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群的组群分布及产业发展研究

2017-11-07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9期
关键词:组群洱海村落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群的组群分布及产业发展研究

张妍妍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将云南省大理市环洱海地区已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13个村落确定为研究对象。对大理市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组群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对村庄的产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传统村落不同的空间分布类型显现出不同的产业发展优势,结合村落空间分布类型探索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组群的产业规划模式,以期为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意义。

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组群;分布;产业

一、引言

传统村落组群研究就是将零散的、无序的个体传统村落群体化,把个体传统村落重新组合,在对传统村落保护时,以考虑其整体效应为重点,统筹地安排各要素,以进行更合理、更集约化的布局。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单个传统村落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以单个保护产生的不可预见性文化破坏和流失。[1]

传统村落的消亡很大程度上源于城镇化速度加快导致的村庄产业模式转变,因此深入研究传统村落的产业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过往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多为传统建筑、村落空间形态演变、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探讨,对于传统村落组群的产业发展规划关注较少。

二、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群概况

大理市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遗产种类众多,保留了大量白族特色的传统民居聚落。截止目前全市共16个村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本研究将位于洱海周边的13个传统村落列为研究对象,它们是喜洲村、周城村、凤阳邑村、龙下登、城北村、庆洞村、大成村、双廊村、长育村、古生村、沙栗木村、青索村、上关村。这些村落环洱海分布,具有村落历史悠久、白族文化浓郁、民居工艺精湛、自然环境优美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洱海周边旅游经济的快速兴起,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正在面临着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部分村落缺乏产业支撑、资源优势利用不充分,村落组群缺乏整体产业规划,不能很好地协调各村资源科学统筹规划产业发展,这些村落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完善。结合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组群的分布特征,探索这一地区传统村落群组群的产业规划模式,以期把产业发展与传统村落保护有机结合,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三、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从空间特征上来考察,可以发现水资源和交通是影响洱海周边的传统村落选址及形态演变发展的重要条件。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将来,水源和交通依然是现代村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此外,水资源和交通状况还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村落的产业发展,村落、水资源、交通三者的不同组合关系与当地其他资源叠加会形成相应的产业发展基础。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依附湖泊发展型、依附道路发展型、结合湖泊与道路发展型、沿山地分布型。

(一)依附湖泊发展型

洱海对其周边村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洱海周边的许多村落都呈现出沿湖岸展开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最终形成了“水在村边”的形象,环洱海地区的古生村和龙下登村两个传统村落均属于此种空间分布类型。

(二)依附道路发展型

环洱海地区的许多传统村落基于出行和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便利,借助外部交通,依托过境公路逐步延展,呈现沿路发展的态势。这些村落所依托的公路主要为大丽公路、214国道、环海东路。

(三)结合湖泊与道路发展型

在“结合湖泊与道路发展”的村庄中,洱海与道路共同作用于村落的形态发展,双廊村、长育村这2个传统村落均属于结合湖泊与道路发展的村落。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户对水的近距离依赖逐渐减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交通的作用愈发重要,这一时期就出现了村庄由沿湖发展转向沿路发展的趋势,近年当地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又导致了村庄转向沿湖发展。在这一类村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村庄的空间布局影响着产业发展,而产业的发展又反作用于村庄形态的发展。

(四)沿山地分布型

环洱海地区的传统村落除了存在以上几种分布类型外,还有沿苍山山脚分布的庆洞村和位于洱海东岸沿山地分布的大成村,水系和外部道路对其形态的影响并不明显,这些村落主要依靠周边的自然资源和田地发展起来。

四、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的产业现状及其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的产业现状

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两个内容,是互动的两个方面。[3]不同的空间布局构建出不同的优势,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同又反作用于空间组合格局。

环洱海地区的传统村落由于空间分布的不同,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差异化,依附湖泊发展型的村落自然资源占优势,现状主要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辅以第一产业;依附道路发展型的传统村落拥有交通和资源的双重优势,除凤阳邑村和青索村主要发展第一产业以外其他村落均以第三产业为主,辅以发展特色食品加工、扎染、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结合湖泊与道路发展型的村落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辅以发展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沿山地分布型的村落,交通较为闭塞,以第一产业为主。

(二)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组群的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虽然环洱海地区的传统村落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要素等方面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如表4.1所示,村落不同的空间分布类型带来了资源的不同组合关系,使其呈现出“和而不同”的个性,从而导致其在产业发展方面呈现出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将这些优劣势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确立村落的产业发展方向。

表4.1 环洱海地区各传统村落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比较表

(三)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组群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的农业较为落后,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缺乏村落间的互动发展,也没有形成特色突出的农产品结构体系,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产品结构单一。

近年来洱海地区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导致了当地的旅游管理混乱、建设混乱。各村落各区域之间缺乏整体战略规划,当地旅游项目重复现象严重、缺乏专业的旅游服务,资源没有得到统筹协调使得这一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2.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环洱海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交通设施方面,整个区域缺乏统一的交通规划,许多景点和村落缺乏停车场、交通标识系统不明显,从而导致了景区交通混乱,节假日堵车严重,对当地环境和旅游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3.项目建设缺少环境保护计划及措施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使得人们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环境问题在环洱海地区的农业、工业、旅游业中均有显现,在进行产业规划时往往缺少对环境保护的计划,在产业发展中则忽略了环境保护措施的应用。

五、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聚集效应下的产业发展对策及空间布局规划

(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

对环洱海地区的交通体系进行统一规划,建立统一的环海公交系统,方便游客和当地居民、减少车流量,增加停车场的设置,建立健全沿线交通标示系统。同时进行环境整改,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立生态红线,协调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为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二)合理利用资源优势,科学布局打造主导产业

针对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为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本文建议以生态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为契机,将该区域的传统村落产业发展分为以传统农业为基础重点发展第一产业的村落和以村落交通区位、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等为优势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的村落。

1.第一产业

重点发展第一产业的村落在保障村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各村现状农作物种植状况,突出各传统村落的资源特色,合理分配农田资源,鼓励种植地方特色农产品,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生产。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还应结合村落周边的山水田园环境营造各具特色的农业景观,美化村落环境,在此基础上适当融入田园采摘、农耕体验等项目发展休闲农业体验。

2.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的村落应结合各村交通区位和旅游资源状况,确立各村旅游发展优势,合理定位发展方向,协调各村资源,统一打造旅游产品体系,铸造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组群旅游品牌。

依附湖泊发展型的村落缺乏与过境道路的联系,可将其主要服务对象确立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短途游客,以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客栈等乡村旅游为主。依附道路发展型的村落与过境道路联系密切,能吸引到大量的过境游客,同时这一类型的村落大多白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村落,适于发展民俗文化观光体验和文化创意产业,可适当发展观光农业。结合湖泊与道路发展型的村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能够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在次驻足停留,同时其濒临洱海,自然环境优美,适合打造高端度假体验项目和文化创意产业。同时还应加强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推进原住民物质与精神共发展,较有效地解决当地就业,利于长久发展。

(三)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集聚性带来传统村落之间的竞争,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各传统村落应在现状发展的基础上依托个性,打造出特色品牌,寻求村落之间的合作发展渠道,各村落间的差异性应该成为环洱海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

针对各村落不同的资源条件优化其产业定位,确定各村主导产业及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同时确立其辅助产业,多产融合推进产业互动发展。结合环洱海的道路交通将这些“点”状的村落联系起来,形成“环”状的经济发展带,以交通带动和促进环洱海地区产业发展,实现各传统村落的产业互动和联系,从而在空间上产生“面”上的扩展效果,形成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组群的产业整合优势。

1.不同空间分布类型得传统村落产业发展定位

基于对环洱海地区各传统村落产业发展优劣势的分析比较,将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的主导产业分为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两种。

表5.1 环洱海地区各传统村落产业发展定位表

2.构建“环洱海产业经济带”

交通基础设施是交通经济带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产业实体是交通经济带的主题,产业结构升级和扩散是经济带发展壮大的主要动力,自然资源是交通经济带发展的物质基础,区位是交通经济带及其经济中心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同时具备这诸多要素的交通经济带就会在区域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拉动效应。[4]

环洱海地区的传统村落组群在地理环境上主要依托洱海的联系,大丽公路和环湖东路的建成,在洱海周边形成了环状的交通线路,使得各个村落之间的交通联系更为便捷,“点”与“带”的互动推动了环洱海区域传统村落组群“面”的发展。构建“环洱海产业经济带”,完善沿线基础设施条件,促使沿线重点产业的显现,统筹协调周边区域发展实现资源互补,以形成主导效应带动整个环洱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环洱海产业经济带”有利于实现传统村落间的互动式发展,提升村落组群整体经济水平。

六、结语

以大理市环洱海地区13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分析,总结出该地区传统村落4种不同的空间布局类型,并且针对各个空间分布类型的传统村落区位条件和资源状况作出其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针对各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优劣势确立其发展定位,提出构建“环洱海产业经济带”,以“带”串“点”,实现环洱海地区传统村落组群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1]任美玲.传统村落“组群”保护模式和路径研究——以建水县西庄镇为例[D].西南林业大学,2016.

[2]闾海.村落空间发展的基本特征调查分析——以江苏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1,(9).

[3]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与市政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韩增林,刘伟,王利.“点-轴系统”理论在中小尺度区域交通经济带规划中的应用——以大连旅顺北路产业规划为例[J].经济地理,2005,(9).

张妍妍(1991-),女,汉族,昆明人,助理工程师,硕士,西南林业大学,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

猜你喜欢

组群洱海村落
73个传统建筑组群组团出道!带你活进从前的慢时光
“组群”“妙比”“知人”: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的三个途径
洱海月下
洱海,好美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洱海
QC新七大工具之五:矩阵图法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