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智慧同行
2017-11-06徐寿玲赵蒙
徐寿玲 赵蒙
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
提到教育惩戒的艺术,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石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并让男生到校长室。等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经在那儿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块糖,说:“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学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样的方式。”陶先生拿出第四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糖发完了,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个故事,给广大教师在运用“惩戒”手段时以下启示:
一、教育惩戒必须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
如今的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独生子女,具有非常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教师的关心、尊重和理解,尤其是犯了错误时。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归根到底就是对学生人格的肯定和敬重,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不能让学生在同学面前“跌面子”。教师应该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对他们严格要求是完全正确的,但一定要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中透爱。像“四块糖”的故事中,陶先生没有对正在犯错误的学生大加训斥,而是让他到办公室中谈,当学生比校长早到办公室时,陶先生还奖了他一块糖,这就是对学生的尊重。而很多教师一旦发现犯错误的学生,不管什么地点、什么场合便大肆训斥,让学生“很失面子”,“很下不了台”(学生语),试想,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接受教师的惩戒吗?
二、教育惩戒要注意时机
学生犯错误后,都有一个自醒、自悟到后悔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对犯错学生进行惩戒时,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机,在学生自醒自悟和正在后悔的过程中,再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和造成的不良后果,这样犯错的学生才会非常乐意地接受教师的惩戒。像“四块糖”故事中,陶先生没有在事发地批评这个学生,这既是维护学生自尊心的表现,也给了学生进行反思的机会。在去校长室的路上,学生的脑海中肯定會像放电影一样“回放”这件事的始末,对自己不冷静的一面进行自责,这时候,陶先生再批评,学生当然会欣然接受对方的意见了。
通常说的抓住时机,进行“冷处理”,既是给犯错误学生一个自醒自悟的时间,也是给教师对犯错误学生犯错原因进行了解的时间。平时,很多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太激,太急,不问青红皂白,批评错了、误会学生的事时有发生。陶先生让犯错误学生到他办公室的时间里,肯定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所以才有了“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的评价。惩戒不能太急亦不能太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犯错的情形,精心把握惩戒的时机。
三、要注意惩戒的手段
教育惩戒中,“惩”是手段,“戒”是目的。“惩”要科学、艺术,“惩”的手段应该是能让学生自醒自悟,而不是产生憎恨、抵触,否则这种“惩戒”可能只能使学生“弃恶”而不能“扬善”。对于如何应用教育惩戒,教师应该学习陶先生以“奖”代“惩”、魏书生让犯错误学生写“ 错误剖析说明文”或做一件好事来“赎错”等方法。惩戒的手段丰富多彩,如果教师善于思考,会发现和“创造”出很多适合学生的惩戒手段来。
四、掌握好惩戒过程的语言艺术
在了解过错、帮助学生分析过错、批评学生时,教师一定要用肯定、启发、开导的语言和语气,不要用盖棺定论性、揭短性等语言,最好少用“不准”“决不能”等强制性的否字性词语。同时,教师在惩戒学生的过程中,应正确运用先扬后抑的语言。“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人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先扬后抑能促使犯错的学生消除逆反心理,乐于接受惩戒的批评和惩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