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策略研究
2017-11-04孙建军
孙建军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突出重点,教学往往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特点,开展文本细读,在具体教学策略上,指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抓住文中“多次出现的语句”,可以围绕“文章的题目”,可以聚焦围绕“课后习题”,由点及面去理解课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年级越高,语文书里的课文往往就越长,如果用寻常的方式理解课文,往往会影响教学节奏,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教师虽然用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却难以突破重难点。笔者认为善于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由点及面去理解课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抓住“多次出现的语句”理解课文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在感受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外貌描写的作用,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围绕“最伟大的人”这句话来理解课文,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前后出现了四次,分别出自小女孩的父母、小女孩和爱因斯坦之口。首先让学生具体说一说为什么父母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出了父母认为爱因斯坦为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他的“相对论”的提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理解了父母认为爱因斯坦是父母眼中最伟大的人的原因。再引导学生找找文中小女孩为什么认为爱因斯坦不是最伟大的人原因,学生从爱因斯坦的外貌以及工作“乱得一塌糊涂”认为这么不会照顾自己的人在小女孩眼中肯定算不上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接着再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爱因斯坦对于别人认为他是最伟大的人的看法,从爱因斯坦的语言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体会出了爱因斯坦的谦虚,从爱因斯坦向小女孩请教如何穿着,如何收拾工作感受出他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又从爱因斯坦“温柔的目光、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做了个鬼脸”等动作感受出爱因斯坦的幽默。最后,笔记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感受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学生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逐渐感受到这么伟大的科学家怎么可能真的不会照顾自己,而是因为忙于工作,才顾不上去照顾自己,体会到爱因斯坦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
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始终围绕“最伟大的人”这个话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逐步理解课文和认识真正的爱因斯坦,最终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笔者认为,对于某些课文,可以抓住文中多次出现的某一句话,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去理解全文。
二、围绕“文章的题目”理解全文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在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
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围绕“黄河的主人”这句话先引导学生谈谈文中的黄河和人,通过”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湍急、波浪滔滔“等词语感受到黄河的”气势雄浑和桀骜不驯,让学生感受到做“黄河的主人”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再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心理描写”整个吞没、提心吊胆、连眼都不敢睁“等语句感受到作为旁观者对于乘坐羊皮筏子过黄河的危险以及对艄公这个黄河的主人的胆量和技术的赞美。然后引导学生从乘客”贴着水面漂流、谈笑风生、指指点点、从容的神情“感受到乘客对艄公的信任。为后文學生理解艄公仅凭“小小的羊皮筏子、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征服黄河,成为“黄河的主人”做铺垫。
至此,笔者向课堂伊始不敢乘坐羊皮筏子的学生发问“现在,你敢坐艄公的羊皮筏子吗?”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再次让学生领略到课文对“黄河的主人”的歌颂和赞美。
本课的教学中,笔者时刻围绕“黄河的主人”这一话题,让学生从侧面、正面描写,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情、心理等方面的感悟,深刻认识到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从而和作者一起去赞美黄河上撑着羊皮筏子的艄公。笔者认为,课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精髓,善于抓住课题,挖掘课题,围绕课题设计教学流程,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围绕“课后习题”理解全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感悟樟树与宋庆龄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围绕课后习题“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其实这一个问题,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认清眼前的这两棵樟树到底是什么的樟树,与宋庆龄有着什么样的联系。笔者通过引导理解宋庆龄“不肯搬家”,体会到她舍不得樟树;通过圈画“枝干粗壮、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蓬蓬勃勃”,体会到樟树历经风雨仍然“巍然屹立”,这一特点正像宋庆龄一样,虽然革命的道路充满崎岖和坎坷,但她却一直坚定信念;通过学习樟树“香气永久保持、虫类怕它”等可贵之处,让学生感受到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此时再回过头来思考课后习题,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与其说是人们在和樟树合影,不如说人们是在和宋庆龄合影。只要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当然就明白了作者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是在写樟树的可贵,而是在写宋庆龄的高尚与高贵,是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本课的教学中,笔者一直围绕“课后习题”,让学生充分了解文中的樟树以及樟树的特点,从而体会到作者写樟树实际是表达了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
当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只要教师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指导学生咬文嚼字,就一定能不断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静.浅谈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华夏教师,2015(12)
[2]赵向南.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
[3]于井凤.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