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与优化路径

2017-11-04李剑华

智富时代 2017年9期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优化路径教学现状

李剑华

【摘 要】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不同于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其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取向,结合职业特征对公共课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现状进行调研,明确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改革存在供给同质化供给与差异化需求、社会价值认可度高与课程在校地位较低、相对独立课程教学体系与职业教育多元融合相冲突。基于此,提出挖掘公共基础课中工匠精神、双创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内容,将社会新元素及时主动的加入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之中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断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不少高职院校过于强调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教育,而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些误区,存在专业教育过窄、人文教育过弱和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1]。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至始至终都在提高,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需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再学习能力。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引领与示范下,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但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的深入调查和具体分析依然缺乏。尤其是站在社会发展的新历史时期,全社会各个领域均面临着结构性转型升级,高职院校更是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快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发挥职业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与冲突

为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现状,采用问卷调研和案例访谈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调研访谈了学生组、公共课教师组、专业课教师组和教务管理组四个群体,经过定量定性检验分析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现状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公共基础课供给同质化,无法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根据教育部对相关课程设置规定,公共基础课学分和课时在学生培养计划中分别约占32%和30%左右,占比相对较大,但是不同调研群体对公共课供给给出差异化看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超过一半学生(53.92%)认为目前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科目尚不能够满足其发展需要,其中13.45%学生认为极其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同时该意向在目前所在学校公共基础课课时量上也有所体现,仅有8.52%学生认为开课太多,44.85%学生认为较为恰当,仍有46.63%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课时不足以满足其发展需要(认为开课太少)。从公共基础课教师角度来看,80%公共基础课教师认为目前公共基础课学时比较恰当,仍有20%认为太少。从专业课教师角度来看,20%专业课教师认为目前我院公共基础课学时太多,30%认为恰当,50%专业课教师认为公共基础课学时太少。

总体上看,学生群体中一半以上认为目前公共基础课尚不能够满足其发展需求,学时量安排较少;公共基础课教师群体中两成认为学时量较少,专业课教师群体中五成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课时量较少;教学管理者认为目前我院公共基础课学时安排比较恰当,学校不存在有针对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的整体改革思路和相关举措。

(二)公共课社会价值得到认可,所处地位相对较低

在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价值调查中,以公共课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为例:81.61%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对其今后职业发展存在作用(其中36.77%认为很有用),可见绝大多數学生认可公共基础课的现实价值;对公共基础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层面,1/4学生(25.11%)认为“作用很大”,几近2/3学生(61.88%)认为“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太大”,说明接近九成的学生认可了公共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关于学习公共基础课的主要目的上,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带有预见性和目的,其中2/3左右的学生认为“提高自身素质”、“增长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目的,约1/2学生认为“为升学和社会各类考试打基础”或“为今后学专业打基础”,仍存在18.39%的学生简单的“没有目的,学校开课就得学”。从学生认知角度来看,公共课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从公共基础课教师角度来看,100%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均坚持认为公共基础课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中80%老师认为公共基础课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很大作用。在用人单位看重的员工综合素质与学校公共基础课对学生的培养关系上,90%公共基础课教师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校企合作、工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70%公共基础课老师客观地认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应该“既服务于专业教学,又要坚持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同时,仅有20%认为教学管理者重视公共基础课教学,70%公共基础课教师认为目前我院教学管理者对公共基础课教学重视程度一般,10%认为根本不重视。

专业课教师群体中90%的认为公共基础课对学生未来发展有较大作用(其中70%老师认为有非常大的作用),但同时表达了公共课具有“实现教学多样化”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作用,将公共基础课教学视为辅助课程。专业课教师均认识到了公共基础课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的作用,对于用人单位看重的员工综合素质与学校公共基础课对学生的培养的关系层面,90%专业课老师认为二者存在相应关系(其中20%认为关系密切)。在“校企合作、工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应该怎么办?70%专业课老师认为公共基础课应该服务于专业教学。以此说明专业课教师对公共基础课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更多应是服务于专业课教学。同时,从专业课教师角度来看,20%专业课教师认为目前学院教学管理者对公共基础课比较重视,40%认为一般,10%认为不重视,30%表示不清楚。endprint

教学管理人员也充分认识到公共基础课在对学生未来发展、职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均有非常大的作用,认为公共基础课的价值体现非常好,在用人单位看重的员工综合素质与学校公共基础课对学生的培养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从调研数据的总体来看,全部或绝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均表示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以此证明高校公共基础课的价值和定位得到了师生的充分认可。其中,公共基础课教师群体中七成认为学校对公共基础课教学重视程度较低;专业课教师群体中五成以上认为学校对公共基础课教学重视程度较低;同时,教学管理者认为目前公共基础课学时安排比较恰当,不存在有针对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的整体改革思路和相关举措。当然,由于所处教学角色的功能性差异,又存在作用与重视程度等认知上的些许差异,但总体上对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价值认可和定位还是比较准确。

(三)相对独立的课程教学体系,职业教育的多元融合需求

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相对独立,其教学规律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教育部对相关课程的要求,结合学校开设专业的实际,形成符合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四个课程类别,并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课程性质。一般而言,高校公共基础课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训练、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实用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根据专业学习特点,每个专业总学分合计由125分至133分不等,总课时2700课时至2800课时不等,每个专业均统一设置有公共基础课44个学分(必修40学分),812个课时(必修748课时),约占总学分32%,约占总课时30%。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职业能力教育是关键,公共基础课能否与职业教育多元融合至关重要。学生群体中81.61%的認为公共基础课对其今后职业发展存在作用(其中36.77%学生认为很有用),6.28%同学认为完全没用,还有12.11%同学表示不置可否,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认可公共基础课的现实价值。

在“校企合作、工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应该怎么办?70%专业课老师认为公共基础课应该服务于专业教学(其中,50%专业课老师也认为公共基础课也应坚持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另有30%专业课教师认为“公共基础课有自身的特点,应独立完成教学”,以此说明专业课教师对公共基础课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更多应是服务于专业课教学。专业课教师群体中90%的认为公共基础课对学生未来发展有较大作用(其中70%老师认为有非常大的作用),另有10%专业课老师认为作用一般。同时,专业课教师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主要作用更多的在于“提升学生素质”(90%)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后劲”(70%),50%专业课老师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其中约40%的专业课教师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作用仅为了“实现教学多样化”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将公共基础课教学视为辅助课程。关于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上,80%老师认为作用较大,但并非非常大,另外20%专业课老师直接否定了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作用。

从调研现状来看,全部或绝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均表示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以此证明高校公共基础课的价值和定位得到了师生的充分认可。但同时,学生对公共基础课职业能力培养作用认可度较低,70%专业课老师认为公共基础课应该服务于专业教学,等等现状意味着公共基础课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与职业教育多元融合相冲突的现实。

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优化路径

优化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既要体现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的基础性价值,又要体现社会发展新阶段对学生核心素养需求的创新性价值,及时的、主动的将一些社会新元素加入教学内容之中,譬如工匠精神、双创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等。

(一)挖掘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思政课形成同向合力

窗体顶端

挖掘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课程体系。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人文素质课、公共基础课等综合素养专业课程相结合,打造具有职校特色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形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功能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体系。充分挖掘公共基础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把让学生终身受益和难忘的做人道理与人生态度,潜移默化到公共基础课日常教学之中,把育人目标落实到公共基础课课程和课堂中,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实现思想价值引导。

窗体底端

(二)挖掘公共基础课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双创”课形成联盟

根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突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及其作用。一是发挥《创新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必修公共基础课课程,这些课程是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启蒙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启学生的创业思路,树立创业理想[2]。二是挖掘《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必修公共基础课程的创业支撑元素,这些公共基础课程中结合不同专业培养的不同特点,在挖掘本课程应有的创新性、创造性教育内容的同时,融入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创新的教学内容,培养和丰富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3],譬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重点侧重创新产权保护、创业风险保护等知识点。三是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重点侧重学生技能培养,为学生创新创业练就技能本领。

(三)挖掘公共基础课工匠精神教育资源,与工匠文化形成相融合

工匠精神培养是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公共基础课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工匠精神内涵,例行其历史使命。首先,职业院校在新生入学的启蒙教育第一课中应以工匠精神为主要内容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感悟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能工巧匠,立志成为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的当代工匠[4]。其次,职业院校还应将工匠精神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工匠精神教育课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工匠精神内涵为核心,以人社部《工匠精神读本》为载体,重点通过对当代“大国工匠”故事的解读,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进而为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满足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新阶段发展需要,为培养新时期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5]。再次,职业院校应将工匠精神纳入公共基础课程开展日常教学,使工匠精神教育得以延续,引导同学们感悟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最后,职业院校应将工匠精神落实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之中,在技能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想元. 对高职公共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04):53-55+58.

[2]王书会,李志辉,张强锋. 浅析当代职业生存方式变化与大学生创业[J]. 天府新论,2010,(06):158-161.

[3]张项民. 基于专业教学的创业教育范式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08,(11):68-69.

[4]靳静,陈姝宇,朱子韬. 全国技工院校开学第一课:工匠精神教育[J]. 职业,2016,(29):4.

[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的通知.2016-08-08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基础课优化路径教学现状
浅析高职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
关于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基础课多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