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文本”与“人本”的和谐统一

2017-11-07程继伍

关键词:人本高中语文文本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以人为本,永远是教育最为朴实而又高尚的追求。“文本”因“人本”而生,也因“人本”而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在所有教学活动中是最能充分体现整体教学理念的,但并非拥有了代表先进教学理念的教材,便一定能有预期的收获。因为教学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左右结果的因素尚有许多。从构成“人本”的诸因素而言,世俗消极的东西不可盲从,积极健康的精髓才值得弘扬。沟通“文本”和“人本”的桥梁是教师,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和真谛,就在于教师恪守“圆规法则”,坚定不移立足“文本”,组织创造性教学活动,探索“文本”为我所用的取舍艺术。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 人本; “圆规法则”

教学内容的文字依据是文本,多文本是现时高中语文教学的特征之一。教师最终要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让文本中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坚持以人为本,永远是教育最为朴实而又高尚的唯一追求。

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多“文本”方案已有多年,但是,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并没有如人们期盼的那样有显著提高,相反,在一些学校,语文学科受挤压、被忽视的程度堪忧。一次次轰轰烈烈的课改,只引发过几次关于母语教学的讨论,并没有引导学生开始真正重视属于我们自己的语文。为此,我们是否该围绕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重新审视和思考“文本”与“人本”及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呢?

一、高中语文教学“文本”观念论的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的“文本”,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教材和教辅,它的组成如图1所示[1]5:

图1

从图1可知,“课本”是核心,紧靠核心的是“语文读本”,这一层次内容在早些时候的语文教学中,全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来体现(不少学校倒也做得有声有色),现在通过人手一册的文本形式作为学生阅读的基本保证,并以此作为沟通课外阅读的桥梁,成了“次课本”。这与其说是拓展了学生的课本视野,不如说是在应试教育日益强化的背景下,为了能让校园阅读尚有一席生存之地的无奈之举,可谓用心良苦。

毫无疑问,作为第三层次的“教师教学用书”和第四层次的“词语手册及“一课一练”等教辅资料”,都是“课本”和“次课本”之外的衍生物。

高中语文的“文本”向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每一次轰轰烈烈的语文教改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必先经过一番波及全社会的教学观念大讨论,而这样一种规模之大、影响之深的讨论又往往起因于语文学科之外的不满和责难,讨论的结果是促进了语文学科的教材和教法双管齐下的变革,继而是带动其他学科的全面的教学革新。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对语文的关注远在社会对其他学科的关注之上。而作为充分体现教学理念的引人注目的产物,首推语文教学中的“文本”。

自古以来,语文作为广义的“国学”,不仅浓缩了教育下一代知识和学问的精粹,而且是进行人文教化的主要途径,是综合性和包容性最强的一门学科。但是,如果就此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严重“脱靶”。因為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边缘化的特征,而非本身最基本的特征。高中语文最基本的特征应该是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知识性表现为知识广博——它涉及古今中外,内容包罗万象,百科熔于一炉。实用性表现为使用广泛——语文永远伴随着社会生活,只要有语言就离不开语文。趣味性表现为趣味无穷——以语言“魔方”为主体的语文,雅俗兼而有之,趣味永无止境。

教材修订往往具有时代性和理想化色彩。新教材无论是修订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都证明了比“老”教材具有明显优越性。“典范”性是教材选文的标准和要求。但是,高中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只是这一类文体、这一类风格、这一种流派的代表,只是一种语文教育理念的载体。天下文章何其多,唯此正合我心意,所以要选它,以此为例而已矣。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人们认为课本选文的典范性出现退化,不能体现一个时代的意志和理想的时候,教材的重新选用或修订也就势在必行了。

然而,我们千万不能认为,拥有了代表先进高中语文教学理念的教材,便一定能有预期的收获。理想主义的产物大多植根于理论,虽然经过局部范围的试用,也未必就能彻底证明它的实践意义;即使是完美无缺的教材,有时也不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效,因为教学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左右结果的因素尚有许多。当我们高喊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口号的时候,学生对现行多套高中语文教材的接受热情却不见高涨,教师教学的情绪仍然有些无可奈何,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是不是早已偏离了“人本”的轨道呢?高中语文教学的“文本”并没有很好地体现“人本”的意志,这是客观的事实。语文不等同于政治,也不等同于历史,它是人文的综合、语言的运用、表达的技能和文学的浓缩……它应该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所有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奠基性学科,堪称众学科之母,它本身应该是大部分师生喜闻乐见的。

“文本”只是一种载体,它能承载一种理念,体现一种导向。这些理念和导向都在高中语文教学范畴之内,一旦超越了这一范畴,就滑入“泛语文”的泥淖之中,

借助“文本”这个“载体”,高中语文至少有五大方面要学:

一是“学知识”。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是语文知识的聚宝盆,语文知识本身丰富多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学。我们要博览群书,汲取精华。

二是“学方法”。语文学习需要的是“太极”功夫,哪怕传统的“听、说、读、写”也各有奥妙,掌握学习它们的方法,让我们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不至于迷失途径。

三是“学感悟”。语言是智慧的结晶,又是奇幻无穷的文字魔方。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语言表达的情感和心态,语言运用的正误和优劣,都有待于感悟能力的提高。

四是“学表达”。表达是学语文的终极目标,时代要求我们培养拿起笔就能写好、张开口就能说好的人才。

五是“学思维”。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比其他学科更显复杂独特,语文以逻辑思维为核心,以形象思维为血肉,是一种模糊性思维。它不像单一性的显性思维那样明晰,具有隐蔽性特点。它更需要用立体辩证的方式思维,具备更多的融通意识。

“五学”的精髓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完全一致。换言之,“文本”要能够充分体现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人本”观念论的深思

高中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但绝对不能奉行“文本”主义。因为理想化的语文“文本”不一定符合学生的“人本”理想;拘泥于“文本主义”的语文教学,无非为当代中学生准备了一潭新的死水,这样的教学永远缺乏生命力。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以不游离语文范畴为前提,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法则之一。但高中语文的“文本”服从于学生的“人本”,同样不盲目奉行“人本主义”。

“人本”的传统意义来源于几千年文化的洗礼和积淀。它在解释一切问题中体现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从而构成一种“人本”精神。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始终贯串着浓厚的“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人本”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对象身上有其不同的外化形式。高中生虽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但潜在的自我意识已经十分强烈。对课本的好与不好,他们有自己的取舍标准,专家学者认为理想的东西未必就是他们最需要的东西。他们总习惯于将学校的学习活动跟生活中的娱乐活动对立起来,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也就是说,当代年轻人赋予“人本”的时代性以更多的娱乐内涵。在相当一批学生的心目中,高中语文教材趣味如何,是评判其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难道火星文就不是一种语文?难道流行歌词就不是一种语文?难道网络用语就不是一种语文?的确,生活就是语文,世俗化的生活土壤只能培植出世俗化的语文,这是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2]

现代“人本”的时代性,还表现为一种赤裸裸的功利意识。这种植根于当代社会激烈竞争大背景的思想意识,早已渗透到本该远离世俗社会,修身养性、精神至上的学校,时时在左右着不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功利,更接近于势利。高中语文没有奥林匹克竞赛的光彩,也不可能在每年一度的高考中,与其他学科争夺最高分的荣耀,甚至在高考总分中,语文的分数总是那么不温不火,没有突击就能取得高分的意外惊喜,也没有重大失误带来的切肤之痛,那么,有多少学生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样一门见功难见效的学科中呢?随着年级的增高,歧视语文的程度也在增加,这似乎成了一种惯例,这难道不是当代高中生“人本”异化、物极必反的畸形产物吗?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并非一味姑息迁就学生。这才是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因为这些世俗化或者低俗化了的东西,是人性当中开始腐化变质的成分,已经不能展示人性的光芒、代表人生的价值。

当前,一些学校借教改之风,大肆兴办学科功能教室和类似于咖啡厅的“学吧”。学校花巨资用于教室的硬件建设和高档的装修、添置沙发座椅设施等,并声称这就是“以人为本”,这就是教育方式的重大转变。高中语文学科功能教室除了先进的硬件设施外,自然少不了请进“文房四宝”,还必须有古典风格的屏风、桌椅……除了平时偶尔把学生拉过来上一节内容与氛围毫不相干的公开课外,就是每天接待来自天南海北的参观者。这是典型的真作秀、伪教改,亵渎了“以人为本”的真谛。

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本”意识,集中在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核心素养上。当前,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更是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三、 高中语文教学“文本”与“人本”相对论的辨思

追求绝对“人本”化的“文本”实际上也是办不到的,如何利用现有的“文本”,尊重当前学生最大意义的“人本”,获取高中语文教学的最高效益,是语文教师亟待努力探索的问题。

有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语文课乏味低效的病根在于缺少一个标准和体系。这个标准和体系就是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严密而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学体系。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方面。可以这样说,现在,已经在理论上进一步明确了高中语文系统的课程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在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基点上有序地发展起来。但是这里又必须要指出,高中语文的“文本”要突出弘扬文化要义和人文精神并不难,难的是根据“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制定的课程标准和编订的各类“文本”,能否使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相统一”,能否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又不放任学生本性中的世俗化倾向。

“文本”是相对不变的,“人本”是充满活力的,沟通“文本”和“人本”的桥梁还是教师。无论何种教材,都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实际作出合理的处置。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和真谛,就在于教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教法和“文本”为我所用的取舍艺术。做语文教师不难,做称职的语文教师难,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尤其难!“有思想”的语文教师至少需要学会沉得下心来思考语文教学,学会关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学会不满于语文教学现状并试图进一步完善。

确保“文本”和“人本”的和谐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过程的掌控和调节,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六化”:思维活动的深化、认知对象的内化、重点环节的强化、实施进程的简化、教师指导的细化、师生活动的优化。就現代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始终努力追求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往往通过课堂结构来表现,因此教学过程 “六化”的关键取决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原则是合理、实用、高效。课堂教学结构要打破模式化,倡导多元化。“艺术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上,也表现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中:灵活调整、变通、增减教学结构中的各环节,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能力,不断生成新的活力。endprint

课堂教学结构的宏观设计和具体教学活动中的随机应变,是一种自然的结合,是在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前提下的教学睿智和灵动。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必须恪守“圆规法则”[1]4:

(一)立足本位,坚守本真

语文是语言教学的艺术,语文课堂教学要在浓厚的语言艺术氛围中开展。课文的语言是载体,品味语言才能欣赏到作品所表达的客观的自然美。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这一载体,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各种各样的人文美。因此,语文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载体,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更是要围绕文本的语言特性展开。语文课堂教学要坚守学科本位,不要丧失了自我价值和魅力。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追求艺术化、高品位,但是要以遵循学科教学规律为前提,不能随意扭曲或泛化。

(二)教学有序,教法无定

“教学有序”指的是教学有一定的法则和规律;“教法无定”指的是教学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具体教学方法。其实名家名师也不可能固守一种教学方法。那些追求“一课成名”,毕生只上好一课的语文教师的行为不值得倡导。

语文课不应模式化。模式化教学即“套路”教学,以“批量”教学为主要特点,生搬硬套企业管理模式,虽然具有教学的普遍性,但缺乏教学的个性。还有少数人打着课改的旗号,在盲目否定传统教学的同时,仅凭几节课便大言不惭地宣称创设了“ × × 模式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是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语文课堂教学更需要倡导为学生“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教学,要与时俱进又有的放矢。

(三)充满智慧,体现灵动

语文课的美学价值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经典课文的语言美,这是语文课美学的基础层次。二是课文内容的自然美,这是语文课美学的进阶层次。三是内涵密切的人文美,这是语文课美学的高级层次。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挖掘和感受文本的美。这样的美感只有通过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的动态变化才能感受到,只有通过语言品味、情感激发、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才能获得。

语文课本该是自然的;语文课本该是智慧的;语文课本该是快乐的;语文课本该是充满魅力的!

(四)深入浅出,闭目难忘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化难为易,可以化贫乏为丰富,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但不可以化平易为深奥,化通俗为艰涩,化朴实为缥缈。教学要追求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前提下的艺术化,但不能随意边缘化、追求异端化(哲学化、庸俗化)、简单生活化、盲目实践化、抽象人生化。我们要杜绝世俗、功利、娱乐、文化和抽象等打着创新牌子的‘伪教育”[3]。

语文课堂教学杜绝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的无聊过度解读,杜绝虚无空泛、哗众取宠的盲目拓展延伸,杜绝揠苗助长、不切实际的残忍读写结合。

(五)情理相生,五实并举

语文课就是一个“情场”,情是语文课的血肉(如表1):

语文课又是一个“理境”,理是语文课的筋骨(如表2):

好的语文课总是情为理生,理为情存。

如果说情理相生是语文课的魅力,那么“五实”并举就是语文课的品质。華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备“五实”,就是: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平实,现常态;真实,待完善。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文本”为“人本”而生,更要为“人本”而用;“人本”的终极价值意义就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促成“文本”高效服务于“人本”,达成终极目标的是语文教师。如果说学习的革命带来的是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学习的热潮,那么教学的改革也必将促成一场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转变。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坚守本真、呼唤高雅、亟待和谐,高中语文教师要教得快活、教得丰富、教得坚定。[□]参考文献:

[1]程继伍.中学语文教学应恪守“圆规法则”[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10):5.

[2]程继伍.谁能拯救我们的语文[J].高中语文教与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3(2):57.

[3]程继伍.踏实为师 诚实为文[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6):11.

(责任编辑:方龙云)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本高中语文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人本计算
谈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
对古琴音乐审美的人本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