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高原上的彝族风情
2017-11-07沙马鲁石彝族
文 沙马鲁石(彝族)
九龙高原上的彝族风情
文 沙马鲁石(彝族)
迁入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的彝族,在这片特定的康巴高原上生产生活了三个多世纪。他们不断吸取藏民族和其他民族的美好习俗来充实自己的风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有的九龙彝人谈到,九龙彝族经过长期的演化,已成为既有凉山人的灵魂,又拥有九龙人性格的康巴彝人。
由于地理区域的不同,使九龙彝人接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熏陶,较之凉山地区的彝族有所不同,在心理状态、性格脾气、气质风度、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性。特别是生活情趣上,已与凉山彝族不同,大多数凉山彝人嗅到香气扑鼻的酥油茶就难受,而九龙彝人男女老少都离不开酥油茶。
彝族婚礼
长幼有序的礼仪修养
彝族人重礼仪,是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彝族人把没有礼仪修养的人喻为“没爹教的儿,没娘教的女”。正宗的彝族把修炼自己的品行修养作为人生的最重要的一课。
彝族人见面要互致“执玛格力”即吉祥如意。如果是晚辈,见面时要主动报上自己及上辈人的姓名,如果遇上亲戚,还要记背家谱,弄清彼此间的辈份。 彝族人互相窜门忌敲门,一般在离家较近的地方,向主人家问“你家有狗没有?”或“你家狗拴好没有?”主人家听到有客人在门外招呼,便答应:“狗已经拴好了,请你到家里来。”随即出门拦狗,或到门外来迎接客人。切忌什么招呼都不打,就直接闯进屋。这样主人家会马上变脸,将你赶出家门,认为这人没修养,受不到尊重。
长幼之礼:晚辈途遇长辈须下马侍立;长辈入室,晚辈须让坐;长辈在场,晚辈不得插嘴;晚辈与长辈不同食,须让长辈先食;长者小者在一堂,长者应坐上;一道同行,长者骑马小者步行;长辈面前,不得口出狂言秽语,不同长辈嬉笑戏闹。
男女之礼:公在媳远避、兄在弟媳远避;途遇姑妈须先打招呼问安;男女不同食,男先食;冤家械斗,不打杀对方女子;男子不得在妇女面前逞能。
宾主之礼:宾主路途相遇,互问平安,互递草烟,骑马相遇,各自下马问候;客人到家主人需让坐,并打酒杀牲宴宾客,贵客杀“四只脚”,即猪、牛、羊,普通客人“杀两只脚”,即鸡,客离去前须向主人赠“卡巴”致谢。
火塘崇拜
彝族是个崇拜火的民族,认为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温暖﹑熟食和摆脱了野兽的攻击等,同时他们把火视为驱鬼消灾和带来吉祥幸福的神圣之物。
火塘的起源很简单,是由寒冷所逼的。彝族人喜欢居住在高寒山区,因为当时没有被子,人们只好围着火塘或靠着火塘睡觉。一旦客人来临,热情的主人忙烧起火,以火势的旺盛来表达好客的心情。如何在火塘边就坐,彝族有着很严格的规矩。不管到哪家,哪个方位,在火塘边只要你是坐在门开的方向那就对了,门的背面方向是主人的位置,火塘的上方是长辈和受尊敬的老人坐的地方。而下方是妇女们坐的,她们在那里负责加柴和做饭。到了彝族村民家中,如果不注意这些规矩很可能会让主人家不高兴。
火塘在彝族人们生活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煮饭烧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围火吃饭、谈天、休憩和待客的场所,因为他们一生都离不开火,便产生了对火塘的崇拜,从而就有许多禁忌,比如不能从火塘上跨过,不能从围着火塘坐的人面前跨过,火塘里放置柴禾要分清头和尾,要将树梢方的一端先放进火塘,不能将树根一端先放进火塘里,彝族人认为这叫做本末倒置,违背自然规律,犯了自然神灵,不能将指甲、头发、套成圈的东西丢进火塘里焚烧等。
土鸡炖松茸
美味可口的彝族坨肉
养生滋补的野生菌汤
背诵家谱是必修课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彝族文化,其中父子连名系谱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彝族居住地区,当彝人之间见面问及具体的姓名时,彼此会背诵家谱,回答家支、分支、父亲的名字再加上自己的名字,并算出是否同一个祖先,甚至能准确地算出辈分认准祖辈父辈或谁兄谁弟之间的秩序,这样才会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具备这个能力即可以立足社会,浪迹天涯,风雨无阻。因此在彝族传统家庭教育中,背诵自己的家谱,熟悉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关系则为儿童启蒙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家谱在彝族社会中具有潜移默化,育人传世的作用,时至今日,家支谱系已内化于彝人的情感世界,泊朵洛的彝族同胞能将数代祖先的名字依次背诵至本人。
爱酒更好酒德
彝族是个好客的民族,是个好饮而痛恨酗酒的民族。彝族人民凭借彝乡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自然资源,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彝族美食养育一个民族,陶醉了整个世界。当你吃着鲜嫩味香的坨坨肉,喝着甘香浓郁的杆杆酒,用着独树一帜,自成风味,给单调的腊肉汤、洋芋汤、鸡汤、画龙点睛的圆根酸菜就会想起这个好客的民族——彝族。
彝族主要居住在山区,食品主要有马铃薯、荞面、燕麦、大小麦、圆根、青菜等。主食的制作较简单:马铃薯多整煮、整烧而食;养麦磨粉除去糠皮做成粑粑煮食或烧食;燕麦制成炒面,出门远行随身携带,以冷水调食;包谷磨粉除去糠皮做成饼或饭。蔬菜的制作极为简单,圆根生食或晒干后煮食,青菜煮食或腌成酸菜晒干,作四季佐食,颇具风味。彝区的肉食类主要有牛、羊、猪、鸡等,以羊肉为贵。杀猪,以火去毛,也可用开水去毛;杀绵羊,用一木棒猛击颈部倒地后,捏其咽喉窒息而死;杀牛,用斧头猛击头部,待牛昏倒后,割断咽喉,放血剥皮;杀鸡,捏其颈部窒息而死后,烧毛或烫毛。食肉很少讲究调味,很少炒吃,猪羊牛杀后剖腹取肝,先烧吃肝、肾及一些瘦肉,后将猪羊牛肉连骨带肉砍成砣砣状煮熟,用手取食。砣砣肉大者每砣半斤左右,小者每砣2-3两。年猪肉切割成条状,洒上足够的食盐花椒腌成腊肉。过年时,还喜煮烂猪四肢及一些瘦肉,去骨头剁成肉浆,再掺以适量肉汤煮沸,最后连汤带肉舀入盆内,放上佐料,冷却后食用。此外,还将鲜猪肝切成薄片,拌以辣椒面、葱、蒜等调料生食。
彝族以酒为贵,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设宴待客、调解纠纷。驱鬼求神等都离不开酒。彝人好酒,尤喜烈酒,习惯饮“寡酒”,即饮酒不吃菜。彝族有规矩,男子路遇背酒妇女,亲戚朋友带酒登门拜访探望,须赠一份礼,或为钱币、衣物,或为牲畜、粮食等。彝家有句话“一个人值一匹马,一匹马值一瓶酒”。酒在彝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几乎一切事情,都少不了酒。因此到处可以看到彝族喝酒的场面,甚至可以看到彝人喝醉后倒头睡在街头的情形。但是彝族最看不起喝醉的人,喝酒时“讲究喝一碗价值一块金子,喝两碗还值一块银子,喝了三碗喝醉的人,连一条狗都不如”。喝酒要有酒德,保持形象,适可而止。彝族最正统的酒文化是“转转酒”,没有强迫喝酒的习俗,有人敬酒要接下,但能喝则喝,不能喝的小抿一口就可以了。(责任编辑/文风 设计/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