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7-11-04刘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6期
关键词:学生干部培养管理

刘珊

摘 要 高校学生干部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坚力量,是联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在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分析得知,高校干部培养中存在着重“自我”轻“服务”、重“工作”轻“学习”、重“保守”轻“创新”、重“能力”轻“道德”等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求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高效率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基础。

关键词 学生干部 培养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可以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塑造淳朴的校园风气,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厘清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法,打造一支具有高能力、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对社会、高校的长远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重“自我”轻“服务”

重“自我”轻“服务”是指高校学生干部过度关注自身的发展,而忽视普通学生的利益。高校学生干部是学校管理的间接代理人,是老师开展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因此,学生干部应坚持以服务学生为动力,实现自我发展。有的学生干部重“自我”轻“服务”的意识比较严重,将“干部身份”当做获取私利的手段。这类学生干部以自己获利为工作标准和最终目标,例如捞证书、找特权、得奖金等,利用职权夺取各种荣誉,甚至争权夺利,拉帮结派,忽视“服务学生”是干部身份的本质要求。出现这种问题是由于学生干部的“官本位”思想,功利心思过重,认为只要当了学生干部就是学生的领导者,身份地位皆高于普通同学,做事独断专行。功利心思过重的学生干部以实现私利为行事动机,完全不考虑“干部身份”的服务属性,忽视普通学生的利益诉求。

1.2重“工作”轻“学习”

重“工作”轻“学习”是指学生干部将自身全身心投入学生活动中,而忽视了自身的学习的现象。高校学生干部拥有干部与学生两种身份,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在学习或工作过程中易产生角色冲突,使“学生角色”与“干部角色”产生冲突,大部分学生干部有重“干部”轻“学生”的现象,将自己的全部时间精力都投入到学生活动中。他们不能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时间,不懂得如何合理分配学习和工作时间,有的甚至为了开展学生活动而骗取假条,逃课去参加活动。重“工作”轻“学习”的做法导致工作与学习失衡,甚至挂科,无法服众,带头模范的效能有所减弱。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多数学生功利心过强,干部身份与评奖评优等有较强的关联,严重影响了学生干部的价值选择。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认知的偏差,自身放松了专业学习。他们认为学生身份带来的好处低于干部身份,被干部身份所带来的眼前利益所迷惑,没有认识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对未来择业就业的重大作用。

1.3重“保守”轻“创新”

重“保守”轻“创新”是指学生干部在开展学生活动时按部就班,缺乏灵活性的现象。创新是时代的主题,紧跟时代的特性开展学生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还能激发普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高校中,学生干部往往只听从上级的安排,忽视形式的开创性,严重抑制了普通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干部缺乏主动意识。一方面是高校学生干部并无相应的行政权利,是简单的执行上级交代的任务,学生干部的活动空间不大致使许多学生干部的工作态度处于被动状态,另一方面,学生干部的纽带桥梁作用,要做的上传下达,常常遇到顾此失彼的局面,因此部分学生干部以“少做少错”的消极态度对待工作。

1.4重“能力”轻“道德”

重“能力”轻“道德”是指高校注重考察学生干部有关开展工作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考察。在选拔学生干部时,笔试与面试环节侧重于测试参选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则很少询问,即使有些高校有意向测试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但受到考察形式及学生自身原因,测试结果容易出现失真现象。此外,在高校干部培养阶段,以学生干部的工作成绩为主要的审核标准,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考察。由此,一些学生干部不注重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最终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走上学生干部岗位。如果一个学生干部有“能力”而无“道德”,则会牺牲学生的利益,成就自己所得,其能力越大,危害越大。

2创新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对策建议

2.1注重思想道德培養

无论是学生干部还是普通大学生,要秉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腐蚀。将党的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落实到高校学生干部工作中去,即时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学生干部平台上为同学们带来良好的校园活动,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此,高校要针对学生干部经常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例如开设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座或座谈会。鼓励学生干部与普通同学共同参加志愿者活动,例如高校可以组织暑期精准扶贫志愿者活动,开展卫生城市等活动,使学生干部重新融入学生群体,进而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作风建设,提升学生干部的思想境界,树立服务学生的任职目标。

2.2协调学习与工作

高校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干部。学生干部的本质属性要求其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学习成绩好的干部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尊重,为普通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有效的配合高校完成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高校需要对学生干部的时间管理方法进行适当引导,改善学生干部对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自觉的分配好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生工作多占用的时间与精力,实现学习与工作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要在干部培养机制中,将学习成绩纳入干部晋升考核中,不仅要求学生干部有出色的工作能力,学习成绩也要有所规定,比如不能挂科,专业课成绩不能低于70分等。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协调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实现俩者的共同进步。endprint

2.3侧重培养学生干部主体意识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過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特性。与被动性、盲从性、依赖性、消极性相反,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开展学生工作中,以时代为依托,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新工作形式,将活动主题与时代前沿相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举办和参与学生活动的兴趣,进而提高普通学生对学生干部队伍的认可度,还能使学生干部不断的突破传统体制的限制,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性、灵活性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拉近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距离,促使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一方面,经常举行头脑风暴类型的集体讨论会,班级活动可以集体讨论,社团、学生会等可以组织跨学科、跨年级的讨论会,针对活动主题、活动形式、活动场地等进行讨论决定,充分发挥参与讨论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对于学生干部讨论决定的想法等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结合实际给出合理的建议,使其想法更加的成熟完善。在这种环境下,有助于培养学生干部的主体意识,突破常规,努力创新。

2.4完善高校培养体制

首先要构建良性选拔互动机制。选拔机制的不透明性,致使在学生在竞选学生干部过程中易出现不公平现象。构建良性选拔互动机制,就是增加选拔机制的透明性,加大普通学生参与选拔的力度。第一,明确选拔标准。要进一步明确选拔标准,坚持“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原则,将思想道德修养的测评考察纳入考核标准内。第二,实行民主选举。将推荐、考核、自荐三种方式并行结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学校领导应尽量减少对于学生干部选拔的直接干预,开展学生公开投票或网络投票活动,还权于学生。其次,完善考评与监督机制。完首先要规范和完善现行的管理制度,根据学生干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校要实施《学生干部考核办法》以及《学生干部管理条例》等制度,并及时更新,适应突发情况;其次细化和具体化考核与监督内容。从品德、工作能力、出勤等方面实施监督,从思想素质、工作成绩、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并设置相应分数,以分数决定学生干部是否合格。

参考文献

[1] 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Z].2006-08-30.

[2] 拜文萍.主体性视域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问题研究[J].江苏高教,2014(5).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干部培养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基于学生干部教育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高职学生干部成长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与应对能力研究