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三江源
2017-11-06
成群的藏羚羊穿梭在長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好胜的藏野驴在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下追着汽车奔跑;优雅的黑颈鹤在可可西里的草场上闲庭信步——这是8月的三江源,这是青藏高原的缩影,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2016年4月13日,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三江源地区正式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包括长江源(可可西里)、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
8月21日,南都记者启程探访三江源国家公园,在近4000公里的10天行程中体验与观察了“中华水塔”的特殊魅力。
在靠近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曲麻莱县多秀村里,牧民卓玛加用手中的数码相机记录着这片土地。野牦牛肆意张狂地攻击圈养的牦牛群,草原狼虎视眈眈地注视着镜头,格桑花争奇斗艳绽放在草甸上……数百张照片还原了多秀村牧民的生活环境。卓玛加的数码相机是在他当上生态管护员后购买的,现在放牧和巡护时都会带上,遇见野生动物便会按下快门。
像卓玛加这样的生态管护员目前在国家公园内一共有9975名,他们通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日常巡护参与反盗猎反盗采,并记录和救助野生动植物。设置生态管护员岗位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一个创举,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晓南认为,这有利于调动百姓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积极性,“他们成为了生态保护的主人”。
此前,被称为“生态精灵”的藏羚羊因为非法盗猎和环境恶化等因素,一度濒临灭绝。20世纪90年代三江源地区仅剩下不到2万只,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在已经繁衍到七万多只。
这一切的开始,源于藏族英雄索南达杰的故事。
1994年1月的一个寒夜,藏羚羊保护者、巡山队长索南达杰被11名盗猎分子枪杀在可可西里的太阳湖畔,他的死直接推动了藏羚羊的保护活动。
1995年可可西里被列为省级保护区,1996年成立索南达杰保护站,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2016年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过去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湖泊水位下降,草场退化、沙化,物种生存条件恶化。如今随着当地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种群增多,数量得到恢复性增长,干涸的湖泊重新满盈,辫状的河滩奔流不止,藏羚羊、藏野驴、雪豹等珍稀动物在草原雪山之间频繁出没。
自2001年起,每年有超过1万人报名前往三江源当志愿者。2009年以后的可可西里,再也没有听到过盗猎者的枪声。
本刊整理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