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生英语口语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及对策
2017-11-04崔向东
崔向东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只有获得交际能力的学习者,才能同时具备该语言的基础知识和使用能力。然而在我国,学生接受英语学习的时间虽然比较长,可是实际运用能力却比较弱,尤其在交际活动中,表现出交际的失败与交际能力的缺乏。原因除了对教学模式不满之外,还有对自己英语水平及英语口语水平的不自信。许多学生普遍存在不愿意、不好意思开口说英语的现象,他们害怕“失败”、唯恐“出丑”、丢不起“面子”,甚至于恐慌,这种惧怕的心理阻碍了他们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那么,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 文化背景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倡谦虚、谨慎,所以大多数中国人都比较含蓄。与西方国家的开朗、外向、张扬、表现自我的个性相比,我国学生显然内向多、外向少,在英语口语活动中的表现就是会说的不想说、想说的却不好意思说。
(二)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敢说。我们学生所受的教育,大都是封闭式课堂,老师唱主角,学生很少有机会自由发挥。老师与学生交流的少,师生关系不够融洽,学生在老师面前放不开,生怕出错,或者怕自己的发音、语调不对,受老师的批评,以至于不敢发言。
(三)经不起挫折心理导致学生不愿说。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在条件比较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并且学校和家庭常常忽视了意志的磨练,特别是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英语口语训练中就表现为怕在同学面前出丑、丢面子,怕同学们嘲笑,以致于只想成功不想失败,再加上没有奋勇争先的课堂氛围,所以口语课经常冷场。
消退惧怕心理、泛化参与喜悦感进而克服学生口语训练中心理障礙的有益探索
(一)要增强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知识的自信心。学生对于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口语活动往往没有把握,因此给学生们这方面的打气是必要的。一方面要告诉学生,只要有1800个左右的词汇量,就可以进行交流。大学生的词汇量远超过此数目,对于他们来说进行描述性和简单阐述性的活动是没有问题的。另一方面,还要告诉学生,充分的准备是增加信心的好方法,使他们认识到要“说得好,,并非难事.
(二)教师在情感上要与学生接近,态度要温和,要给予积极的暗示,要爱护学生,尤其是差生。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对教师有了解,缩小师生的距离。这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卸下严肃的面具,常带微笑融入学生中。除了关心学生学习外,还可亲近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出谋划策,解决他们大学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思想暴露出来,为他们今后的口语表达“不设防,,进行铺垫.
当学生有些许进步时,教师应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使他们信心渐增。要知道教师的每个评价对于学生都是非同小可的.所以,做教师的要不吝惜表扬,多赞扬学生。当学生收到这种正面信息时,这种向上、积极的暗示会使他们积极性倍增、智力潜能得以最大的发挥,做老师的自然也就不要担心他们以后对参加活动的热情了.
(三)教师正面合理的评价对学生的参与具有积极的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期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是传授的能力,乃是鼓励、唤醒和鼓舞。”当老师在课程开始时,对先参加活动学生的褒贬,直接影响着全体学生在以后的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当老师持批评、指责的态度,学生们就都害怕、畏缩了,这种负面的泛化会影响接下来的活动效果。当老师的态度是温和的,言语是鼓励、肯定的时候,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成就感。也就是说,这是在泛化他们参与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在逐渐消退他们的畏惧心理,就能不断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有一女生,因入学时间较迟,缺少同学的友爱。因此,上课无精打采,没有活力,也很不快乐.有一次老师叫她做一个事先预备好的speech。她做了充分的准各,老师对她准确的语音、优美的语调着实好好地夸奖了一番。从此她自信、开朗了起来,同学关系好了,整个人也精神起来了,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其他科的情况也跟着好起来,成绩也跟上来了。
可见,正面的鼓励所产生的泛化效果是超乎寻常的,甚至比长时间的教育和说教更为有用.
(四)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愉快、生动、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是消退学生心理障碍、降低焦虑,从而培养学生勇气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中会引起相应的反应和表现外,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的态度也会影响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彼此尊重、相互鼓励的机制。一方面,在开课之前就要告知全班,每个班级成员都会、也一定会在学习中犯各种错误,出错是正常的,但是不要怕出错;另一方面,不能嘲笑不论是发音_匕用词上还是思维表达方面的意见、看法与自己不同的同学。允许各人有不同观点,可以摆出来,交流看法。
(五)教师对口语的表达不设限制,采用循序渐进原则,不给学生过多、过高的要求。在口语教学中,许多时候会牵涉到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这种时候教师应着力于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训练,不应在观点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或者给出一个标准答案。相反,应当开阔他们的思路,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阐述;在语言能力的运用方面,在分步教学的初期,不要求他们在各种语法、用词上的高准确率,只需要达到交流的目的,理解对方的意图,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在这个阶段,当学生表达出现一些错误时,教师要忽略错误,让他们能把本阶段的目的大体上达到就可。这样就避免学生担心自己的回答是否合乎社会公共标准,也避免因频繁的被纠错而产生压力与紧张感,这也是消退心理障碍的一个方法。
总之,教师要正视学生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课堂活动时畏惧心理的泛化现象,要通过课堂活动中的鼓励机制泛化他们的参与喜悦感和积极性,努力消退他们长期形成的畏惧心理,建立正常的心态参加活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