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唤醒占用应急车道违法者的同理心
2017-11-06李勤余
李勤余
高速公路应急车道被占用,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新闻媒体年年曝光,恶劣行为却从未绝迹。据上海交管部门统计,10月1日至6日,全市已抓拍占用高速公路应急车道行驶的违法行为1812起。这个数字足够让我们担忧。
有人认为,某些司机存在侥幸心理,可事实上,此类行为所造成的恶果,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2015年国庆节期间,在甬台温高速上,一辆小货车追尾后,由于高速路上的应急车道被堵,导致消防车和急救车都无法及时到达事故地点。等急救车到达时,驾驶员已伤重去世。
至于说占用应急车道的违法性质,更是无须赘述。相关部门的查处手段不可谓不给力,要说被罚分、罚款的司机满不在乎也未免夸张。那么,为何他们仍然一意孤行,频频作出错误的选择?
将占用应急车道统统归咎于素質问题恐怕有些偏颇,一味地批评违法司机道德上的缺陷也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否则我们又该如何解释“礼让救护车”的暖人故事屡屡上演?事实上,该顽疾所暴露的,是无法被法律法规约束的“人性弱点”。
翻看往年报道中的案例,我们能从中得到不少启示。一位司机曾经在半个月里因为走应急车道而被罚1200元。被罚款的她觉得很心疼,没想到其丈夫的点评是:“看你笨的,开车的时候不看看有没有电子眼?”
也就是说,是否选择占用应急车道,被这些司机转换为一个利益成本的计算问题。关键在于,在他们看来,违法占用比守法排队收获的便利更为丰厚。一来,从众心理发挥了巨大作用。交警就那么几个人,总不可能一一都逮住罚款吧。二来,即使受到惩罚,“成本”也并非不可接受。罚款也好,扣分也罢,毕竟还在可控范围内。
有人建议对占用应急车道的司机进行重罚。但在我看来,即使处以高额罚款,抑或将违法纳入征信系统,在成本博弈上,那些以身试法的司机仍然可以得利。只有在“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处罚力度下,某些司机才可能彻底不敢占用应急车道。比如说,司机一走就被罚,每次两百,如果长期占用,那么按公里数算,200元乘以公里数,那么自然无人胆敢占用。但在可以想见的未来,无论是人力条件还是科技条件,都难以达到这一标准。
占用应急车道真不会让人们吃亏吗?当然会,亏的是全社会,是潜在的每一个人。前面所述的司机未能得到及时抢救的悲剧即为一例。但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让那些违法者不会将这种情况加入计算过程。他们想的是,占用应急车道而受到损害的,未必是自己。
所以,只要那些占用应急车道的无良司机一天不能亲身体会到该行为所带来的恶果,就很难让他们自觉遵守。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人性的可贵就在于同理心。只有在换位思考的基础上,人性才能不断得到升华。那么,如何才能让所有驾驶者充分换位思考?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近年来,多地交警开展不按规定使用灯光专项整治,对违法的驾驶员开展“体验式教育”,邀请驾驶人体验被远光灯照射的感受,似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是否可以让那些违法的司机体验一把被困者(比如伤员、孕妇)的感受,让他们在实地或者在监控中亲眼目睹占用应急车道所造成的后果?当然,有关部门不妨集思广益,在执法上不断创新,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