爸》制片人兼主演阿米尔在2012年就主持了一档《真相访谈》电视节目,尖锐揭露印度社会女性问题并引发热议,甚至推动改革。电影中两位女主角原型吉塔和巴比塔也曾参与到节目中谈论女性摔跤手成长。阿米尔受到这档电视节目的影响关注印度女性问题,电影在多个方面也印证了这一点。

电影采用男性视角讲述女性的成功,男性成为女性衬托。作为男性的表哥和两姐妹有着相同的外部条件,却无缘摔跤。他虽在摔跤上弱于两姐妹,但却乐于跟随两姐妹。甚至他最敬佩的两个人是吉塔和巴比塔。电影有意塑造出强于男性的女性力量。在与男性专业摔跤手比赛时,吉塔充满自信,选择最强的摔跤手比赛,并主动要求多次參加男性摔跤手比赛。她并未因对手是强壮的男性而畏惧,无性别差异看待摔跤比赛,体现了她内心性别平等意识。设置男女较量这样反传统比赛的形式,一方面是揭露大部分人对女性摔跤手的嘲笑和歧视的现状。另一方面是通过比赛来证明女性并非是弱势群体,在男性优势项目上女性可以强于男性。

另外,电影在关键的转折点用女性来推动情节,女性成为自我拯救者。姐妹两人因辛苦训练想要放弃摔跤,幸运的是她们的朋友谈到印度妇女生存现状唤醒了两人内心深处的女性意识。两人开始珍惜父亲给予她们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女性意识的觉醒成为电影重要的转折点。觉醒后的两姐妹在训练上更为主动,为以后的专业比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画面表现上,电影有意塑造了强势的女性形象。电影中唯一的歌舞画面是一段反串表演,吉塔穿着男装跳舞并未因为男性装扮而不自在,反而享受表演过程。画面体现了生理个体并不能决定心理个体,心理个体也并非完全反应生理个体。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认为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来讲,社会性别决定了人的生理性别,性别和其它个体身份具有一定的表演性,社会性别并非既定不变的,表演则是不稳定的呈现[10]。

电影中当性别设定发生互换即男女角色反串,男女关系亦是和谐。从性别平等角度来看体现男女平等诉求。在与父亲的关系中,尽管珀尕的梦想是希望女儿拿到金牌,但面对女儿的选择时,尊重女儿的选择甚至比实现金牌梦更为重要。在女儿否定自己摔跤技巧离开时,珀尕在远处目送吉塔的画面构图是不对衬分割,女儿画面大于父亲。父亲面对女儿的选择失落和无奈。画面不仅有意塑造女性强于男性。甚至是对父权的挑战。另外,电影仅有的两段重要国际赛事的记者出镜均采用女性记者,展现了国际重要赛事女性记者风采。

电影塑造了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珀尕形象。在剪发事件中他的哥哥指责珀尕不应剪掉女孩的头发时,珀尕坚定地认为无论什么妨碍摔跤,都应剔除掉。尤其是长发并非女性必然的特征。剪掉女儿头发,是父亲对社会普遍意识中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反抗。他不想让社会对女性身份的限制成为女性追梦的阻碍,考虑到她们未来则希望她们能通过梦想逃离女性普遍淹没在家庭中的命运。

影片最后在女儿决赛前珀尕希望女儿获得金牌,这不仅是代表本民族能够获得世界级金牌的民族意识,也是女性意识的彰显。他希望女儿的成功能够为印度女性争取平等的话语权,让更多女孩有机会追求梦想。

电影一个重要转折点是经历奥运会挫折后的吉塔发现自己出了问题找巴比塔倾诉,而巴比塔则劝说吉塔和父亲谈谈,最终发现问题,顺利度过瓶颈期。珀尕始终以强硬的父权对女儿进行训练,父亲(男性)角色在女性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但电影作为传记片以尊重现实为基础,作为男性摔跤手的父亲兼教练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对于吉塔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电影为达到平衡,设定女儿掌握充分话语权,甚至对父权进行挑战。吉塔主动提出到国家学院接受国家的训练。在体院训练后的吉塔否定了父亲原来的训练方式。吉塔选择的自由并未受到父权(男性)的干涉,在父亲(男性)与女儿(女性)之间试图达到平等的对话。电影关键的人物扭转放在自我(女性)扭转。关键情节的推进也放在女性身上。电影最后重要的决赛是在父亲缺位的情况下夺冠。吉塔成功实现了父亲未实现的世界级金牌梦想,成为父亲的骄傲。女性实现了男性未曾实现的梦想,女性角色也成为不可缺位的重要角色。

《摔跤吧!爸爸》突破12亿票房成为2017上半年的票房黑马。尽管电影是一部中等成本制作,却以内容取胜。优秀的电影不仅是社会的良心,敢于反映现实,对于正能量的涉及也是必要的。电影较好把握了反映现实与传递正能量两者的关系,揭露现实问题并采用幽默对比的剪辑达到讽刺效果,主要角色的乐观使观众的期待心理得到治愈。另外,电影现场式的摔跤场面真实激烈,演员演技真实精彩,也为电影加分不少。电影不过多依赖特效使观众有更多的真实体验,用真情赢得良好口碑并打动观众。电影的成功也为国产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出路。

参考文献:

[1]http://www.filmfare.com/awards/filmfare-awards-2017/winners

[2]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387939/

[3]http://www.imdb.com/title/tt5074352/?ref_=nv_sr_1

[4]http://www.metacritic.com/search/all/dangal/results

[5]https://www.rottentomatoes.com/m/dangal

[6]http://www.cbooo.cn/year?year=2017

[7]http://58921.com/film/6425/boxoffice

[8]黎菱.印度婦女:历史、现实、新觉醒,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

[9][美]普尔尼马·曼克卡尔.观文化,看政治,印度后殖民时代的电视、女性和国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0][英]伊丽莎白·赖特(ElizabethWright)著.王文华译.拉康与后女性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摔跤吧!爸爸宝莱坞女性意识
宝莱坞打响名誉保卫战
宝莱坞被爆吸毒泛滥
宝莱坞名人被指“通巴”
“金牌大国”为何没拍出《摔跤吧!爸爸》(聊天室)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文明”与“思想”的相互作用——印度影片《宝莱坞机器人之恋》中基督教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