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刍议
2017-11-04姚登福
姚登福
所谓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获取的知识探究数学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和对问题的求真。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充满“好奇”的情境,为学生提供 “求真”的条件,极大的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如,在教学求未知数“X”一课时,我先和同学们玩了一个游戏。我教同学们各自想一个数,这个数不要告诉我,也不要告诉其他同学,我说:“用你们各自想的数加上2,再乘以8,只要同学们说出结果,我就能知道你心中想的是什么数,你们信不信?”学生纷纷回答:“不信!”我说:“不信咱们试试看!”学生A说:“我的计算结果是56,您能猜出我想的是什么数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的等待我说出答案。我急忙告诉同学们,A同学想的是“5”。我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等式(X+2)×8=56,并说X就是代表A同学想的数“5”,我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由于创设的问题情景有趣,学生就会带着求知欲望和好奇之心,步入“求真”的课堂。
二、保证探究时空,提高探究效率。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观察、去比较、去采集信息,独立地去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空间做保障。如,我在教学圆锥体体积一课时,我就将学生带进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我向学生交代:“今天这节课的任务是同学们分组用实验桌上的工具和材料(圆锥体、圆锥体、沙子,尺子),探究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时实验室里热闹起来了,有的在观察,有的在用尺子量容器,有的在静静的思考,有的在作比较,有的在发表解决问题的看法,最后同学们用转沙子的办法,发现圆柱体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的两个容器,这时同学们就用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子后,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当同学们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完第三杯沙子时,发现圆柱体容器正好装满。这时有同学说:“圆锥体的体积就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例子说明,有的数学问题只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是可以不教自解的。
三、感受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规律。”因此,在数学课上要让学生动脑想,动眼看,动手做,用学生自己的思想、感官、肢体去获取知识,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享受获取知识的喜悦。如,在教学“正方形、长方形周长”时,我首先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标上有关数据,然后就让学生认真观察,探索计算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首先安排学生自主观察,接着安排学生将自主观察发现的“奥秘”在小组中交流,接着让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A小组代表说:“我们小组成员发现正方形4条边一样长,所以正方形周长等于正方形的边长×4。”B小组代表又站起来了,说:“我们小组成员知道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宽边相等,所以长方形周长等于长×2+宽×2。”这时C组代表已迫不及待了,B组代表话音刚落,C组代表马上站起来说:“我们C组求长方形周长方法比B组的方法要“先进”一些,如果把长方形的边分为两个长和宽,这两个长和宽长度又是相等的,所以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宽)×2。”这节课不难看出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在观察、在发现、在总结,不难看出学生探究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不难看出学生那种成功的喜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