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需要的不是仪式感,而是对生活的掌控感

2017-11-07Lachel

读者·原创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仪式情绪爱情

文|Lachel

你需要的不是仪式感,而是对生活的掌控感

文|Lachel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仪式感”成了一个自媒体文章的热词。

一个人吃饭,要起个名字,叫“一人食”,还要配上素色的桌布、木筷子、淘来的和风小碗,用90度拍张照片。读书的时候,要关掉手机,断网,倒上一杯茶或者咖啡,一定要是纸质书,打开台灯,翻开一页,慢慢品味。买来许多“无用”的小物件,摆在窗明几净的角落,每天拂拭、打扫,让阳光照进来,晒在它们身上。

还有爱情里的“仪式感”:恋爱纪念日、约会纪念日、“520”、七夕、圣诞节,鲜花、高档西餐厅和明亮的灯光……

我不是要抨击仪式感。我自己在生活中,也是会寻求某种“仪式感”的人。

比如,写作的时候,我不会一直坐在电脑前码字,而是常常站起来,在客厅里来来回回、一圈一圈地踱步,抑或打扫卫生,一边做事,一边让脑海里的概念和想法自由浮现、自由组合,直到构造出一个完备的模型时,再把它写下来。

我的前公司是一家非常精干的创业公司,也深谙仪式感之道。

公司每周五的下午都要开个周会,所有人放下手头的事情,聚在一起,看看数据,听听CEO讲话。

平时来了新人,总会由 HR 带着巡一遍楼,巡到的部门要起立鼓掌。

离职的时候,离开的人会在大群里发个红包,写一句“在这里的日子很开心,谢谢大家”,然后大家纷纷送上一句“前程顺利”—尽管可能压根没几个人认识他。

尽管这样的行为没太大实际意义,但的确会让每一个人感到:你生活在一个集体里,你在跟大家一起,做着一些正当、重要、有某种意义的事情。

我想,大多数在日常生活中追寻仪式感的人,其实也是一样的:通过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仪式,让日常生活呈现出某种与众不同的重要性。

这也是我们用来对抗“日常”的最好武器。

人为什么需要仪式感呢?仪式的本质是什么?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暂时剥离。

人在仪式之中,一切所从属的身份被暂时剥离了,不再有等级、尊卑、上下、分类和结构,一切参与者都遵循仪式本身的规则,而这套规则的导向,是将人往自然本性的深处进行引导:我是谁?

你会感觉到,一切熟悉的东西都变得陌生起来。你会重新去观察和思考它们的意义、它们与自己的联系,你会体会到一种独一无二、极端自由的感觉。

这就是自然性和个人性的释放,也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仪式感”背后的源头。

我们所追求的,不是仪式,而是将自己从等级森严的日常中解放出来,重新审视自己。

本质上,这是一种“掌控感”。

社会结构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只要你在社会之中,无论你处于哪个位置,都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都必须遵循社会规则。

前阵子,很多人热炒“财务自由”这个词。他们总觉得,努力挣钱,做投资、当老板、开公司,只要自己能积累足够的财富,并且这些财富能带来稳定的“被动收入”,自己就自由了,再也不必为五斗米折腰。

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识一些创业公司的老板,以及一些大公司的高管。按一般人的认知,他们应该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但我看到的现象是,他们每天还是飞到全国各地谈业务、做方案,天天在公司加班到凌晨,住酒店,可能几周都回不了一趟家。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潜藏的永远都是:累,忙,没时间。

这就是社会结构的残酷。社会有它自己的节奏,无论你是谁,都不得不跟着它的节奏跑。对他们来说,仪式感是什么?也许就是自己开车回家,到楼下不下车,在车里静静坐着的这一阵子。因为只有这一阵子,他们才是自由的。

只有这一阵子,他们才能褪去自己肩上一整个公司、一整个部门的重负,重新找回对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都习惯了被生活推着走。早晨急匆匆去上班,一边赶地铁一边吃早饭;午餐在楼下买个便当;晚上加班到九点、十点,回去洗个澡,累得只想倒头就睡。难得有一个周末,也会睡掉一大半,再匆忙把这周的剧补上,然后准备下周一要交的报告。

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在生活的重负之下,我们的自然性和个人性,都让位于社会性。

与其说是我们在生活,不如说是生活本身,在我们的生命里,不留情面地径直走过。一不小心,我们就老了。所以,我们借由仪式,给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小事赋予意义,目的是什么呢?

无非是通过这些仪式,重新找回自己对生活的掌控,重新让自己感到:我才是生活的主人。这就是掌控感。

掌控感带给我们安全感—每个人只有确认自己的存在,确认自己能够对身边的事物、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确认自己的自主意识,才能确认自己的价值。而这是一切存在的精神基础。

我存在,是因为我觉得,我有价值;我有价值,是因为我觉得,我能掌控自己的一切。

我能掌控自己的一切,靠什么体现? 靠生活中每个重要的事件,每个仪式性的瞬间,每个“我能够不管不顾时间”去做一些“毫无实际意义”的事情的时刻。

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我”才能体会到:是我在操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生活在操控我。这就是一种“悲剧的神圣”。

回到“仪式”。特纳认为,人性在仪式、宗教和艺术中得以发展。他认为,西方20世纪中叶的嬉皮士文化,正是扩展了“阈限”,抹除了社会结构,强调人性至上。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性迸发出创造力,再造了社会文化,使陈腐的、死板的社会,再次获得生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出来的种种“仪式感”,也正是一种内省和沉思。

在我读书的时候,我不是任何人,我只是一个读者;在我做饭的时候,我不是任何人,我只是一个工匠;在我创作的时候,我不是任何人,我只是一个艺术家。

诸如此类。

正是这种对生活的掌控感,以及它所带来的安全感,让我们得以在日常生活的庸常、无聊和空虚中,重新获得生命的激情。

这种现象把两个人联结在一起,就是爱情、婚姻,乃至于婚礼。

爱情之中的种种仪式,都是在强调一件事情—爱情本身,就是一种仪式。

爱情多伟大啊,爱情是两个人联起手来对抗全世界。

除了给生活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仪式”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掌控感呢?

1. 掌控身体

有氧运动,以及协调性的锻炼。

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提高体能,从更大的意义上说,是提高我们对整个身体的掌控能力。身体是大脑的基础,通过掌控身体,我们可以更了解自己的节律,获得更充沛的精力、更稳定的情绪和思维控制能力。这些都是保证我们的大脑、工作在最好状态的基本条件。

2. 掌控时间

掌控时间,本质上就是提高我们对时间的知觉和管理能力。

前者,可以采取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方法,记录自己每一天的时间开销,坚持一段时间,从而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时间模型。后者,可以通过对时间的合理安排,将不同优先级、难度、类型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时间段,来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杜绝被时间赶着跑。

3. 掌控情绪

一个人成熟与否,最主要的表现是看情商—也就是察觉他人的情绪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无论任何时候,情绪都是理性思考的大敌。学习正念,练习冥想,了解一些心理学中对情绪的管控方法,可以有效地摆脱情绪对大脑的影响。

4. 掌控目标

以上这些,都是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最佳状态的方式。而保持最佳状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实现我们的目标。

你一定要确立一个目标,一个你愿意为之奋斗、不断超越自己的目标,并把它细化、分解、落地,践行到每一天的活动之中,让自己看到每一天的进步,让每一天都成为“非同寻常的一天”。

这才是最本质的掌控感的来源。

猜你喜欢

仪式情绪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Talking strategies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