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学》视野下的《俄狄浦斯王》

2017-11-07王岩李帅

戏剧之家 2017年19期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诗学悲剧

王岩 李帅

【摘 要】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被亚里士多德称赞为“十全十美”的悲剧,本文试图从《诗学》中悲剧的定义来分析《俄狄浦斯王》一剧,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出发,以悲剧的六个主要艺术成分为基础,主要分析《俄狄浦斯王》中的情节及性格。

【关键词】诗学;悲剧;《俄狄浦斯王》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9-0020-03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①

悲剧的艺术成分有六个,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模仿的媒介是指言词与歌曲;模仿的方式是指形象;模仿的对象是指情节、性格和思想。

一、悲剧的灵魂——情节

“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②“悲剧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模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③亚里士多德在悲剧的六要素里,认为情节是第一位的,没有情节的悲剧不能称之为悲剧。《俄狄浦斯王》是单一情节的戏剧,主线是追查“谁是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在追查的过程中谜底层层被解开,最终也揭示了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命运。

(一)情节的整一性与普遍性

“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一件事件可能完整而缺乏长度)。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④正如在别的模仿作品里一样,一件作品只模仿一个对象;情节既然是行动的模仿,它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除,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情节的“整一性”有两个要求,第一,一定要是完整的,指事件有头、有身、有尾,事件要紧密组织,不能随意挪动或删除;第二,一定要是一个单一的主要情节,只限于模仿一个完整的行动。一个主要情节,其他的枝节都是依附于主要情节的。

《俄狄浦斯王》的情节是具有整一性的。剧本从俄狄浦斯追查谁是凶手这一行动开始,“有头”——城邦瘟疫,需要查出杀死前国王拉伊俄斯的凶手;“有身”——查真凶的过程;“有尾”——真相大白。在一个单一的主要情节中,穿插着几个枝节,比较大的一个则是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预言,这一情节以回忆的方式和主要情节相互联系,以及在查真凶的过程中,俄狄浦斯与先知、克瑞翁、报信人之间的故事,从属于主要情节之下的情节。这些情节之间相互由因果关系进行排列,不能有任何的挪动或删除。

俄狄浦斯与先知忒瑞西阿斯之间的争执,导致了俄狄浦斯怀疑克瑞翁,因为先知是克瑞翁提议请来的;接着与克瑞翁之间的争执,怀疑克瑞翁有篡位的嫌疑,这也是每一个国王担心的,如果没有俄狄浦斯的存在,克瑞翁极有可能就會是国王;伊俄卡斯忒出来调停两人的矛盾,一个是自己的弟弟,一个是自己现任的丈夫,为了打消丈夫怀疑弟弟篡位的念头,伊俄卡斯忒回忆起拉伊俄斯得到的预言以及拉伊俄斯被杀死的过程;接着报信人的好消息出现以及俄狄浦斯身世的揭露,杀父娶母的预言实现。这些附属在主要情节之下的枝节,也是有着存在的整一性的。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⑤对于《俄狄浦斯王》从城邦瘟疫爆发开始写,把之前的拉伊俄斯得到儿子杀父娶母的预言、俄狄浦斯如何被波吕玻斯收养,以及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过程,都是通过回顾的方式向观众交代的,主要是在说这些事件发生之后可能发生的事件,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俄狄浦斯与先知的矛盾、与克瑞翁的矛盾和揭示俄狄浦斯身世的事件。情节的普遍性有着较为实际的作用,不仅戏剧的矛盾冲突较为集中,并且符合希腊当时的剧场演剧的要求。如果按照希腊神话原型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看,《俄狄浦斯王》的时间跨度比较长,并且演员的数量也增多,戏剧的结构较之松散拖沓,情节的普遍性发展到后来是“三一律”的“动作的整一”。

(二)情节的重要成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者仇敌。”⑥

“恐惧与怜悯之情可借‘形象来引起,也可借情节的安排来引起,以后一种办法为佳,也显出诗人的才能更高明。”⑦并且用情节来引起“恐惧”与“怜悯”存在三种可能性。“第一,让人物知道对方是谁而没有做出来;第二,让人物做出来,但他做这种可怕的事时不知道对方是谁,事后才发现他和对方有亲属关系;第三,执行者不知对方是谁,企图做一件不可挽救的事,及时‘发现而住手。”⑧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较好的是不知对方是谁而把他杀了,事后才“发现”——这样既不使人厌恶,又很惊人。

“突转”与“发现”是情节的两个成分,它的第三个成分是苦难。苦难是毁灭或痛苦的行动,这些都是有形的。

《俄狄浦斯王》中的“突转”与“发现”不仅是同时产生的,而且也把“恐惧”与“怜悯”掺杂在里面。当报信人告诉俄狄浦斯,老波吕玻斯去世的消息时,俄狄浦斯认为自己可以放下预言杀父的事情,同时他还是有些担心娶母的预言,而报信人得知俄狄浦斯的担心时,告诉了俄狄浦斯他不是老波吕玻斯的亲生孩子。突转与发现的同时产生了效果。俄狄浦斯对于娶母的恐惧,而观众站在上帝的视角,害怕俄狄浦斯接下来会知道自己的身世;当报信人说到俄狄浦斯脚上的钉子,伊俄卡斯忒明白了一切,让俄狄浦斯不要再继续追查下去了,可俄狄浦斯反而误会是伊俄卡斯忒怕两人悬殊的身份地位。正是俄狄浦斯的固执坚持,执意查出真凶还忒拜城一个安稳的环境,不仅是伊俄卡斯忒对俄狄浦斯身世的怜悯,同时观众也更加对俄狄浦斯产生怜悯之情。

通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俄狄浦斯王》的情节进行分析,发现这是一部比较标准的悲剧,从正在发生的事情讲起,灾难发生的原因以倒叙的方式来讲述,一步一步揭开谜底。这一剧采用闭锁式的结构,矛盾相对集中,一个地点、一个主要行动、一天的时间,“三一律”的应用。情节中包括亚里士多德最推崇的突转和发现。

二、悲剧中占据第二位——性格

在悲剧的六个成分中,“性格”则占第二位。“性格”显示人物的抉择;言词刻画性格;思想塑造性格;性格推动情节,情节表现性格。

(一)《诗学》对性格的定义以及言辞刻画性格

关于“性格”必须注意四点。第一点,也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俄狄浦斯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吗?在开场中,他十分体恤民众的苦难,为人很善良,但并不是十分善良,他有在三岔路口杀人的举动。

第二点,“性格”必须适合。俄狄浦斯是出身高贵的王子。一出生就是忒拜城的王子,虽在科任托斯城长大,但同样是以王子的身份长大的。他具有王者的霸气;有责任敢于担当,敢于与命运作斗争;在厄运到来之时,接受命运的安排。俄狄浦斯与克瑞翁争执的时候,俄狄浦斯对克瑞翁说的话,表现出他的霸气与独断。“我听了这些话,就逃到外地去,免得看见那个会实现神示所说的耻辱的地方。”⑨

第三点,“性格”必须相似。与一般人的性格相似,或者与传说中的人物性格相似。俄狄浦斯和一般人同样,当杀害拉伊俄斯的所有矛头都指向俄狄浦斯时,他还在逃避与自我安慰,求证是一伙还是一个人;当先知说出俄狄浦斯是凶手时,他把矛盾转嫁到克瑞翁身上,认为克瑞翁要谋权篡位;俄狄浦斯在一次次质问克瑞翁的时候,克瑞翁要求有平等的话语权,俄狄浦斯说可以,只是不能把他当凶手;当与克瑞翁的矛盾上升时,他要处死克瑞翁;伊俄卡斯忒在安慰俄狄浦斯后,俄狄浦斯更加空虚害怕。“你尽管质问,反正不能把我判成凶手。”⑩

第四点,“性格”必须一致。即使诗人所模仿的人物“性格”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的“性格”又是固定的,“人物”指传说中的人物。索福克勒斯塑造的人物都是比较接近现实的人,并且富有独立自主的精神,但在人与神的斗争中,神一定是正义的,也就暗示着俄狄浦斯的反抗无论如何都以失败告终。

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带着杀父娶母的命运出生,与命运顽强作斗争,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与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性格是一致的。索福克勒斯塑造的俄狄浦斯就是一个敢于担当、敢于承担责任的形象。

(二)思想塑造性格

“思想”占第三位。“思想”是使人物说出可说、宜说的话的能力,(在对话中)这种活动属于伦理学或修辞学范畴。一般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指旧日诗人(例如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中的悲剧人物属于上层贵族,他们说的话有政治家风度。”?

“思想”包括一切必须通过语言而产生的效力,包括证明和反驳的提出、怜悯、恐惧、愤怒等情感的激发(还有夸大或夸小)。但是,当激发怜悯与恐惧之情,表示事物的重大或可能时,还须按照这些方式从动作中产生“思想”的效力;区别在于前者应不待说明即能传达出来,后者还需由说话的人在其话里表示出来。亚里士多德认为,思想是指剧中人物通过情感的激发而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对怜悯的定义是“看到他人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痛苦或损失,想到此类不幸之事亦可能发生在自己或亲友身上而产生的痛苦的感觉。”?俄狄浦斯有着敢于担当的责任感,有着王者的高尚品质,对于城邦执着拯救,而这些美好的品质使人们对他遭遇的苦难感到同情、惋惜。他在同命运作斗争的过程中,会使人们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命运观“冥冥之中注定”,认同事物有着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使我们感到痛苦惋惜。

“‘恐惧,是一种对不幸之事的预感而引起的痛苦或烦躁的感觉。”?对于俄狄浦斯的恐惧,在自己追查凶手的过程中,自己开始怀疑先知,接着怀疑克瑞翁,当矛头都指向自己的时候,他开始感到恐惧不安,以及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回忆起自己杀父娶母的预言,使他更加恐惧。

(三)性格与情节的关系

性格表现着情节,情节反作用于性格。第一,对于性格表现情节,俄狄浦斯如果没有责任感,没有敢于担当的性格,那么城邦瘟疫发生的时候,他可以应付民众的去查案,而不是执着追查凶手;如果他不是一个有良知的人,那么,他在得知自己杀父娶母时,不会因为这样而远离自己认为的“亲生父母”。第二,情节作用于性格,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命运,使得他不能在亲生父母那里长大,而是被要求处死。俄狄浦斯长大后,去问阿波罗自己的亲生父母,阿波罗并未说他的亲生父母,而是说了他杀父娶母的命运,引起俄狄浦斯的愤怒,杀了亲生父亲,他的聪明使他娶了自己的母亲。当俄狄浦斯问及亲生父母的时候,阿波罗刻意隐瞒了,并且说出可怕的预言。这样的情节安排,是为了情节的需要,性格的配合。情节是第一位的,性格是第二位的,性格是为情节服务的。

三、结语

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基础上,笔者主要分析了《俄狄浦斯王》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俄狄浦斯王》情节的整一性和普遍性,以及对于怜悯、恐惧、苦难的应用,从《诗学》的角度分析俄狄浦斯性格的塑造,以及性格与情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俄狄浦斯王》精妙的情节结构安排以及人物的鲜明性格,激发出强烈的悲剧效果,达到《诗学》中对于悲剧的理论要求,从而使得《俄狄浦斯王》成为希腊悲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诗学》与《俄狄浦斯王》一部理论,一部作品,两部相互借鉴,为后世的悲剧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照。

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6.

②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9.

③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8.

④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1.

⑤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4.

⑥周寧.西方戏剧理论史上册[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81.

⑦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6.

⑧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8.

⑨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67.

⑩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48.

?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0.

?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04.

?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03.

猜你喜欢

俄狄浦斯王诗学悲剧
伟大的悲剧
背诗学写话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俄狄浦斯王》与《海边的卡夫卡》人物比较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