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元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7-11-04惠花
惠花
面对周围生机勃勃、充满魅力的世界,孩子们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推动他们进行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科学课堂作为培养孩子们能力的摇篮,应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场景,构建生活化课堂,引导孩子们把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和感受,使科学探究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最终超越生活。
一、模拟生活情境引入学习
现代课堂越来越重视和追求环境的精美、教具的精致和教学手段的先进,往往忽视了生活化课堂对学生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过程。因此,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看不到所研究的东西和生活产生联系的话,很快就会失去主动探究的欲望。聪颖的教师能够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提出相关问题,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乐思乐学。
在教学低年级《不倒翁》一课时,一位教师在教室门口放置了2个大型的不倒翁玩具,学生排队进入教室的时候,都被它们憨态可掬、惹人怜爱的模样给吸引住了,忍不住上去摸上一摸、推上一推。
“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不倒翁!”
“你会和不倒翁一起玩吗?”
“会。”
请一位学生上台来分享玩的经验:轻轻一推,晃几下,又站稳了;用力往下压到底,松手后来回激烈地摇动,最后又站稳了;朝任意方向推,始终不倒下去。
“不管我们怎么推它,它始终不倒下去,难怪要叫它不倒翁呢!”
“你们想不想玩呢?”
“想!”
“别急,每人都有,拿到后像刚才同学一样来玩一玩哦!”
学生们迫不及待动手玩起来了,可是拿到的不倒翁却一推就倒……
“这可不能叫不倒翁,得叫‘倒倒翁了!”
学生们大笑。
“这是怎么回事呢?怎样才能把它们变成不倒翁呢?”
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营造出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和宽松的人际环境,给学生以明确的探究目标和思维方向,使学生兴趣十足,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想法,完成任务。
二、精选生活材料进行研究
科学探究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支持,精心选择的实验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动手能力。而如果材料的选择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会大打折扣,科学教学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要着力发掘身边的资源,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材料进行实验,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悟科学实验的真谛,增强科学实验的价值感,更有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拓展对周围科学现象的体验,深切感受到科学对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大影响。
在认识身边的物质时,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先例举教室中的物品,由此延伸出去,最后概况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只是浮于表面,对物质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概念层面。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老师用一瓶常见的盐水就把学生对“物质”的认知引向深处:
“今天这节课,一起来认识我们身边的物质。”(指读课题)
“老师先给大家出个简单的题目,但是保证全班同学都不能百分百回答对,你相信吗?”
“不信!”“相信!”(有的学生自信满满)
老师出示一个装有半杯水的玻璃瓶(标签上面写着“盐水”)。
“我的问题是:这个玻璃瓶从里到外都有哪些东西?先观察,然后写下来,看看哪个小组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写出来!”
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5分钟后,教师组织汇报。
随着交流的深入,学生发现,除了一开始大家都能找出来的玻璃、金属、盐和水外,还有许多被忽略的东西,如做标签的纸、油墨、胶,瓶内的空气、瓶壁的灰尘、水中的矿物质,甚至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正如老师所预料的那样,全班没有一个同学完全答对!这时候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是郁闷失落,而是兴奋激动,他们不仅仅知道了这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固态的、液态的、气态的东西都是物质,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也了解了物质可以构成物体,物质会发生变化,学生对于身边的物质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认识,为后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采用生活实例发展思维
小学科学课与其他课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很多情况下学生要通过动手做来学习科学,比如做实验,制作模型,观察、测量,种植与饲养等等,这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只考虑到探究时的热闹场面,而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只是单纯地处于动手操作的兴奋中,意识不到科学的实用性、生活化,科學教学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要善于引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边动手边思考,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现实中去,为生活服务。
例如,在六年级研究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时,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发现一张普通的A4纸,给它一个特殊的结构,竟会拥有出乎意料的力量:
课堂伊始,教师出示一张普通白纸。
“谁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它把我手里的这支笔给撑起来?”
几位同学同时上台比赛。其中有一位同学只是简单地把纸的中间对折,留下一条“棱”,做成了“V”字形形状,最快完成任务,获得大家的肯定。
“如果老师也给你这样的一张纸,你能让它承受住更重的物体吗?比如这样的书本?”
有了刚才比赛的经验,学生提出了“多折几条棱”的思路。教师相机出示三棱柱、四棱柱、六棱柱、八棱柱、圆柱的模型。
“就以这几种形状为代表,你觉得哪一种形状能够承受的力最大?”
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们持有多种不同的意见,于是,一场全班性的承重比赛开始了。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三张纸,可以选择其中的三种形状参加比赛,最终能够将一叠书全部撑起来的小组为胜。endprint
接下来的活动,学生们经历了设计方案、实验研究、收集数据、思考改进、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过程,他们边动手边思考,边实践边总结,最后通过汇总和分析数据得出了“圆柱承重大”的规律。原先支持这种假设的学生兴奋不已,而假设错误的学生也得到了心灵的震动,让他们平时更加留心观察日常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更加细致更加认真地对新的问题进行假设并且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积极的思考。
这节课到此并未结束,“这些纸能承受住一个人的重量吗?”在学生不可思议的目光中,教师用20张相同的圆柱形纸柱组合起来,班中2位体重最重的同学顺利地站到了上面,使课堂的氛围推到了最高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深处。
四、运用实用APP开展教学
随着全民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迅速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乃至学习方式,而敏感好奇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们更是首当其冲,大踏步迈进了网络世界。作为一名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师,应当顺应学生的这一变化,运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对生活学习的正面作用,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运用。
现在的学生对于智能手机APP的运用非常熟练,而科学课的一些内容中,引入APP进行教学能很好地发挥网络信息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便捷性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中,可以借助“我查查”软件,通过扫描二维码或条形码,便可查明商品真伪、商品和厂家信息,还可进行比质比价;学习《太阳系》一课时,打开“探秘太阳系”APP,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和了解银河系、太阳系和星体,获得畅游体验;学习认识人体系统时,“人体探秘”就非常的实用,它通过动画形式显示了人体骨骼、肌肉、神经、循环、呼吸和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生可以运用记录工具来提问、倾听问题并作出回答,也非常适合家庭中的亲子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養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我们要善于走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为载体,引导他们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建构活力课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标准》,2017年3月第1版
[2]《科学课》,湖北教育报刊社出版,2015年1-2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