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匹夫匹妇

2017-11-07陈蔚文

读者·原创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情侣装门卫室恩爱

文|陈蔚文

匹夫匹妇

文|陈蔚文

老两口在这个菜场卖了好几年菜。他们肩并肩站在摊位后,手上择着菜或剥着各种时令豆子。他们摊上的菜特别干净、水灵,不论芹菜还是香椿,都摆放得让人赏心悦目,相较其他菜摊显得简直有些文艺—菜场是吵吵嚷嚷、生机充溢且有些粗鲁的,多数菜摊上胡乱堆着菜,地上散落着老菜帮、黄菜叶,老两口的摊子从没有这样。他们的摊位是靠窗的一个独立摊位,不和其他摊位连着,择下的菜叶、垃圾放在一个筐里,连那只筐也是平头正脸的。

老两口生意不算好,“干净”在菜场来说意味着比其他摊位更高的价格,通常主妇们更愿意买堆码得看上去就像清仓抛售的菜。但这么多年,老两口就这么守着摊,他们的衣着也和他们卖的菜一样,利落、清爽。老头儿的花白头发理得短短的,老太太一头短发一丝不乱,衣襟上会根据时令别一对白兰花或一朵栀子。

他们让我想起Ins上的那对韩国情侣,他们秀恩爱的方式是每天穿情侣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站在同一个地方,把这些穿情侣装的和其他甜蜜的日常用照片的方式记录下来—年轻且时尚的恩爱。

那对菜摊上的老夫妻,在人声嘈杂的菜场,一起出摊,一块儿收摊,每日肩并肩地边择菜剥豆,边聊闲话—这也是一种恩爱,《诗经》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老恩爱。

“上海面店”开了几十年,店主是对肤色白净的夫妻,加工各类面制品,碱水面、饺子皮、馄饨皮、春卷皮……我搬到这条路上住时,他们的店就在,据说夫妻俩是当年从上海下放的知青。两个人都有些严肃,不大与顾客攀谈,碰到上海老乡来买东西,才会用上海话热闹地聊上一会儿。

前些年,面店中午也营业,妻子在一张竹制躺椅上午休,丈夫照看生意,如有人来买东西,丈夫就把声音压得很低,有时只用手势表示,这时就算有上海同乡来,丈夫也不聊天。

他们有分工,丈夫轧面、切面,妻子负责码放、过秤,两个人配合默契。店里没生意时,夫妻俩用上海话聊天,两个人讲话时的表情就一点也不严肃了,放松、体己,有一种外人进不去的默契。两个人穿一样的蓝布工作服,戴一顶白帽,如同情侣装,虽沾一身面粉,看上去还是整洁,是那种南方人的细致,小店也清清爽爽。

从去年起,店里每天中午必挂出休息的牌子,下午三点开门,顾客突然意识到—这小店开了这么多年,夫妻俩也都老了,要回去午休才能支撑下午的营业。

再后来,店里雇了个年轻人,一个敦实的小伙子,把轧面、切面等体力活接过去,再后来又来了位敦实的女人,小伙子的妻子。春节后,这对年轻夫妻接手了上海夫妻的店。

年轻夫妻手脚勤快麻利,有一次,两个女顾客来买烧卖皮,一边讨论怎么包,小伙子从冰箱里取出妻子包的烧卖给她们看,烧卖捏得有模有样,开口的地方像花苞。女顾客赞扬道:“包得蛮像样,怎么做的?”小伙子有一点儿不好意思,更多的是自豪,他说:“不知道呢,是她包的。”

夫妻俩随和,和上海面店风格清冷的夫妻不同,他们脸上整日挂着笑,有种“笑迎八方客”的喜庆。喜庆中,有种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好的劲头。

中午男店主休息,仍在那把竹制老躺椅上,女店主招呼来客,有顾客瞥见男店主在午休,声音压低了点儿。

“没事,吵不醒!火车都拖不走他!”黑皮肤的女店主笑起来挺俊俏。

院里的门卫老夫妻都七十几了,两人一般瘦,长相颇像,似乎是长期生活在一起形成的。门卫室很小,五斗橱上的电视从早到晚放着养生节目,门卫老头儿忙于根据专家的指示制作各种有食疗作用的食物,比如黑豆浸醋,把芝麻粉和核桃粉搅和在一块,小门房里常充盈着各种香气。

除了养生食疗,老头儿每天一大早还要风雨无阻地做一套健身操,拍肩打膝,顿足晃臂,赫然有声。

有时晚上去门卫室拿快递,准能看到他在用药包泡脚。老太太对养生没这么上心,既不做健身操,也不泡脚,有邻居与她开玩笑:“你也不学学你老头子,看他多惜命!”老太太也只笑笑。她话不多,脾气比老头儿温和。

老头儿脾气不好,和住户时有摩擦。有时住户去门卫室取快递,嘟哝说没翻着,老头儿的声调就急躁起来:“房间本来就小,成天这么多快递堆着,下脚的地方都没了!”

一间这么小而杂乱的门卫室,却不妨碍老头儿不折不扣地讲究养生。每日做饭,他用一只小电饭煲,计好量,不吃剩饭剩菜。饭后大概八九点,老头儿要吃点什么膏、什么粉之类。有次我去取件快递,听见有个与他相熟的邻居老头儿调侃他:“成天吃这些玩意儿也不嫌烦,准备活一百岁呀!”

“一百岁可不敢想!活得比我老太婆久就行啦,我走了谁管她?”老头儿粗声大气。

门卫室昏黄的灯光里,我一下愣住了,想起之前有邻居说,老头儿比老太太要年长些,大八岁还是十岁?记不得了。还想起老头儿老太太似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离异,惹出不少麻烦……每逢年节,老两口都在门卫室过,外面鞭炮惊天动地,门卫室如常,那台电视仍旧播放着健康类节目。

每回去父母家吃饭,餐桌上总是吵吵闹闹,为空调的温度,为菜的咸淡,为父亲酒杯斟的深浅,为哪句话不是事实……任何一件小事都可成为父母吵闹的由头。有时一方火大,作势离桌,我和先生还要赶紧劝解—这不是桩好干的活,要不偏不倚,以免得罪了另一方。

“你爸妈真有意思……”先生说。他的潜台词是,我父母性格相互这么拧巴,怎么就凑成了一对儿,还一过就快50年。先生的父母是完全不同的类型,他母亲在世时,与他父亲少有争执,即便哪一方闹起脾气来,另一方总会少说几句让着,因此家里总是气氛和谐。

唉,比起“别人家的父母”,我的父母多年来可谓是“活到老,吵到老”。

可同时,他们的吵闹中还穿插着如下细节—

父亲常来我这儿,带点楼顶种的菜或一些给我儿子乎乎做的吃食,但他从不在我这儿吃饭,因为要赶回去给我妈做饭。尤其这几年,母亲身体越来越糟糕,腿脚都不大灵便,一应事情都是我爸照料,包括买菜做饭、递水煎药,冬日里母亲胳膊举不起来,脱件毛衣都得我爸帮忙。

母亲是长女,底下弟妹一群,有碰上喜事需要送个祝福或境况不顺需要送个温暖的,都由父亲代办。七十几岁的人,骑个电动车风风火火,给这家捎些东西,给那家送点问候。逢母亲的弟弟、妹妹携家眷来家,父亲必热情地让人留下吃饭,下厨整出一桌子菜。

外婆沉疴不起的那段日子,父亲如儿子般参与照料陪护,直到把老人送走。每年清明节,父亲不辞辛苦,乘车四五个小时回母亲的老家为外公、外婆上山祭扫。

日复一日,他俩在吵吵嚷嚷中度过。吵嚷并不妨碍日子的运转—简直像吵嚷是日子必要的润滑剂一般。父亲也经常有被气得不行的时候,有时我们都替他打抱不平,怂恿父亲发次火,以压压母亲的气焰,可父亲很快就自我劝慰:“算了,你妈身体不好,我懒得跟她计较!”

倒是我妈还好意思来向我们告我爸的状,我和姐姐对她说:“知足吧,妈,你可是找了世上最好的男人!”

我妈先是不服,然后呢,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说法。

猜你喜欢

情侣装门卫室恩爱
准能找到你
拿“慢递”
秀恩爱
失恋疗法等3则
那一位老人
那一位老人
35年一直都穿情侣装
秀恩爱
秀恩爱
秀恩爱离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