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东北抗日联军的后勤保障

2017-11-04田晶

智富时代 2017年9期
关键词:联军伪军抗联

田晶

【摘 要】东北抗联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始终处于日伪严酷的殖民统治之下。日伪重兵连续“讨伐”,孤立无援的困境,恶劣的自然环境等不利条件,使斗争和生存极其艰苦。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抗联部队除了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实行征收获得经费物资和战斗中夺取外,还千方百计采取多种措施做好部队自身的后勤保障工作,摸索出许多有效的经验。

【关键词】东北抗联;后勤保障

一、健全组织机构,不断完善保障体系

从人民革命军时起,抗联各部队就自上而下地建立健全后勤组织。军有军需处(第5军称经理处),编有处长,下设几名军需官。有的军需处工作分为前方、后方两个工作组,有的以工作性质分为被装、枪弹、粮秣、修理枪支等组,军需处(经理处)的后方,设在根据地的深山密林里。被服厂、粮库、军机所,医院等,依靠森林复杂的地形隐蔽工作。师、团编有军需官,连有司务长。第3、5、9、11军军部有军械处。第2、5军有联合组织的修械厂。被服厂80%-90%的人员为女同志,编有厂长、副厂长、指导员,下设裁减部、缝纫部、材料部、管理部、警卫排。当年的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帽儿山被服厂坐落于今伊春南岔林业局翠岗林场帽儿山北坡,是一所坐北朝南的“木刻楞”房屋。正是由于这些被服厂的存在,也使各军的战士能够统一着装。特别是人民革命军时期,多数部队统一穿军装,只是款式、颜色不同。第1军官兵从1936年开始穿统一制作的黄军装。第2军1934年统一军服,用树叶染成黄色,样式同伪军服装相仿,佩戴和伪军相类似的红领章和战斗帽,穿胶鞋,打绿色绑腿。第3、4、5、8军大部分穿土黄色军服,戴土黄色军帽,穿胶鞋,打蓝(白)绑腿。第6军则全部着统一制作的新服装,帽子为红色,样式为便帽和钢盔型的混合式,衣服为深蓝色立领制服,左胸前佩戴写有部队番号的胸章。抗联各军的统一着装,显示了人民武装的特色。

抗联部队长期缺医少药,如何解决医疗保障问题也是抗联面对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官兵疗伤看病问题。东北抗联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随队治疗。较大的部队有随军医生,他们用中草药制成药膏和药粉给伤员服用。二是住院治疗。各军都有后方医院。较重的伤病员尽量送医院治疗。三是在群众家中治疗。要是战斗紧张条件不允许就将伤病员秘密安置在群众家中养伤,待伤好后再归队。四是自行疗养。有时环境不允许,就将伤员安排在深山密林中的隐蔽处,留足食物,自行疗养,伤好后再归队。五是注重卫生防病工作。部队打了胜仗或老百姓送的东西多了,及时教育官兵饮食要有限制,讲究卫生,养成好习惯。教会官兵掌握必要的救护方法。1935年以后,各军相继建立了卫生组织。军有军医处,师有卫生队,团有医官,连有卫生员。大的独立团还有卫生队。医务人员都是医药合一、既管医又管药、有中医也有西医。为了培养急需的医护人员,1937年曾送3批人员到苏联学医,前两批各有20名,第3批为10名,学习半年时间。第5军的医疗组织较完整,1936年在四道河子和五道河子各建1所医院,四道河子医院有床位30余张。这些后勤机构的设立,为做好部队保障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加强军队中的政治思想工作,定期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培养积极分子,吸收新党员。支部还经常组织读文件、学文化、教唱歌等活动。军队每到一地除召开群众大会进行讲话宣传外,党员和战士要到群众中去宣传抗日救国,帮助群众干活。因此,出现了军爱民民拥军的良好军民关系。

二、建立兵工厂,生产枪支弹药

众所周知,缴获日伪军的武器装备是抗联解决武器弹药问题的主要途径。据统计,抗联各军的武器、弹药有70%是在战斗中获取。另一个渠道是通过与伪军建立关系获取。其中一种方式是直接购买。通常伪币100元左右可买1支步枪、带200发子弹,2角钱左右可以买一发子弹。如1936年1月-4月,驻额穆官地伪军第11团1连连长,将步枪2支、子弹1000发,卖给抗联第2军2团3连。1936年冬,第6军1师通过关系在伪军第18团购买子弹5箱共2500发。二是交换。以俘获的汉奸、伪军或马匹与日伪军交换弹药。每匹马可换30-100发子弹。根据被俘人的情况,最少能换50发子弹。三是赠送。有些伪军和自卫队为留“后路”,有时主动给抗联送子弹和给养。1935年夏,饶河游击队在虎林活动时,伪军主动送子弹、给养和经费。1937年夏,第10军军长汪雅臣经与伪军陈团长谈判,伪军送两厢子弹。四是抗联自给自足,建立兵工厂,自己制造生产武器、弹药。第一军1933年在磐石县红砬子就建立了修械厂。那尔轰兵工厂有技师3人、工人10余名,能修理枪、炮,制造子弹和手榴弹。每天能修70支枪。第三军在依兰县前刁翎设有军械厂,每周能制造3支步枪、1400发子弹。1936年春,第3、6军在小兴安岭叉巴气成立兵器修理厂,克服燃料、材料严重缺乏的困难,利用陈旧设备、落后工具,修理枪炮。同年5月,抗联独立师在桦川县笔架山南、双鸭山西建立了兵器厂。共产党员胡志刚领来20余名奉天兵工厂的工人,他们和抗联战士共同盖起了厂房,分别建起了造枪车间和弹药车间,在小白砬子建起修械所,又从佳木斯和集贤镇买来机器和各种工具。为解决动力用电,专门修筑1条小水坝,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水量不足时,就用缴获的汽车发动机发电。最困难的时候,就把木轮安装到支架上,挂上皮带,人力摇动带动机器运转。生产的原材料主要是铁轨。除完成修枪任务外,还试制成功了一批手枪,后来又生产出冲锋枪、手榴彈。七星砬子兵工厂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集贤县南部与桦南县北部交界处的七星砬子山里,由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1937年10月扩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1军)建立。1937年春开工生产。兵工厂一面修理破旧枪支,一面研制新枪。第一批生产的手枪(带机头的撸子)100多支,以后又试制成功了手提式冲锋枪和一种直把轻机枪。弹药车间主要是制造子弹头和把空弹壳装成子弹,还试制成功一批迫击炮弹和瓜形手榴弹。1938年2月,日伪军向七星砬子兵工厂发动进攻,护厂战士和工人同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后,敌人竟野蛮地施放了毒气,几十名工人和战士全部英勇牺牲。东北烈士纪念馆先后于1955、1956、1957年对七星砬子兵工厂遗址进行发掘,挖出机床、机器零件、手工工具及原材料等200余件,这些为研究东北抗日联军后方基地建设和文物陈列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endprint

三、广泛建立密营,加强物质储备

抗联在坚持长期的游击战争中,为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创造出“密营”这种物质储备形式。1936年,抗联第3、6军在小兴安岭的汤旺河流域建立了许多密营,储存粮食、盐和火柴,还备有锅和木制的碗、盆等饮具。第3军开辟的巴彦、木兰、通河等游击区,为6个师解决了物资供应问题;在帽儿山北、依兰的巴兰河谷、通河的大小古洞河、方正的大罗勒密山、木兰的蒙古山等地,建立了多处后方密营,密营周围建立许多窖库,储存粮食、被服等物资。中共吉东省委成立后,第五军为管理密营和筹备给养,特设置了土龙山后方基地留守处。第3、6军成立了汤旺河后方基地留守处,统一管理小兴安岭地区的密营。抗联密营的布局,都是在各军活动地区分散配置,特别注意物资的分散、隐蔽和配套存放(如存粮食的库或窖内,都配有食盐和火柴),保证物资的安全、完好和使用。为加强管理,每个密营储备的物资都指定专人管理。这些密营的建立,增强了抗联部队的物资保障能力。

四、尽可能轻兵分散行动,加强集中保障压力

采取“轻兵行军”战术手段,提高后勤保障效力,是抗联做好部队保障工作的一条经验。抗联大发展时期,部队曾有过几次大的征战,由于集中几个军进行大部队活动,而且多是骑兵部队,筹集给养十分困难。抗联及时汲取这个教训,1938年第3、6、9军进行西北远征,采取小部队远征方式,称之为“轻兵行军”,即30余人、40-50人,最多70-80人组成小部队进行远征。到达目的地再集中起来,开辟新的游击区。轻兵分散行动,携带和筹集粮物都比较容易,缩短了给养补给的时间,提高了行军作战的速度,有效地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五、因地因时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施保障

抗联在长期斗争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因日伪军疯狂“讨伐”毁坏了密营,断粮断饮是常事。在这种情况下,抗联战士就向自然界索取给养,利用东北地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求得生存。他们下河捕鱼,在深山密林里采集各种野菜野果,用以充饥。抗联战士在山区群众的帮助下识别和采集野菜,战士一般都能识别出30多种能吃的野菜和几十种能吃的野果。有的甚至能识别40-50种能吃的野菜。仅蘑菇就能识别出10多种可以吃。从春到秋,能一茬一茬地采集各种野菜野果。夏季靠野菜野果以及猎取一些野兽、飞禽及捕鱼来生存。冬季就吃干菜和采集榛、橡、松等果仁充饥。战士夜间行动饿了抹黑也能采几把“老桑芹”、“燕子尾”来填腹。

就地取材,解决宿营问题困难。抗联在游击队时期主要是分散住在群众家里。建立根据地后,在深山密林中搭“马架子”或挖“地窨子”供部队居住。抗联第1军则在1936年开始住帐篷。这种帐篷是杨靖宇设计的,用白布制作,形状最初是圆形,后改为长方形,中间开门。后来斗争环境恶化,根据地丧失,密营被日伪军摧毁,部队在深山老林中打游击,有时就在“木帮”住过的破旧木棚里住宿,但更多的是野外露营。冬天的冬天天寒地冻,篝火在野营生活中不可缺少。“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是抗联将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六、开办各种形式规模的干部学校,培养骨干,提高部队综合素质和作战能力

为提高部队综合素质与作战能力,东北抗日联军十分重视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在密营开办了各种形式、规模的干部学校和培训班,为部队正规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以北满地区于1936年春至1937年春在伊春深山里建立的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最为典型。学校在三个地点办了三期,除学习训练爬山、渡河、射击、刺杀、战术等军事科目外,还开设马列主义政治课和时事课。东北抗日联军第3、6、9、11军的师、团级干部和地方主要负责人,大部分在此参加过学习和训练。1936年12月,还将3军在巴兰河谷建立的电信学校合并进来,扩大了学校教学内容,为北满东北抗日联军各军和地方培养了许多政治军事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队员的政治文化生活异常活跃,据史料记载,抗联5军以连为单位的主要活动有:(1)政治研究班,每七天开一次会,研究中国革命斗争史、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状况,联系日本侵略中国、中国抗战的前途等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2)战术研究班,一般每五天开一次会,结合实际研究总结胜利、失败的经验教训和进行射击等战术训练。(3)识字班,在非打仗情况下,每天都上课,学些文化科学知识。(4)还有娱乐会、检查会和读书组、唱歌组等组织。

七、各军活动经费来源于在各地设立联军办事处,保证部队的战斗和发展

据相关史料记载,抗联第5军主力部队转移到中东铁路道北以后,其经济来源除群众自觉自愿支援部队的粮食、物资以外,主要是征收土地税、木材税、牛马车税、鸦片税等。为了避免矛盾与冲突,从1937年先后建立了如下一些办事处。牡丹江办事处:活动在牡丹江流域的抗联3、5、8、9军和救世军参加,由五军副官长冯丕让任处长。该办事处以征收木材税为主。依东办事处:活动在依兰以东各地的3、5、6、8、11军参加,由五军政治部主任宋一夫任处长,后由柴荫轩接任处长。该处以征收土地税、牛马车税为主。此外还有以牛马车税和土地税为主的下江办事处,以木材税为主的罗勒密办事处等等。设立征收办事处以后,各军活动经费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保证了这一时期部队的战斗和发展。并且全军指战员都按规定发给一定数量的津贴,改善了部队的生活。此外,还有娱乐会、检查会和读书组、唱歌组等组织。

此外,东北抗日联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长期抗战,也得益于东北人民的大力强支持。其中包括依靠群众组织的支援,像救国会、儿童团、农民自卫队等群众组织为抗联部队筹集了大量经费和物资。东北沦为殖民地后,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士绅、开明地主和伪官吏也多方支持抗联的反日斗争。

总之,在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抗日联军面对强大日军在政治、军事、组织、经济上采取毒辣的法西斯手段,以及东北冬季时间长,风雪严寒、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的恶劣环境,却开辟了全国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东北抗日聯军从游击队时起就孤悬敌后,处在强大日伪军包围之中。环境极其艰苦,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后勤保障工作极其艰难。抗联各军在各军党组织的领导下,军地各级后勤人员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广开财源,尽最大努力保障抗联部队作战和日常生活的需要。抗联利用设在根据地的仓库、修械所、被服厂来供应和补充粮食、枪弹和服装,坚持长期斗争,所有这些都成为部队赖以生存、发展和坚持斗争的重要保障,也是抗联利用根据地获得后勤供给,部队得以生存休整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刘春杰.东北抗日联军历史图鉴 [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40页,242页

[2]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综述、表册、图片[M],白山出版社,182页,183页, 184页,224页

[3]刘文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 [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96页,97-98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联军伪军抗联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艰苦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勤务
东北抗日联军介绍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
回忆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斗争的岁月
两次大穿插 痛歼美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