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文章的核心意蕴
2017-11-06蔡丹姬
蔡丹姬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对记叙文一二类试卷的特别要求,是“文章的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需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写作中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其实,所谓“文章的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就是说记叙文的主旨要鲜明突出,文章的材料要不枝不蔓,不拉杂,文章的剪裁要有取有舍,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繁简得当。现在的高中生写作,往往忽略文章主旨的重要性,在考场作文中常常是随性写来,缺乏主旨设立意识,使得文章存在不少问题。如,主旨分散不集中、偏狭不全面,与标准、命题指向切合度差,主旨低幼肤浅、缺乏深度,等等。
记叙文写作近两年来颇受冷遇,高考考生常常避之不及,甚至存在整个高中三年都没有记叙文教学的情况。尽管有个别专家极力呼吁记叙文写作不可缺,尽力引导记叙文的写作,想全力扭转作文教学的功利化、模式化局面,然而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确实存在问题。记叙文写作的瓶颈,即文章主旨的呈现与深化,很多学生在主旨的呈现上遇到了重重障碍,要写出意蕴深刻的文章那更是一种奢谈。那么,如何锻炼文章的核心意蕴呢?
一、理解提炼核心意蕴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文章要呈现出准确而深刻的立意主旨,对作文材料准确、全面、深入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完全偏离或貌合神离的作文,常常是因为在读材料审题这一环节上,太过粗糙随意,而深埋隐患。每一则作文材料,大凡都围绕一个核心话题展开,而核心概念或关系的理解与界定,是关键所在。
考场写作与随笔最大的不同在于,材料对核心概念有一定的限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之间的关系、偏向的重点、情感价值观的判断等,都是考生需要在读材中思考的,否则就会出现核心意蕴理解不准确的问题。好的作文材料,往往能在限定的范围里又存在多义性与选择性,而考生在众多可选择的立意中,选取哪一点来写,也是需要明确的,否则就会出现核心意蕴不明确、不一致的问题。在众多的立意选择中,考生能否选取独到深刻的意蕴,则与考生理解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有关。因此,高考写作考查的不仅仅是写作的能力,还有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查。而读懂读透材料,理解提炼核心意蕴,是不可忽视的前提。
二、扣住暗示核心意蕴
记叙文的本质是作者悟出了事件或现象之中的意义,但这个意义必须含蕴在故事或现象之中。正像一碗糖水,看不出一粒糖来,呷一口尝尝,却是甜的,于是说糖含在这碗水里。如果在故事之外,另外把意义说明,那就不是“含”了。写好记叙文,最关键的一步即追求这“含”的境界,即做到“神似”。
因为要把意义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所以整个故事的每一個节点都须含有暗示的力量,这样作者就不得不做一番选择和布置的功夫。因此,记叙文也不能机械照抄事实,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去选择人物,布置材料,创造出一个故事来,这就需要学生在选材构思、谋篇布局上下一番功夫。
三、突显深化核心意蕴
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阅卷教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而文章的核心意蕴能否迅速被阅卷教师在极短的时间里把握,是文章成与败的关键。突出核心意蕴的技巧有如下几种:
1.在记叙文中穿插议论和抒情。记叙文应该以叙述和描写为主,但是在叙述描写中,如果已经将读者的感情撩拨起来,适当地穿插议论抒情,更易引起读者极大的感情共鸣,而这个共鸣就是拿到高分的基础。记叙和描写犹如“画龙”,议论和抒情则是“点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2.含蓄抒情。不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给读者。如,在挖掘题意时,巧用隐喻法,用泼油辣子的红火热烈来隐喻人物如火如荼的青春,有了这泼油辣子的映照,通篇都洋溢着青春的意味。
3.智慧巧妙的细节。如,“院子里满是阿婆精心呵护的桂花树。枝条肆意生长,在绿叶的掩映下,时不时冒出几朵淡黄色小花,从未见过如此温柔的黄色,如同一轮明月散发的黄晕的光。小花在绿叶间躲躲闪闪,宛若正值青春的羞涩的小姑娘,她的美,是只许阿婆欣赏的。”在叙事或描写过程中,机智地与主旨关联,自然而契合,了无痕迹,这也是突显核心意蕴的最高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