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满洲文学”

2017-11-04孙文慧

智富时代 2017年9期

孙文慧

【摘 要】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从此,我国东北进入长达14年的沦陷期。在此期间,数百名日本作家来到伪满洲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有上野凌嵱、北村谦次郎、牛岛春子等,他们创作大量为殖民主义服务的作品,宣扬所谓的“五族协和”与“建国精神”,从文化层面为日伪当局的侵略行为推波助澜。

【关键词】满洲文学;文化侵略;日本殖民统治

一、日本殖民统治下“满洲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满洲文学的定位,我国学者王向远曾经说过:“日本殖民者的满洲文学,是指移民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日本殖民者的文学,是与日本在满洲的殖民侵略活动相始终的。”

从发展历程上来看,伪满时期日本人文学活动始于1905年日俄战争后不久。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基本停留在兴趣爱好阶段。“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在殖民地对“满洲”的文学侵略活动主要以总部设于大连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铁”)为中心,在奉天、长春、抚顺等地也有一些满铁沿线的日本人从事零星的文学活动。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随着文学空间的逐渐扩大,以大连为中心的日本人文坛中出现了一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这场运动风靡一时,吸引了大批作家投身其中。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随着这一变化,身在伪满及“关东州”的日本人作家、文人也尝试着根据自己身份、立场的改变,对自己的文学活动重新定位,甚至因此而开展对“满洲文学”方向的大讨论。经过多方面的讨论,最终以所谓“五族协和、王道乐土”为指导的“建国精神”逐渐成为主流。许多在伪满洲国建国以后来到伪满的日本作家,以新天地的建设者自居,秉承“建国理想”,以亢奋的精神状态开始进行创作。从此伪满洲国及其“建国精神”成为大多数日本作家写作的立足点及基本立场。也就是说在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之后,日本作家的文学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由此可见,事变前,对日本人在我国东北的文学活动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还是深受进步文学影响的。然而,事变后对日本人的文学活动虽不应全加否定,但许多日本人文学社团、期刊、作品也显然是推行殖民主义文学和妄图控制伪满文学活动的。

二、“建国精神”与“建国文学”

所谓的“建国精神”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而所需要提倡的精神。为了掩盖侵略实质,日本帝国主义者公开宣称“满洲国”是一个包括日本民族在内的复合民族国家,推出“民族协和”、“建设王道乐土”等符合“建国精神”的口号。同时,为了宣扬“建国精神”,日伪当局提出所谓“文治”,企图用日本殖民主义文化对中国东北进行文化侵略,并提出“建国文学”的主张。

“建国文学”的产生历经了一次大讨论。1936年起,许多日本作家开始讨论伪“满洲文学”的定位问题。其中,讨论的参加者西村真一郎在《文艺评论界概观》中对伪满文学做了一个定位,将伪满文学分为主张以日本文学为主流的主流派,强调“满洲国”世界观的建设派以及现实派三派。

其中,主流派主张“满洲文学”应以日本文学为主流,以日本文学为主来创造“满洲文学”。在主流派的观念中,伪“满洲国”并非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国家,它仅仅是在“日满不可分”前提下而存在的一个殖民地,这个殖民地一切都应以日本为主。所以,伪“满洲国”的文学便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只能作为日本文学的延续,继承日本文学的传统,甚至被视为带有些许乡土色彩的日本文学末流。可以说,主流派的观点充分暴露了他们内心的民族优越感,在自我身份认同上坚持殖民主义者的立场。

现实派提出“满洲文学”的创作首先要深入满洲的现实,深入“满人”的生活,体验并将其深入表现出来。这一观点与主流派一切以日本为前提,深入日本人的生活主张大相径庭。

现实派中所提倡的“现实主义精神”很大一部分来自无产阶级文学,它们将伪“满洲国”当成一个独立的国家,描写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发现“光明”、“协和”背后的阴暗与弱小。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现实派的作家们没有殖民者的“满洲”意识,他们仍然希望“满洲”能在文化上实现日本化,把在日本遭受到挫折的创作理念转移到“满洲”,希望“满洲国”的文学能够学习与继承日本无产阶级文学。

建设派主张“满洲文学”就是“满洲国”自己的文学,要以“满洲国”的精神为世界观批判性地消化日本文学,同时建设“满洲”自己的文学。如建设派代表作家西村真一郎在「植民地文學の再検討―植民地文学の一般論として」中提出“应当把促进一切文化事业的建设、培养殖民者的乡土精神、指导被殖民者、使他们努力向上当做自己的任务乃至使命。”最终成为“比政治运动和政治工作更前沿的宣传机器。”

这场关于“满洲文学”定位的大讨论,因为关系到所谓新国家的文化建设,并且参与者很多本身就是政府官员等体制中人,所以这场讨论多少会带有一些官方色彩,而建设派的观点以伪满洲国建国为前提,与日伪当局官方立场非常吻合,是基于官方的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因此,以所谓“五族协和、王道乐土”为指导的“建国精神”便成为“满洲文学”的创作核心。

三、代表作家作品

伪满洲国时期,随着日伪当局移民政策的颁布,大量的日本开拓民移居到中国,强占东北的大片土地,与此同时,数百名日本作家来到“满洲”,开启他们新一轮的创作,从文化层面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摇旗呐喊。其中代表作家有上野凌嵱、北村谦次郎、山田清三郎、藤山一雄、牛岛春子等人。他们宣扬“五族协和”、“建国精神”的作品使日本国民对“满洲”充满了好奇心,从而使日伪当局更加顺利地推行移民计划,从文化层面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开了一扇窗。

在众多代表性作家中,即在理论上大力鼓吹“国策文学”又在创作中迎合时局,积极实践“建国精神”,从而达到配合、支援战争意图的作家当属上野凌嵱。伪“满洲国”时期的日系作家几乎都是业余作家,上野凌嵱也不例外,但是作为满洲文艺家协会会员、《作文》杂志的同人,著有《嫩江祭》、《新村》、《村会》、《海北》等小说以及《满洲文化的文学基础》、《国策文学论》、《开拓地叙景》等评论和随笔。其中《嫩江祭》被收入川端康成等人主编的《满洲国各民族创作集Ⅱ》(创元社,1944),《满洲文化的文学基础》、《国策文学论》分别被收入《满洲文艺年鉴》第二辑、第三辑,小说《海北》被收入1943年4月号的《艺文》中。endprint

《海北》是一篇以开拓团为题材的小说。满洲开拓移民政策是日本殖民侵略者的国策之一,在伪满洲国的政治、决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小说中以九道沟开拓团为摹本,主要内容来自满铁宣传小册子。作品开篇通过团长春田的回想,对九道沟开拓团的现状进行详细介绍,随后,讲述开拓团在大部分团员离队返回日本,只剩五个团员的情况下,通过访问朝鲜族农民经营的水田农场,与对方交流创业心得,提高了对国策的认识,坚定了在“满洲”永远“定住”的决心,从而将始于六人的分村发展成为305人、104户大集体的故事。

小说中,贯穿全文的纽带是开拓者精神,通过对开拓者精神的渲染,不仅使满洲移民这一对外扩张的国策得以正常化,也使各民族人士的互助共存成为体现“五族协和”的经典事例。此外,在小说全文中,对主人公春田的性格描写并不多,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或许仅仅想要通过春田的回想与感悟,传达所谓的开拓者精神。可以说,这是一部描写开拓团的现实,鼓吹基于日本“建国精神”的开拓者精神,为满洲移民的国策做宣传旗帜的作品。

通过对上野凌嵱的文学理念及创作实践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在思想上是一个狂热的国策支持者,对他来说国策文学的使命就是响应当局的号召,充分发挥文学的宣传、教化功能,推进当局开拓者精神的建设。

伪满时期的日本作家中,只有极少数是职业作家,其中《满洲浪漫》的创始人北村谦次郎可以称之为伪满洲国第一位日本籍职业作家,在“满洲文学”的创作中具有重大影响力。

北村谦次郎于1937年来到“新京”进入满映工作,1942年,北村谦次郎發表长篇小说《春联》,这是他创作生涯中唯一一篇长篇小说。川端康成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在建国十年来的满洲文学中,也许最高的收获就是北村君的《春联》,这绝对不是偶然的。这部作品既是北村君的春联,又是满洲文学的春联。(略)满洲文学对我们来说并不是遥远的异域文学,例如春联就是我们要创作并要阅读的作品。能把满洲国描写到这个程度的作品至今还未出现。《春联》采取作中作的结构方式,将时间回放至1932年,把伪满建国十年的历史以及建国和建设的问题都包含在作品中,作品中所谓肩负重任的青年们,既是满洲国的“英雄”,又是其他日本青年的榜样,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到满洲国的开拓与建设中。可以说,《春联》是北村谦次郎积极提倡与实践“建国精神”的代表性作品。

除上述两位代表作家之外,还有一位女作家是不容忽视的。牛岛春子,伪满时期著名日本女作家,1936年随夫来到伪满洲国,此前,因参加左翼运动被捕,来到伪满洲国之后,因创作大量迎合日伪当局“五族协和”、“满洲建国”等宣传政策的作品,一举成为当时知名女作家。其处女作《王属官》曾获得“建国纪念征文”文艺奖,并被译为中文,收录于《东方国民文库十六编》,随后,又被改编成电影剧本,由“满映”拍成电影,在伪满洲国上映,发挥文学作品的殖民教化作用。其另外一篇作品《祝廉天》,则塑造了一个日本殖民者的鹰犬形象。他是县长办公处的翻译官,身为一名中国人,他对日伪当局“尽忠职守”,从而在日本人机关中如鱼得水。显然,这个祝翻译官已然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民族意识,成为日本殖民主义者的一枚棋子。《祝廉天》与其处女作《王属官》一样,都是通过设立一个“廉洁”、“公正”、“恪尽职守”的伪满洲国汉人官吏形象,宣扬“五族协和”,营造所谓的“日满协和”的气氛,为日伪当局殖民侵略政策的实施推波助澜。

四、结语

纵观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满洲文学”,可以看出,伪满时期日系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是为日伪当局的殖民侵略行为推波助澜的,是日本殖民主义向伪满洲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工具。这些作品中,有的积极响应日伪当局号召,鼓吹、实践以“建国精神”为根基的“开拓者精神”,有的则大力宣扬“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等口号,营造伪“满洲国”内“日满协和”的假相,刻意回避民族压迫的尖锐问题,还有一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日本殖民主义的文化歧视与种族偏见。可以说,这类作品虽然缺乏真正的文学性,却充满了日本殖民者的狂热的侵略精神。因此,暂且抛开文学价值研究方面来研读、解析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满洲文学”,可以从文化层面进一步证实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史实。

【参考文献】

[1]王向远.“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5:64.

[2]武藤富男.私と満洲国[M].文芸春秋社,1998.

[3]大内隆雄.満洲文学二十年[M].国民画報社,1944.

[4]单援朝.漂洋过海的日本文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5]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