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则检验案例谈电梯底坑爬梯改进
2017-11-06郑佳文
郑佳文
摘 要:文章针对目前常规的底坑爬梯设置方式,分析使用可折叠收合的侧置式底坑爬梯的优越性,对现实采用可折叠收合的侧置式底坑爬梯不足,提出改进方法。
关键词:电梯;底坑;爬梯;改进
中图分类号:TU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32-0195-02
电梯建筑结构通常由机房(机器设备间)、井道、层门入口、侯梯厅、底坑组成,底坑位于井道的下部,是电梯最低层站下面的环绕部分。底坑内通常设有导轨座、轿厢和对重所用的缓冲器、限速器绳张紧装置、补偿绳轮、急停开关盒、排水装置等。
1 进入底坑的频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49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电梯应当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TSG T5002-2017《电梯维护保养规则》第十一条对维护保养的定义是:维护保养,是指对电梯进行的清洁、润滑、调整、更换易损件和检查等日常维护与保养性工作。因此,电梯应当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维护保养。
TSG T5002-2017《电梯维护保养规则》第六条规定:电梯的维保项目分为半月、季度、半年、年度等四类。《电梯维护保养规则》附件A表A-1半月维护保养项目(内容)和要求中规定每次半月维护保养必须做底坑环境和底坑停止装置的维护保养,要维护保养这两项,就必须进入底坑,从附件A还可知季度维护保养项目包含半月维护保养项目,半年维护保养项目包含季度维护保养项目,年度维护保养项目包含半年维护保养项目,因此不管是做半月、季度、半年、年度维护保养,都必须进入底坑。
TSG T5002-2017《电梯维护保养规则》第五条(九)规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自行检查,自行检查项目及其内容根据使用状况确定,但是不少于规则年度维保和电梯定期检验规定的项目及其内容。因此要做自行检查,也要进入底坑。
根据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含第1号、第2号修改单)的规定,电梯的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要对底坑设施与装置、缓冲器、限速器绳张紧装置项目进行检验,也需要进入底坑。一些救援也有可能要进入底坑。
由以上可知,进入底坑是非常频繁的,进出底坑通道的安全方便與否,直接影响维护保养人员、检验人员、救援人员的安全。
2 底坑固定式爬梯的设置情况
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的第5.7.3.2条款规定:“如果底坑深度大于2.50m且建筑物的布置允许,应设置进底坑的门。如果没有其他通道,为了便于检修人员安全地进入底坑,应在底坑内设置一个从层门进入底坑的永久性装置,此装置不得凸入电梯运行的空间”。此规定是说明底坑深度大于2.50m且建筑物的布置允许的情况下应设置进底坑的门,可现实建筑物布置基本上无法满足要求,深度大于2.50m的底坑也基本上和深度小于等于2.50m的底坑一样采用从层门进入底坑的爬梯。因此,底坑爬梯是进出底坑的常规工具,它的设置情况是至关重要的,既要安全又要方便。
目前,底坑爬梯通常有两种设置方式,第一种,爬梯设置在层门地坎下底坑前壁。此种情况,为了使爬梯不凸入电梯运行的空间影响电梯正常运行,通常需要加大电梯底坑井道深度尺寸,以便使爬梯不凸出层门护脚板和层门地坎。而且,为了保证底坑爬梯的踏棍后面与底坑前壁之间150mm距离方便脚踩踏,这又势必使得轿厢护脚板和层门地坎下底坑前壁的井道壁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0.15m,可能会造成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含第1号、第2号修改单)第3.13C底坑空间(2)项底坑底面与轿厢最低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足,进而需增大电梯底坑垂直高度尺寸。总而言之,爬梯设置在层门地坎下底坑前壁,会导致电梯底坑尺寸增大,增加建筑成本,也占用更多的建筑空间,而且,爬梯设置在层门地坎下底坑前壁,进出底坑时只能利用层门门套或者层门门扇边作为扶手,进出底坑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有些门套或者门扇边缘较锋利时,易引起人员的手被割破受伤。
底坑爬梯设置的第二种方式,侧置式底坑爬梯,该爬梯设置在底坑的侧面井道壁上,在爬梯上端与进入底坑的层站层门地坎地面高度至少1.50m设有扶手,以便人员握住扶手后,能平衡稳定自身重心,然后把脚踩入爬梯踏棍上,在安全方便性上较第一种设置方式有所提高。但对于门扇宽度较大的中分门来说,由于电梯本身要求的井道宽度尺寸较大,爬梯设置在底坑的侧面井道壁上,此种情形爬梯与进入底坑的层站层门门套距离太大,人员使用爬梯进出底坑仍然不是很安全方便,存在跌落隐患。另外,如果底坑爬梯固定不动地直接设置在底坑的侧面井道壁上,此时爬梯的踏棍后面与井道壁之间必须留至少150mm距离方便脚踩踏,这就需加大电梯底坑井道宽度尺寸,增加了建筑成本,也占用更多的建筑空间。因此,有人利用铰接的连杆装置让爬梯相对井道壁可以打开或者合拢,即可折叠收合的侧置式底坑爬梯,如图1所示,这种可折叠收合的侧置式底坑爬梯,与设置在层门地坎下底坑前壁的爬梯以及固定的侧置式底坑爬梯相比,在减小建筑成本、节约井道空间、使用安全方便性上,都比较优越。
3 检验案例及改进方法
图1所示底坑可折叠收合的侧置式爬梯即为本检验案例所述的爬梯,左边图示为爬梯非工作状态(即合拢状态),右边图示为爬梯工作状态(即打开状态)。该爬梯为双立柱直梯,由梯子框架、安装座、连杆装置、弹簧组成。梯子框架由踏棍和位于踏棍两侧的立柱组成,安装座位于与井道壁固定连接的位置,连杆装置两端分别与安装座和梯子框架铰接,弹簧两端分别与梯子框架和连杆装置连接。使用爬梯时,只要人员向下拉动梯子框架往下压,就可克服弹簧的弹力,梯子便向下伸展,一直到梯子立柱底部与底坑地面接触后固定,人员便可通过爬梯进出底坑了。用完后,只要作用在梯子框架上的外力消失,梯子就在弹簧拉力的作用下,梯子框架便与安装座并拢,自动复位到爬梯的非工作状态(即合拢状态)。endprint
本案例中该爬梯在工作状态(即打开状态)时会凸入电梯运行的空间,在爬梯复位弹簧正常有效的情况下,作用在梯子框架外力消失时,梯子会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到的非工作状态(即合拢状态),此时爬梯不会在电梯运行空间的投影下,对电梯运行不会产生危险。当爬梯复位弹簧失效的情况下,爬梯在使用后不能自动复位到非工作状态(即合拢状态),或者爬梯在电梯运行过程中因自身重力离开非工作状态(即合拢状态),导致爬梯凸入电梯运行的空间,电梯正常运行或者慢车运行到最低层站时电梯轿厢势必会与底坑爬梯发生刮擦碰撞,造成事故。根据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的第5.7.3.2条款“如果没有其他通道,为了便于检修人员安全地进入底坑,应在底坑内设置一个从层门进入底坑的永久性装置,此装置不得凸入电梯运行的空间” 和第0.3.6条款“当使用人员按预定方法使用电梯时,对因其自身疏忽和非故意的不小心而造成的问题应予以保护”可知,在使用人员(维护保养、检验等人员)按预定方法使用爬梯进出底坑时,对因其自身疏忽和非故意的不小心,没去检查爬梯是否有复位到位,或者因爬梯自身重力离开非工作状态(即合拢状态),使爬梯凸入电梯运行的空间造成的问题是应予以保护的,但从图1所示看,该爬梯未有相应的保护功能。而且,电梯底坑环境比较差,如潮湿、浸水等,再加上使用时间,易使弹簧失效的可能性增大,失效后造成问题的概率也将增大。
图1可折叠收合的侧置式爬梯未设置防止爬梯复位弹簧失效造成问题的保护装置,笔者认為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改进,第一,增加一用于检测爬梯是否复位或者停放到非工作位置(即合拢位置)的电气安全触点及与外部电路联接的通电回路,并设接地保护,该回路可与底坑的电气安全回路串联在一起,电气安全触点的动触点可安装在梯子框架上,静触点可安装在底坑井道壁或者安装座上,只要爬梯未复位到非工作位置(即合拢位置)或者爬梯一离开非工作位置(即合拢位置),动、静触点分离,电梯便处于停止状态或者电梯立即停止运行。第二,增加一卡槽件,卡槽件可安装在底坑井道壁或者安装座上,爬梯打开使用完后,作用在梯子框架上的外力消失时,弹簧拉力便将梯子框架卡入卡槽中,卡槽件将梯子框架扣住定位,防止弹簧失效后梯子框架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离开非工作位置(即合拢位置),当要使用爬梯时,操作人员稍微用力向下拉动梯子框架往下压,梯子框架便可脱离卡槽,克服弹簧的弹力,梯子便向下伸展。经过增加电气安全触点和卡槽件,图1所示可折叠收合的侧置式爬梯就可防止弹簧失效造成的问题出现。
可折叠收合的侧置式爬梯在工作状态(即打开状态)时如果不会凸入电梯运行的空间,那图1所示的爬梯不加电气安全触点和卡槽件,在弹簧失效后也不会造成危险,但此种情况就失去了设置可折叠收合侧置式爬梯的意义和优越性,跟固定的侧置式爬梯没什么区别。
4 结束语
可折叠收合的侧置式底坑爬梯,在减小建筑成本、节约井道空间、使用安全方便性上,都优于设在层门地坎下底坑前壁的爬梯和固定的侧置式底坑爬梯。可折叠收合的侧置式底坑爬梯须考虑复位弹簧失效造成的问题,需增加电气安全触点和卡槽件,防止弹簧失效造成的问题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49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S].
[2]TSG T5002-2017.电梯维护保养规则[S].
[3]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含第1号、第2号修改单)[S].
[4]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S].
[5]GB17888.1-2008.机械安全 进入机械的固定设施(第1部分:进入两级平面之间的固定设施的选择)[S].
[6]GB17888.4-2008.机械安全 进入机械的固定设施(第4部分:固定式直梯)[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