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原飞花 塞上情韵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蒙派杂技艺术研讨会在呼市召开

2017-11-07王宏伟内蒙古杂技家协会

杂技与魔术 2017年5期
关键词:艺术工作者千古内蒙古自治区

◎ 文︱王宏伟(内蒙古杂技家协会)

◎ 图︱作者提供

草原飞花 塞上情韵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蒙派杂技艺术研讨会在呼市召开

◎ 文︱王宏伟(内蒙古杂技家协会)

◎ 图︱作者提供

2017年8月2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主办、内蒙古杂技家协会与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承办的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蒙派杂技艺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中国杂技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王仁刚,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主席特·官布扎布及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湖北、吉林、天津、河北、山西、辽宁、陕西、江苏、河南等省市的杂技艺术院团、协会负责人近1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围绕内蒙古杂技和以《千古马颂》为代表的全景演出进行了研讨,对内蒙古杂技的起源、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并对当前内蒙古杂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从管理、市场、人才培养、节目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积极建议。研讨会由内蒙古杂技家协会主席、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杂技团团长塔纳主持。

内蒙古杂技艺术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杂技团的前辈与内蒙古的杂技艺术工作者共同创造的。195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的亲自协调下,中国杂技团的29名演员和教师来到内蒙古自治区,与内蒙古杂技艺术工作者一起开创建立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蒙派杂技艺术。与会专家认为,蒙派杂技是评论界对内蒙古民族杂技艺术道路探索实践的形象概括,阐释了内蒙古杂技艺术所具有的基本特质和个性特征。在新的形势下,内蒙古杂技艺术工作者应更深入地认识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对于蒙派杂技艺术的重要影响,在创作中,坚持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边疆民族生产和生活元素融入到节目中,发展和提高蒙派杂技水平。

在对《千古马颂》的讨论中,边发吉认为,该演出具有大容量、大情怀、大视角的特点,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马文化实景演出的空白,凝聚了马背民族几代人的夙愿,堪称国内首创,是一台将文化与旅游深度交融,充分彰显内蒙古民族文化优势,展现草原人民自强不息时代精神的驻场演出。王仁刚对《千古马颂》高度赞誉,认为演出在创作立意、艺术效果上都有突出的特点,是融合马术、杂技艺术、民族歌舞创作成功的优秀力作。与会专家认为,该演出汇集了百匹中外名马和百余名骑士,综合运用高科技声光电、裸眼3D技术,生动演绎了人马结缘的温情、马背家园的祥和、草原民族的情怀,整场演出气势恢宏,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地域风俗浓郁、艺术表演精湛的视听盛宴。《千古马颂》根植于内蒙古的文化土壤和草原民族的精神,在全国同类型的演出中具有独特的代表性。

同时,与会专家也为该剧的进一步提升提出了建议。如将《千古马颂》推向全国和世界时,除了要具备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外,还要考虑如何增加国际化色彩以吸引更多观众。《千古马颂》是杂技艺术和马背文化结合的雏形,要进一步加大杂技和马文化从内容与思想上的深度融合,在艺术上可以进一步提升创作主题,突出高昂、刚健、勇敢的精神主旨。同时要体现演出与观者的互动交流。在整场演出的节奏上要进一步挖掘起承转合的关键点,避免面面俱到,可删除一些不必要的情节等。

会议最后指出,内蒙古杂技艺术的起步、发展,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得益于社会各界对内蒙古杂技艺术的关注和厚爱。内蒙古杂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做出了很多有益的艺术尝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内蒙古杂技艺术工作者应在新的形势下抓住发展机遇,将艺术与市场进一步融合,努力把全景演出《千古马颂》、优秀杂技《五人踢碗》《射箭》等高水平的节目做得更好。今后,内蒙古杂技艺术工作者要在党的文艺路线指引下,立足为人民服务、为自治区文化建设服务的目标,坚持民族文化的创新型发展,不断改革创新,不断融入国际艺术,努力打造成全国、国际杂技舞台上一道亮丽的民族风景线。■

猜你喜欢

艺术工作者千古内蒙古自治区
思州千古梦
一·秋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水利系统水文化专家和美术书法艺术工作者赴河北开展2020 年全国“宪法宣传周”水利文化艺术走基层主题活动等
国有艺术院团党建工作的认知与思考
荏苒时光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圆满落幕
千古一役 长平之战 发生地
第九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评选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