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高考作文三人谈

2017-11-07孔令元杨林柯张岩泉

陕西教育·教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命题试题作文

□孔令元 杨林柯 张岩泉

2017高考作文三人谈

□孔令元 杨林柯 张岩泉

对话时间:2017年6月8日

2017高考作文试题总体印象

孔令元:两位老师好!很高兴能一起讨论关于高考作文的话题。今年全国共有九套高考作文试题,从整体上看,这9套作文题呈现出哪些特点?今年的命题较去年有什么样的变化?

张岩泉:每年都有近千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人说,“铁打的试题流水的考生”,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试题本身也年复一年,与一茬茬考生发生着或巨大或微妙的变化。就拿作文来说,从1977年到2017年,题型、分值、规范要求、评分标准何尝不是沧海桑田!其实,在“一夕三逝”的时代转换中,社会各界都在为完善高考体制——作文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殚精竭虑;而应该承认,这一长期努力在今年呈现出较为切实的成果。从比较的角度来看,综观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可用两句话小结:在传承中变革,于变革中进化。具体表现为:其一,所有试题题干表述平实清晰,有效避免了说明文字叙述不清、审题阶段颇费周折的“雷人”情形,使全体考生在理解材料和审题立意环节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其二,从9道试题来看,多数明确指向论述性文体写作,个别或少数在论述性与记叙性文体写作两可之间,这可能也是多年来学者、教师、家长、考生一再呼吁强化“思想”激发、弱化“文笔”训练的良性结果。其三,全国Ⅰ卷和上海卷保持了较高水准,不乏亮点,相信会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杨林柯:高考命题权收回后,许多人担心局限性太大,失去个性,但从总体看,今年的作文命题还是有变化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自主性”似乎加强了,给学生的“自由度”似乎加大了,这是一种进步。考生有话可说,可以宏大抒情,也可以直击现实;可以描摹社会百态,也可以守护自我一隅。但这种“自主性”和“自由度”力度还可以继续加大。还有就是作文立意和主题较为宏大,具有“高大上”的特点。北京的题特别具有“京腔京味”,去年的“老腔”扣紧“传统文化”,今年的“纽带”都知道“一带一路”,还有“给共和国拍照”,确实“高大上”。

从调查结果看,全国Ⅰ卷和北京卷有交集,全国Ⅱ卷的作文较难入笔,全国Ⅲ卷让过来人写更合适,江苏卷、山东卷比较接地气,上海卷和浙江卷比较高端,有新意。

孔令元:两位老师讲得很具体。今年作文题目的数量没有变化,但总体来说命题质量还是有一定提升的。首先,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也凸显思辨性和生活性,为考生写作预留较大思维空间和向度。如全国Ⅰ卷作文,所给词语既有如“美丽乡村”“移动支付”一系列展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成就的,又出现了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展现社会矛盾与问题的,多种词语可以相互联系,形成思辨。上海卷也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其次,试题关注传统文化,北京卷“纽带”侧重关注社会历史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天津卷对长辈的借鉴关注家族文化的传承。但部分试题也有瑕疵,正如杨老师指出的,“我与高考”更适合过来人写作,缺乏人生经验的考生似乎一下子写不出较深刻的感受。只有把高考放在人生长河中去看待,它的意义才可能会被重新发现。

我还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今年的试题具有较强的反押题特点。高考前铺天盖地的试题预测充斥网络,上海卷“预测”和全国Ⅲ卷“我的高考”等题目对试题预测可以说形成了一种生动的反讽。高考作文归根结底考的是能力和素养,素养比题目更重要。

杨林柯:我赞同两位老师的观点。今年的试题,对喜欢读书、热爱思考的学生来说,发挥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就像会唱歌的人,怎么哼哼都是歌,作文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展示一个人的尊严。里面有什么,发出来就是什么。人格精神是装不住的,语言会透露秘密。

2017作文命题的变化与创新

孔令元:我们来关注全国卷,从2015年开始,有人把全国卷的作文类型称为“任务驱动型作文”,2016年全国Ⅱ卷延续了这一思路。今年全国Ⅰ卷和Ⅱ卷的作文试题的考查形式又有所创新,和前几年试题形式也不同。那么两位认为今年的作文是否是对任务驱动型试题的深化?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张岩泉:全国Ⅰ卷和全国Ⅱ卷很明显是“匠心独运”的精心设计,同中存异,既有分工更有协作。两套试题延续了近几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导向,出示材料丰富,相当程度上关注到社会状况和文化观念的多种样态,并且不回避在引导语中出现某些负面词汇或异质性材料,这是很确定也很难得的进步。由于高考作文是万众瞩目的事情,加之确实赋有社会价值导向功能,人们不宜抱“毕其功于一役”的急切心理,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都值得肯定与鼓励。全国Ⅰ卷选取的12个关键词包罗广泛,涉及中国精神与物质、科技与人文、时尚与传统、正面与负面等具体“所指”,考生对多数情形具备直接经验或间接认知,并不像个别论者批评其可能隐含不利于农村考生的要素。需知青年学子本就求知欲旺盛,有了解祖国历史与现实的必要;而当今高中教育阶段的城乡差别并没有评论者想象得那么严重,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可以满足师生教与学的基本需求。这套试题让考生在12个关键词中几乎有无限组合的可能,尽可以扬长避短、“守正出奇”完成向外国友人讲述中国的写作任务。这样的试题设计将时尚性、历史感、科技发展、人文忧患乃至中国现状与世界图景巧妙地勾连起来,又为考生预留了自由发挥的充裕空间,是一次坚守语文教育本位、践行作文教学健康人文价值导向的试题命制。当然,如果允许考生在规定的12个关键词之外,自选足以代表中国的事物作为关键词,在既十分熟悉又有理解深度的前提下,考生纵横驰骋、“激扬文字”的余地会更加宽阔。

与全国Ⅰ卷面向世界,“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向外介绍定位不同,全国Ⅱ卷显然是要弘扬中华文化,重在向内发掘,注重的是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当今社会的发扬光大。试题例句全部来源于中华文化元典和中国文化政治名人名言,是中华文化的优秀品质证明。但我以为,倘若出题者能够更多注重例句所蕴含的精神实质而非民族国家归属,眼界更开阔一些,思路更深邃一些,也可以有如下出题设置:

一是大胆引入若干外国名言,以相对平衡的例句形式共同组成繁复缤纷而又内在关联的人文视界,让考生主要在价值内涵上而不是名言出处或作者身份方面入手和发力,如此作文更能彰显泱泱大国的中国立场和世界情怀。尤其正当全球化受阻的特殊时期,我们更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秉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思想,在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依然下大力气将外国优秀文化“请进来”。

二是要真正体现文化自信,必然无法省略中华文化的世界性阐释问题。仍以6个中华名句为例,题干说明理应更进一步,简要阐明其中蕴含的人类文化价值,即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文化沟通世界,构成世界优秀文化的有机部分,可为目前举步维艰的人类文明建设提供资源与借鉴,中国思想本来就具备世界因素和人类价值。当今,只有同时站在中国立场看世界,站在世界立场看中国,兼备多重视角,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和世界。现在试卷如此说明、引导和处理,怕是有“窄化”之嫌、之弊。

杨林柯:形式上是有一些变化。比如全国Ⅰ卷的作文题,要通过几个“关键词”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材料中虽然提供了很多词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考生会不会从负面去思考,有没有写作顾虑,值得深思。大多数的考生,可能只能是选择“亮点”去展示,毕竟我们经常说“家丑不外扬”,还要展示给他人去看。如此可能选择这个词语的学生就不会很多,这是命题技术上需要改进的地方。

从另一个层面讲,今年的命题给阅卷带来较大挑战。没有审题立意的模式了,平时训练的那些套路没用了,必须展示自己面对考题的真实水平。因此,一个不读书、不思考、不关心现实、价值观逼仄、没有心肠的老师是无法成为合格的阅卷人的。从这一方面来讲,命题的新形式,也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成长是一种“倒逼”,对中学的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你闭门教书、一心刷题、不理会现实根本是不行的。

当然,命题的这些变化一个是因为命题的外在权利的“收”,而从内在的自由度上必须“放”,充分体现新课程目标要求,当然,命题的宽泛视野是不是也与新近出台的“核心素养”有关。

孔令元:两位都说了很多优点和不足。我想再赘言几句。我以为最突出的优点是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继续深化,题目虽然变化较大,但指向性其实更加明确。如以全国Ⅰ卷为例,为什么写——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给谁写——给外国青年写,怎么写——从关键词中选取两三个来呈现,形成有机关联。此外,试题对思维能力考查增强。如全国Ⅱ卷,要求从六句中选择两三句,这种选择可以是同向选择,如选择自强不息,敢作敢为作为主题;也可以是逆向选择,探讨人个价值与家国情怀的关系。还可以在选择时考虑句子之间的联系,形成递进式、因果式、条件式、假设式等不同关系。没有较好的思维能力和思辨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很难构思出好的立意。

此外,我认为还需要关注命题的技术问题。今年的全国Ⅰ卷提供的关键词达12个之多。这些词语有一些属于“年度热词”,如一带一路、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在备考过程中,我曾经看到有数量不少的模拟试题作文直接或间接地对这些内容进行过考查。那么词语这么多,会不会出现套作的嫌疑和情况呢?所给词语越多,考生的选择余地就越大,但同时可能出现套作的可能就越大。如何在命题时处理好开放和限制这对矛盾关系,还需要继续探索。

“核心素养”与2017作文试题

孔令元:有研究表明,作文命题质量与学生写作质量存在密切关系。有效的作文命题在于有真实具体的读者,让写作成为交流行为,并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切实的指导。国家近期也出台了“学生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标准,结合作文研究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两个方面内容,两位认为我们的作文题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

杨林柯:当然,作文题目命制得好,学生有话说,就可以激发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就此而言,命题应该充当“火把”的作用,能够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但学生又是各具特色的个体,关注点往往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命题不应该过于强调“一律”,而应该注重“多元化”,有多个切入点。当下的作文命题过于重视“家国情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个体生命、真实感受拉开了不少距离,一些和人格建构、生命尊严有关的话题,比如“信仰”“道德”“爱”“制度进步”等,还没有纳入高考命题者的视野,而这些其实和教育的内在价值有很大关系。

张岩泉:作文命题质量与学生作文写作质量——在考试中就是评分得分——肯定具有正相关关系,但是,不宜作过于敏感的联想,或以为有极高的相关联性。岂不见作文高手偏遇平庸题目,“戴着镣铐跳舞”却新意迭出、文采斐然;当然有的学生平时人生阅历积累不足,思想情绪激扬不够,作文训练又远不达标,即使碰到趁手好题,也只能临渊羡鱼、徒唤奈何了。如果以新近出台的语文核心素养来评估今年作文试题,那么在承认参差错落、质量并非均衡之时,我个人认为在命题设计、材料选择、文字提炼和题型探索等方面,命题者都尽力贴近语文核心素养考查,做了许多有益同时也有效的尝试。因为阅读的边界、思想的边界就是语文的边界,所以就像浙江卷的作文提示,语文学习者要阅读“三书”,事实上是真正的“行者无疆”。承接前面的总括性意见,可以补充以下印象:

其一,今年没有生僻、怪诞、故弄玄虚、故作高深之题,试题有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而又不脱离高中生知识范畴和人生视域,较好地兼顾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应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理解四个层面。

其二,大概除了北京卷的“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存在较大可能——以记叙文体畅想2049年的共和国美好图景,并借景抒情,其他试题致力于“格物致知,析事明理”,不约而同地引至“观察→分析→评述”的思想天地,对考生认知与理解能力、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品格、审美鉴赏与语言建构技能的综合考查目的十分明确。本来,语言表述就不应该是游离于事例与思想之外的所谓文笔优美的单一呈现,而应成为作者充沛的才情与饱满的思想发散的光采光华;审美创造也包括了对一切假恶丑现象的深刻认识、谨严剖析和严正拒绝,而不只是建立在一知半解基础上的简单排斥。下面我再费些篇幅对其余7套题略作评述:

全国Ⅲ卷二选一,但无论怎样选择,在审题和下笔上都切己而无难度,试题切入角度可大可小、可远可近,深浅与难易成正比,考验的是考生本身的人生阅历与写作能力。倘若期望别出心裁、“平地一声惊雷响”的奇异效果,那就可能要担待相应的弄巧成拙、“泥牛入海无声息”的“断崖”风险。

北京作为首善之都,近年来的作文题延续了“讲政治”的传统,但与时政贴得太近、跟得太紧,反而失去了腾挪闪躲的自主空间,弄得局促逼仄了。“说纽带”一题还虚实相间,可以容纳写实与隐喻,能够兼顾记叙与抒情、议论,算是出入哲理阐发与具象叙事之间的不错的题目;“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虽然立意向未来敞开,但究其实,指向相当明确单一,几乎全是“规定表情”,考生缺少最低限度“信马由缰”的挥洒自由。真想借雨果的句式对北京命题者说几句“体己话”:比北京更广阔的是中国,比中国更广邈的是世界;比政治更斑驳的是文化,比文化更斑斓的是人。

天津卷与山东卷题干说明文字都稍显冗赘,应向上海卷借鉴如何“要言不烦,留有余地”。天津卷题目本身可以多角度解读,有人或许重在“长幼有序”的传承之道;而我愿意特别指出,题干中提示的交流双方的“平等立场、理性认知”及曾经与未来都会存在“共识与分歧”这些闪光之处。因为这是命题者不无深意地镶嵌在题干说明文字中的“文眼”,透露着现代文明意识和人文理性的光芒,自然不该轻慢放过了。让人稍感遗憾的是,“十八岁”虽然可以指代考生主体,不过,命题者或许一时忘记了国家早已废除高考年龄限制,历年也不乏“大龄、高龄考生”奋战考场,这是小小瑕疵、小小缺憾。

上海卷照例“不按常理出牌”,以其他8套试题为参照的话,其不落俗套处使之成为相向而行的“独立”存在:其一,它是今年最富于思辨性的题目,“预测”一词包孕的无穷变数充满辩证的张力,考验的是考生的综合素质和临场发挥,适合基础扎实、思路开阔而又具备处变不惊能力的优秀考生,有助于显示级差。其二,题干说明简洁大气,点到即止,预留大量空间供考生发散联想,深得题干语“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真髓。

江苏卷可视为全国卷l具体而微的缩略版,无论外部世界怎样“车水马龙”,中心题旨始终行驶在“时代变迁”的既定轨道上。尽管取材丰富,但由于立意明确,考生的“作文舟车”其实是无法变向、拐弯或掉头的。浙江卷像是对去年全国卷“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的“致敬”或“升华”,虽然“三书”尤其“心灵之书”“喻之多边”、蕴含丰赡,但题干内容与思路说明的确定性使考生“匪夷所思、奇思妙想”的天地无形中受到局限。

山东卷充满“正能量”,但与江浙卷一样,优点是审题进门不难,但要在立意方面登堂入室、出奇制胜怕也不易。解说得太详细,方向感太明确,反而可能导致考生或形成路径依赖,直线推进;或自缚手脚,畏缩不前,正所谓“命题者交代得越多,写作者可写得越少”。其实,不妨学习上海卷,立意高远深邃,解释简明扼要,留足自由挥洒空间。俗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没有命题者适当的“混沌”智慧和“留白”艺术,写作者便只好就着有限原料变着花样兑水,而没有办法另起锅台熬制原汤了。

从高考作文看语文教与学

孔令元:最后一个问题,针对今年试题表现出的特点和变化,两位对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和高中学生的学习有没有一些建议?

张岩泉:老实说,作为一个远离语文基础教育、平时只是零碎关心高考作文的人士,谈论这个话题一没有能力,二没有资格;对这种空口无凭、夸夸其谈、“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姿态,我自己是忐忑不安、缺乏信心的。“局外人”未必就心明眼亮、拿捏得当、分寸感强;所以,我只能大言不惭,“姑妄言之”:

首先,要尽量减少或避免意识形态的干扰,尤其是僵化、狭獈的意识形态教条束缚。教育固然是“立德树人”的伟业,高考作文也承担着选拔人才、引领风尚的职能,但只有一代又一代的胸怀宽广、谦卑自信的青年才能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梦想,只有品格高尚、脚踏实地的中国公民才能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毕竟故步自封、凌空蹈虚的意识形态既无法解释又无力引领中国和世界的复杂变化,意识形态本身也正面临着一场“化蛹成蝶”的巨大变革。

其次,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分列写作能力核心素养科目,对此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细分出谨严有序、层级分明的写作能力的核心素质、条块内容、结构特征、内生机制、演进规律等,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和培养模式。

再次,调研、总结广大教师作文教学的各种实践、实验,去粗取精、含英咀华。化零散经验为规范模式,将点滴体会升华到理念方法层次,把个别人的自发实验转换为有理论指引、有方案落实、有过程调控的自觉推广;而不是要么放任自流、不引导不管理,要么揠苗助长、急躁冒进,再或者时时、处处、事事改弦更张、推倒重来,拒不承认民间智慧和地方创造。只有上下各方戮力同心,才能循序渐进,积累合成。

杨林柯:张老师讲了很多,我也很认同。我还想说,师生多读书,多关心社会历史,那是老生常谈了。另外,多写随笔,少写“作文”,因为随笔比较自由,受学生欢迎,老师也喜欢批改,而“作文”目的性太强,玩技巧和套路,结果考试题一变就傻眼了。需要明白:读书,不是读语文书;写作,不只写作文。

孔令元:好一个“读书,不是读语文书;写作,不只写作文”!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想,语文教学的外延也是生活的外延,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吧。倘若这样,我们的写作就是生活。

谢谢两位,辛苦了!

孔令元,西工大附中语文教师、陕西师大语文教育硕士导师,获第四届全国语文教师说课大赛高中组特等奖、《语文学习》杂志“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优秀教师。在《考试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等发表文章50余篇。

杨林柯,陕西师大附中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中国而教”项目组特聘专家,中华教育改进社社员,陕西师大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出版各类编著40多种,被评为《教师月刊》2012“年度教师”,入选《中国教育报》2014“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著有《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

张岩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论著有《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九叶诗派综论》《北美高校本科教育考察报告》等。有中学任教与高考命题经历。

猜你喜欢

命题试题作文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